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雅斯顿 2702浏览 2021-07-19 IP属地: 未知

我们都知道,汽车安全发展近百年,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两条重要分支,它们作为左右护法,确保碰撞前后都有保障。

可曾想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内卷蔓延到汽车安全领域,竟然也祭出了主被动安全「融合术」。

看过动漫《龙珠GT》的人应该都记得,悟空和贝吉塔的超级赛亚人3形态够爆炸了,可面对邪念波硬是整出了一个「融合术」,这种来自美达摩星人的秘传法术,通过一种左右对称的奇怪舞蹈,可以将两人合体为一个大buff悟吉塔。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那么,汽车安全融合术到底有何厉害之处,它是不是汽车界的大buff悟吉塔呢?

到底什么是主动、被动安全?


作为技术背景,有必要先介绍主动、被动安全技术的概念,如果想知道融合安全是什么,可以跳转到下一部分内容。

单从字面看,主动安全很容易让人认为是更高级、可靠的技术,被动安全则好像是不得已而为之,散漫的技术。其实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相对的概念,没有高下之分。

主动安全技术的目标是提前杜绝碰撞发生的隐患,或者对即将发生的碰撞进行规避。比如AEB主动刹车系统可以帮你踩刹车,避免鬼探头。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但老司机也有被撞或是自己躲闪不及时的时候,这说明很多碰撞不可避免。被动安全指的是减少碰撞后伤害的技术,比如白车身、安全带、安全气囊这些,都是碰撞发生后开始出动。

主动安全技术往往是和摄像头、雷达、速度传感器等息息相关,有更多的电子电气技术加持。不过,有些技术虽然有「主动」字眼,其实属于被动安全范畴。

比如主动式头枕,它是一种纯机械系统,遭追尾时,乘员撞向靠背,会将压力板往后推,与之相连接的连杆机构会促使头枕往上往前推动,在头颈猛烈晃动之前托住头颈,降低伤害。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一般头枕和主动式头枕的工作对比图,可以明显看到主动式头枕能更好保护颈部


现在我们知道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的区别,那是否有一种技术,能化身大buff悟吉塔呢?

汽车安全预警系统值得拥有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被动安全往往不够智能,它缺少了预防的环节。就好比行兵打仗,如果前方的战士浴血沙场,后方的粮草补给缺却没有及时沟通,效果能好吗?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汽车安全预警系统是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的一个结合点,它的最大作用是能挖掘传统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潜力,为碰撞做好准备。

成功融合的悟吉塔,战斗力增幅是单体的数十倍。比如以下这些,潜力值很高。

1)主动预警式安全带


虽然大家都知道安全带系得松不安全,会导致碰撞发生后,人不能很好固定在座椅上,但为了舒适,一般系安全带不会系得很紧。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研究表明,80%情况下,夏天安全带有40mm~90mm松弛量,冬天有40mm~120mm

主动预紧式安全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雷达感应装置感应车辆与前车的间距,如果间距小于某一设定值,其ECU发出信号控制电机运动,能在约300ms内预紧100mm左右,消除安全带与人体之间的空隙,最大程度地发挥乘员约束系统的性能。

2)预碰撞系统可以控制更多汽车零部件


既然手机可以远程遥控空调和座椅等零部件,那么安全预警系统控制安全带之外,应该也能控制更多汽车零部件。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确实如此。比如大众的Pre-Crash预碰撞保护系统,当遇到严重转向过度、转向不足、突然的转向移动、紧急制动等危险情况时,会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包括自动关闭天窗和侧窗、收紧安全带、开启警示灯等。危险解除后,这些设定又会自动回到原位。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又或者奔驰的PRE-SAFE预防性安全系统,除了以上保护功能外,还会自动调节座椅位置,确保最佳防护位置。危险解除后,座椅位置也将自动还原至用户预定状态。

3)预碰撞外置气囊


以上两种都是常规思路,只是从1.0版本升级到了2.0版本。但就是有独辟蹊径的玩家,想出的安全技术让人大呼有趣。

我们知道传统安全气囊之所以是被动安全技术,是因为它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感知碰撞发生,撞击后才会弹出。这个加速度传感器就好比「皮肤」,是要触碰后才有感觉。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安全气囊主要由加速度传感器、防撞安全气囊及电子控制装置等组成。发生碰撞时,撞击信号首先传递到安全气囊中的加速度传感器,达到预先设定值就触发安全气囊工作。

采埃孚在2018年推出过一款预碰撞外置安全气囊。它使用的却是雷达传感器,好似给盲人移植了眼角膜,能在碰撞前看到危险,提前做出动作。

这款气囊是安装在车身侧面,门槛梁区域。当车辆行驶过程中,车侧传感器探查到车侧有快速接近的车辆时且自身无法停车时,将启用该安全气囊。气囊弹出后,将在两车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按E-NCAP侧碰方法(50km/h,台车1400kg)估算,可将侧部碰撞事故中的冲击力减轻40%。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到,预碰撞安全技术和主动安全技术不是一回事,预碰撞安全系统被激活的前提是碰撞不可避免,而主动安全技术是主动避免碰撞发生。预碰撞安全系统不是独立装置,而是众多主动和被动安全系统的集合。预碰撞安全技术更像是指挥官,职责是调兵遣将。

融合术的1.0到3.0阶段


融合步法跳错了或者手指没对好,就会像悟天克斯那样,融合成胖子和瘦子,而且力量还会下降。所以在预碰撞安全技术的建立上,各家也是比较谨慎。不是所有技术都能相互融合,如果想要完美融合在一起,技术之间的协作能力、适应性很重要。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所以现在市面上还有很多1.0阶段的安全预警系统,这种初级版本主要是通过警示灯或者警示音来提醒驾驶员,但没有其他动作。

2.0阶段更多是考虑与主动安全技术相结合,比如AEB主动刹车,一套完整的工作逻辑应该是先报警提醒驾驶员刹车,如果没反应就主动介入刹车。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拿安全方面投入力度很大的沃尔沃来说,2006年的沃尔沃S80上,使用了一套「Collision Warning with Brake Support」安全预警系统,当感知到即将发生碰撞但驾驶员没反应时,会通过警示音提醒驾驶员,但不会对车辆进行制动。它在当时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会促动刹车摩擦片接近制动盘,尽快发挥制动系统的作用。

汽车安全技术走向「内卷」,主被动安全不再是唯一考量

次年,沃尔沃对这套系统进行了升级,增加了自动刹车的功能,驾驶员对碰撞提醒毫无反应时,会自动刹车。现在市面上领先的安全系统,大都把关注度集中在2.0阶段。

3.0阶段,应该属主动、被动安全技术都有涉及。既有完整的一套刹车避险逻辑,也应该有主动调整被动安全装置,降低伤害。大家不妨关注下,你的爱车是哪种版本。

雅斯顿小结

汽车事故预警系统是汽车主、被动安全技术的一个结合点,它能更好更深地挖掘传统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潜力,提供更好的乘员保护性能。

话说回来,现在业内普遍宣传自己有主、被动安全保护功能,其实宣传话术要更新一下了。如果哪家有了融合术,应该说自己是「一体化安全」,这样更高级。

图 | 来源于网络

 
相关推荐
雅斯顿 9112粉丝    1274作品 关注 以消费者的目光探讨汽车,分享更多原创真实的汽车观点。
推荐作者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