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刹车是硬的好还是软的好?很早以前就流传这样的一种说法:日系车刹车偏软,制动性能不行,而德系车刹车扎实,制动性能杠杠的。
刹车软硬的问题确实很容易刺激人们敏感的神经,毕竟它和安全息息相关,而且软这个字听上去就很无力,硬这个字天生就让人信心爆棚,但,如果我要说刹车的软硬和一辆车的制动性能没半毛钱关系的话,德系粉会不会觉得我在强行给日系车洗地呢?
其实我这话说得确实太满了,假如是因为刹车系统故障而导致的刹车变软,那么制动性能肯定受牵连啊。所以我们要把范围缩小一下,仅仅讨论一台正常车辆上的刹车脚感问题。
在汽车理论中,制动性能指的是一辆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指的是能力上限,这就好比你去奥运会参加举重比赛,比的是你举重能力的上限,所以你就要把平常练习时的极限重量拿出来碾压对手和裁判。这就是为什么测试一辆车的制动性能时,都是在百公里时速下一脚把刹车踏板踩到底,然后测量它的制动距离,一般40米以上就偏弱,40米以内就偏好,如果能进35米那就是优秀了。而刹车软硬指的是踩刹车踏板时的脚感,它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并不代表车子实际输出的制动力。事实上,日常驾驶时脚感还行,但紧急制动时刹不住的车数不胜数,比如众泰Z200,海马王子,百零制动距离都大于50米。
对于制动性能来说还就真的不太重要,虽然在做测试的时候,也对刹车脚感有要求,但要求很低,家用车只要踏板力不超过500N就OK,目的也只是确保一个正常成年人能顺利把刹车踩到底而已。以现在汽车的刹车助力水平,家用车的刹车踏板力都会远远小于500N,所以这个要求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
但汽车毕竟不是一台冷冰冰的加减速机器,它还承担了舒适和玩乐的需求,所以对车主而言刹车脚感就变得重要了。一辆车的刹车偏软或偏硬,一般都是厂家刻意而为之的设定,目的是为了营造和车型定位相匹配的驾驶感受。
其实“软”、“硬”只是一种笼统的形容方式,如果要更加准确地形容脚感,则应该用一张制动力曲线图来表示。
这张图里横坐标一般是刹车踏板的行程,有时也会替换成踏板力,而纵坐标是车辆的制动力,那么你觉制动力和踏板之间什么样的比例关系最完美呢?我敢说肯定很多人会觉得应该是一条斜直线,也就是制动力随着踏板行程等比例增加。因为我们经常听一些车评人说某某车的刹车很线性,给好评,又或者某某车的刹车不够线性,给差评。什么叫线性?线性就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所以就应该是一条直线。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车评人会觉得刹车应该做成线性的,但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的车企和车型都不会把制动力曲线设定成线性,而是非线性的曲线,而且不同的车型这个曲线是不一样的,目的就是迎合目标用户的驾驶习惯。正因为制动力曲线是非线性的,所以才出现了我们所谓的软硬之差。
让我们先来看看某款德系车的制动力曲线吧,经过简化它大概是这样的。光看图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来描述一下这辆车的刹车脚感:当我们刚刚开始踩刹车的时候,最开始的一段行程其实是空的,车子并没有输出制动力,又或者制动力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这段空行程必不可少?一来是用来克服刹车系统里的旷量,二来是为了滤掉一些误操作,比如当我们把脚预防性地搭在刹车踏板上,但又不想真的刹车的时候,这一小段空行程不至于让你的车减速。如果没有它,我们的刹车就会变得神经质般的敏感,很难驾驭。
当我们确定想刹车时,会继续往下踩,在接下来的一段行程里,制动力会陡增,我们获得的刹车体验就是制动力到位速度很快,虽然踩的不多但是拳拳到肉,主观上有一种“硬”的感觉。
如果我们还想继续获得制动力,就需要继续踩踏板,但这时制动力的增速反而趋于平缓了,为了获得足够的减速度,所以我们就会本能地深踩,此时踏板力已经变得很大,所以我们客观上还是感受到了踏板的硬,直到最终把ABS踩出来,制动力稳定在最大值。不难发现,在整个过程中不管是刹车初段还是末段,我们都会觉得刹车是硬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某日系车的制动力曲线。空行程都一样,但是在刹车的初段,制动力曲线是相对平缓的,我们需要踩下更多的踏板行程才能获得同样的制动力,所以我们会觉得软,而在刹车的后段,制动力才开始真正爆发,虽然最终也同样追赶到了最大制动力,但总是让我们有种姗姗来迟的感觉,我们就会觉得刹车是软的。
其实现在的日系和德系车早已脱离了这个规律了,真正决定刹车脚感的还是要看一辆车的市场定位。一般来说偏家用的车型会采用偏软的脚感,因为先缓后陡的制动力曲线有利于保证日常驾驶的舒适性,而偏运动的车型会采用偏硬的脚感,因为先陡后缓的制动力曲线有利于保证激烈驾的制动及时性,也更利于做出循迹刹车这样的过弯技巧。
一句话,你最习惯的脚感就是最好的。其实真正的刹车曲线要比简图复杂得多,踏板行程和踏板力也不一定成比例关系,达到最大制动力的时机也不一定一样,所以哪怕是属于同一家车企的不同车型,刹车脚感都会千差万别。当我们在习惯了一款车的脚感之后,突然换一款车就会觉得不习惯,容易出错,据说德系车主突然换日系车容易追尾,日系车主突然换德系车容易被别人追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包括很多车评人都会把这种不习惯误判成制动性能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不得不说这是很不严谨的,既误导了自己也误导了别人。那么问题来了,真正影响制动性能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普通车主如何判断自己的车制动力够不够用呢?又有什么简单有效的办法去改善制动性能呢?
追觅要做电视了,很多人看到这个消息可能都不敢相信。见过跨界的,没见过这么跨界的。从扫地机器人这种小家电一步跨到智能电视这种大家电,两种完全不同的领域,能成功吗? 还别说,追觅不仅要入局电视,还要在今年9月份德国IFA上携带自家电视、音响、显示器、投影仪等正式亮相。那么,追觅科技......
专为皮卡开发!揭秘福特车顶敞篷新专利
未来追觅电视有望成为高端电视市场的领军者
蓝宝石作为AMD显卡的头部品牌,超白金系列一直是“堆料”的代名词。这次入手的AMD 7900 XT超白金OC,即便放在降价后的四千元档,依然保持着旗舰级的做工: 首先就是散热系统真的是堪称奢华,拿在手里的分量就知道,7根镀镍热管+真空腔均热板+三颗双滚珠轴承风扇,支持正反转设计......
2025年8月15日,以“破局者 · 智行合璧”为主题的2025戴尔科技峰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盛大启幕。作为戴尔科技大中华区极具战略意义的年度旗舰活动,本届峰会吸引逾千名行业领袖、企业决策者与技术专家齐聚北京主会场,并与上海、深圳、青岛、武汉四大卫星城市分会场实时联动。
血压计你选对了吗?实测町石tinx臂式无距血压计,测压快准稳
在炎炎夏日,一杯加冰的冷饮无疑是驱散暑气的绝佳选择。自动制冰冰箱的出现,让人们在家就能轻松获得冰块,满足对冰饮的需求。但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自动制冰冰箱,消费者该如何挑选呢?
别再为拍视频抓狂了,实测奥川M3 Pro,一杆解决所有拍摄难题
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突变。钉科技注意到,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6886万台,同比下降4.1%,结束了此前连续六个季度的同比增长态势,但华为却以1250万台的出货量和约18%的市场份额,时隔四年重返中国市场榜首。
英伟达“后门”风波再起,国产芯片机会来了
七月骄阳似火,中国两轮电动车市场同样热度不减。 钉科技注意到,最新出炉的数据描绘出一幅产销两旺的繁荣图景:奥维云网数据显示,7月全国产量攀升至748万台,同比增长30.6%;总销量也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24.3%。其中内销出货682万台,同比增长24.3%;出口量41.8万台......
近日,无人机领域的巨头大疆高调官宣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这一消息如巨石入水,在行业激起千层浪。有人惊慌地高呼“狼来了”,也有人悲观地预言市场竞争内卷将加剧。然而,在这场混战中,真正的狠角色——石头科技(688169.SH),却凭借技术降维打击+全球渠道收割的组合拳,展现出独特的发展......
在洗衣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三筒洗衣机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众多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钉科技注意到,近日,海尔和美的两大巨头纷纷布局 850mm 标准尺寸的三筒洗衣机,旨在满足消费者对于空间利用和多样化洗涤需求的追求。
作为新能源SUV市场引领者,比亚迪宋家族已收获380万用户的选择与信赖。其中宋L DM-i和作为中型SUV市场领军车型、宋 Pro DM-i作为A级SUV市场销量冠军,均以越级产品力引领各自细分市场发展趋势,并受到了广大用户认可。
手机长时间玩游戏会发热,这会影响游戏体验。虽说散热背夹可以降温,但体验不是太好。为此,OPPO K13 Turbo Pro内置散热风扇,这是营销噱头,还是降温神器?本条视频告诉你答案。
70迈 A810 PRO行车记录仪评测:小屏幕大功能,清晰记录每一瞬间
锋行者140W笔记本电脑充电专家体验!充电真有一套,出差只需带它
预算党狂喜!Ultra5 230F《三角洲行动》实测:帧数稳如老狗
随着崛起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国产电视品牌在高端市场越来越有更多话语权。如今,追觅首款电视甩出王炸,更是凭借不堆参数、不玩噱头、不卷价格、只做“真实”画质、顶级观影体验优势,强势入局高端市场,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堪比影院级的视听盛宴。
百元头戴耳机都是垃圾?实测西圣H1 Pro:听歌游戏通话全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