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退出吉利汽车董事,意味着什么?
企查查显示,3月4日,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信息变更,李书福退出了董事职位。同时新增孙宏、王兴贵分别为监事、董事。
这是继去年7月卸任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后,李书福在吉利汽车业务上一次更彻底的退出。
作为自主汽车行业公认的“汽车狂人”,造车25载的李书福,今年才59岁。虽然按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定义,明年李书福就是老年人了。但是对于一位创业二十余年的民营汽车企业家而言,59岁可以说还是正值壮年。
对此,吉利方面回应称,“本次工商信息变更为公司基于治理架构优化的调整,更好地匹配未来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变更后,公司的经营、股权结构等均未发生变化,李书福仍为吉利实控人。”
除了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过去一年里李书福还退出了多家关联公司的核心职位,尽管实控人仍为李书福,但频繁的退出难免引起业内人士对李书福意图与吉利未来走向的颇多猜测。
01 接连退出,李书福仍是实控人
今年2月24日,李书福退出了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董事职位。
1月14日,李书福退出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职位。
1月12日,李书福退出北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董事。
去年12月,李书福卸任了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
去年5月,李书福退出亿咖通(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其中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为28.59亿元人民币,是吉利控股集团制造基地中产能最大的基地,是宁波市重点扶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之一。
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名"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注册资本为1.68亿元人民币。下设新能源、出行服务、未来出行、线上生活和未来科技等五大业务群。旗下子公司包括曹操出行、钱江摩托、国铁吉讯、太力飞行汽车、Joma、易保科技、吉利商旅等。
北辰汽车(上海)有限公司由沃尔沃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持有该公司100%的股份。旗下曾包括极星汽车在内三家子公司。注册资本为146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汽车零配件和有关原材料的批发等。
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则成立于2016年2月1日,注册资本为5亿元人民币。主要负责商用车产品技术研发、生产采购和市场业务进行统筹组织与集团化的管理运营,旗下有远程汽车、汉马科技、欧铃汽车等子品牌。
亿咖通(武汉)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李书福与沈子瑜共同创立的亿咖通科技的分支机构,成立于2019年12月,注册资本1.5亿美元,经营范围含电子产品及元器件、汽车电子产品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
而不同于上述公司的庞杂属性,近日李书福退出董事职位的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正是李书福创业三十多年来的业务核心——吉利汽车品牌的经营主体。也正因为该公司对于吉利企业业务的关键属性,李书福的退出动作才会在业内引发强烈关注。
李书福退出职位的上述公司,除了亿咖通(武汉)和北辰汽车外,其他公司均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而目前李书福仍然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还是最大股东。
这也就意味着,李书福只是不在相关子公司集团担任职位,但仍然是幕后的大boss。
尽管实控人仍为李书福,但是短时间内在关联公司的接连退出动作,或多或少将意味着李书福在后续日子里企业角色的转变,因此,也难免引起业内人士让人对李书福意图的颇多猜测。
02 频繁退出之后,仍肩负重担
对于此前其他子公司的退出,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当前企业已经相对成熟,李书福已经不需要事事躬身力行,可以退居幕后,集中精力处理集团战略大事。
但是作为吉利汽车的业务核心和利润主体,李书福退出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职位,却多少让人读出些“退休”的意味。
因此,有不少业内人士大胆猜测,李书福此举有可能是为其儿子铺路。公开报道显示,现年37岁的李书福儿子李星星正兼任吉利汽车副总裁、吉利控股董事会监事、领克汽车亚太区总经理等多重职务。当初李书福创立吉利集团的时候才23岁,如今37岁在吉利集团内部浸淫十余年的李星星要子承父业也不足为奇。
过去一年多时间内,在科技圈子里也发生过多起大佬退位事件。56岁的马云退出了阿里巴巴董事局,41岁的黄峥退出了拼多多董事长职位,38岁的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董事长职位并退出董事会。张一鸣说辞职是因为觉得自己并非成熟管理者,黄峥说想要投身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马云则表示想要重投他热爱的教育和公益事业。
在年轻的科技企业说不尽道不完的利害关系背后,似乎多早的隐退都不出奇。
但是,对比汽车行业的各位民营企业家,59岁退出则显得有些早了。
当前在民营汽车产业中,王传福、魏建军、曾毓群等同龄人还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时常为自家产品站台,曹德旺这个老前辈更是在76岁的“高龄”还在认真打拼。作为后辈,53岁的雷军和52岁的李一男,才刚刚踏出了造车的第一步。
所以有汽车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退出多家关联公司的职位,只是为了让李书福卸下一些下级企业的管理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处理集团战略大事,而并不会削弱李书福的决策权,关键的大政方针决策仍将由李书福拿捏。至于所谓的子承父业,目前尚无任何明显征兆可佐证。
此外,企查查显示,目前李书福在外任职董事长、执行董事等核心职位的企业仍多达16家,包括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
可见,退出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职位,并不意味着李书福就能轻易地功成身退。
03 变局之下,英年王者怎能轻易退出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李书福退出董事会消息曝光后的3月7日,吉利汽车公布了2月份销量数据,该集团2022年2月的总销量为约7.85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2%。环比减少约46%。
虽然受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芯片供应短缺和春节假期影响可以理解,但是相比于2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批发销量10%左右的同比增幅,吉利同比2%的增幅多少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
倒是2月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430%至约1.22万辆的成绩相对让人振奋。2022年1-2月,吉利旗下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60%至约2.77万辆,插电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63%至4453辆。
在销量数据公布的同一天,伴随着汽车股集体走低的剧烈行情,吉利汽车港股股价刚开盘不到一小时就迅速大跌超8%。同样跌超8%还有比亚迪,此外,长城汽车跌7.36%,恒大汽车跌6.92%,五菱汽车跌6.31%,广汽集团跌5.6%。
3月8日,瑞信发表研报指出,吉利汽车2月份销售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月份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4%,环比下跌34%,对比之下,吉利2月表现跑输整体汽车行业。
结合销量情况、零部件供应短缺、半导体供应以及俄罗斯相关收入情况等因素,瑞信予吉利“中性”评级,维持目标价26港元。
当前传统车企正处于集体转型的角逐当中,吉利也不例外。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在终端市场还是在资本市场,吉利仍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增长挑战。无论是友商还是投资人都在仅仅盯着吉利这个自主三强中的冠军选手,此番境况下,李书福更加不可能抛下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此外,据媒体公开报道,吉利集团近年来还涉及低轨卫星、手机等车联网、智能化相关新业务,将来的芯片及操作系统,也有计划自行研发。2月初,“众擎基金新增股东李书福、李星星、李东辉,法定代表人由余克强变更为冯擎峰”的消息,更引起了业内对于李书福创立私募的猜测。
所以,在接连退出之后,集中力量主攻转型浪潮下新的核心业务,很可能才是李书福的真实用意所在。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