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汽车洋葱圈 3388浏览 2023-07-06 IP属地: 北京

Hello大家好!

对于每天需要长时间开车上下班的人来说,漫长的通勤路可以说是非常痛苦的,拥堵的路况不仅毫无驾驶乐趣可言,还得时刻准备和邻车斗智斗勇。

但如果此时,你的车突然掌握了高阶辅助驾驶驾驶的奥义,并能够为你分担一把压力时,你是否会为此感到解脱呢?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当然,高阶辅助驾驶目前还处在不断打磨的阶段,不过大疆、理想、小鹏却不愿再做等待,并率先推出了“通勤模式”,旨在帮助打工人缓解通勤烦恼。

什么是“通勤模式”?

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通勤模式”的作用,就是让车子在L2+的功能范畴内,帮助车主开车上下班,从而减缓大家在通勤路上的疲劳感。

而想要实现“通勤模式”,则需要车主像老师教学生一样,先在固定的上下班路径上开一段时间,让车子逐渐熟悉周边的场景、学习车主的驾驶习惯。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在熟悉与学习完成后,“通勤模式”就能在通勤路上实现诸如智能跟车、智能变道、红绿灯转向等操作,厉害一点的甚至还能在最后帮你停好车。

虽然还不能像自动驾驶一样让你真正脱手操作,但“通勤模式”足够帮你省去不少频繁加减速、保持车距、加塞变道的操作,并且训练得越久,它的操作也会越成熟

实现“通勤模式”并不简单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通勤模式”可远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记忆行车”那么简单,如果想要让一套“通勤模式”真正好用,就必须要具备高感知及认知能力。

“看得见”的感知

“通勤模式”开启后,车子首先要能“看得见”,这需要感知模型从摄像头、激光雷达处获取数据,并生成能够描述真实场景的BEV网络。

BEV是英语“鸟瞰图”的缩写。对于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来说,BEV是一种主流的映射真实世界场景的视图形式。在BEV网络下,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能够获得更直观的周边视角。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这一过程存在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把不同种类传感器的特征进行融合,并保证精确。对此,特斯拉、蔚小理等车企普遍使用BEV+Transformer的方式,先通过视觉神经网络的Backbone识别图片特征,再借助Transformer将各个图像的特征进行融合。

Backbone的直译是“主干”,就像一棵大树存在主干和枝干一样,Backbone的作用就是作为数据特征识别的第一步,先确定数据特征的大致种类,再将其分配给对应种类的枝干做更进一步的特征识别,从而一步步细化数据特征,最后完成精准识别。

Transformer是近几年在自动驾驶领域颇为流行的神经网络模型,其能够借助自注意力机制去挖掘不同数据中特征的相关性,从而对多模态数据进行准确融合、映射出更真实的世界。

“看得懂”的感知

这还只是能“看得见”而已,如果想让“通勤模式”正常运行,就得让它能“看得懂”周围的场景,明白什么是红绿灯,什么是车道线,从而判断出可达空间,继而规划路径。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对此,车端又会搭载一系列的感知模型,它们会负责理解感知数据中的语义信息,比如路牌上的限速、左右转车道的指引线等等,帮助后续规控策略的输出。

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特殊的感知数据还会被上传到云端,比如感知系统发现了一种当前车端模型无法准确识别的障碍物,或者驾驶者在正常规划的行驶路径中莫名干预了,这些数据会在到达云端后被人工或自动标注的形式,标注数据特征。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之后,这些具备特征的数据又会被加入数据集,训练对应的感知模型,而新模型在通过验证后,又会以OTA的方式回传到车端,由此让车子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强。

“拟人化”的认知

如果规控策略太过机械生硬,那么给到驾驶者和乘客的乘坐感受就会非常糟糕。这种时候,就需要“通勤模式”能够学习驾驶者的驾驶方式。

通过重复学习,车端的驾驶数据也会传递至云端,并在特征标注后交由认知模型进行训练,最终再经过仿真验证回传至车端,得到驾驶风格更自然、更接近真人驾驶的效果。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可以看出,“通勤模式”的内核,实际就是将原本的城市域高阶辅助驾驶的实现范围,从全国所有城市道路缩小到了驾驶者的通勤道路

然而,“通勤模式”并不能等于后者,除使用范围受限之外,驾驶者还需要主动训练“通勤模式”,也就是尽量多的沿着固定路线驾驶,直到“通勤模式”完全训练成熟为止。

“通勤模式”能帮到消费者吗?

基础原理大致如此,对于多数消费者,尤其是通勤距离长、时间久的消费者,“通勤模式”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整体依旧是非常有使用价值的。

优点

不同于任何一套辅助驾驶产品,“通勤模式”是兼容高速、快速路和城市道路的,而目前的高阶辅助驾驶普遍还被区分为高速域和城市域两种。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在这之中,高速域产品已经投入使用了,而城市域产品由于国内城市道路里程大、场景复杂、变量多等问题还处在“期货”阶段。也就是说,当前只有“通勤模式”能带给你覆盖全场景的高阶辅助驾驶的体验。

另外,针对自己最需要的场景进行强化训练,也能让训练出的“通勤模式”更贴合自己的需求,而换做其他高速域与城市域辅助驾驶系统,则全看泛化性做得如何了。

不足

首先,如果你的通勤场景恰好非常极端、非常复杂,那可能真的需要非常长的训练时间,并且最终的使用效果也不能完全保证。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并且,“通勤模式”依旧处于L2+范围内,即使它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无限接近于脱手驾驶的能力,驾驶者依旧需要时刻关心前方路况,而且哪怕“通勤模式”本身恪守交通法规,在实际驾驶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邻车不遵守交规的情况,我们就得时刻做好接手准备。

车企为何集体加码“通勤模式”?

“通勤模式”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车企加码,本质上是为了越过当前城市域高阶辅助驾驶落地难、落地慢的困境,让消费者更快体验到新技术的同时,“以点带面”加速整个高阶辅助驾驶技术的迭代。

而城市域高阶辅助驾驶技术之所以落地难、落地满,主要问题则是出在了地图和数据这两大“拦路虎”上。

地图

先说地图。高阶辅助驾驶要运行,就必须需要一份导航地图来提供一定的先验信息。而在前两年,大家普遍都将目标放到了高精地图身上。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高精地图具备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它能够配合高精定位,提供厘米级的定位、精确的驾驶辅助信息和语义信息,相当于直接给高阶辅助驾驶打开了“上帝视角”。

但是,高精地图的绘制和鲜度保持成本是极高的,并且考虑到政策管控因素,又会让很多城市无法实现覆盖,让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市域辅助驾驶产品无法落地。

数据

而如果不依赖高精地图、选择提升自身的感知能力,则又要面对技术层面最大的困难,数据。

如今的车企已经默认了“数据驱动”路线,即在大算力加持下,借助海量数据训练大模型,提升高阶辅助驾驶、乃至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而在数据量及数据标注、验证、仿真效率达到一定高度后,人工就能从中脱手,让AI达成数据闭环,也就是自己训练自己,让训练效率更上一层楼。

但对于目前所有的国内车企来说,这个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大家的量产车队规模有限,导致获取的数据总量受限。

另外,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快速筛选高价值数据,又非常考验标注能力,而这又要说到更多层面的问题,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展开了。

以点带面

所以,与其为了等待完全体的城市域高阶辅助驾驶技术落地而不断跳票,还不如现实一点、把范围缩小到消费者最常用的一小段场景里。

被理想和小鹏吹爆的“通勤模式”,究竟是什么?

毕竟一段通勤路的数据量,对于车端硬件性能堆满、云端超算中心坐镇的车企来说,就像大炮轰蚊子一样好拿捏,可以更轻松地实现过拟合;另外,这些经过“通勤模式”训练的模型也拥有一定泛化性,可以反过来对其他类似场景提供借鉴与帮助。

“通勤模式”或将成为主流?

虽然目前大疆、理想和小鹏给到的“通勤模式”各不相同,并且也都还未正式上线,但在城市域高级辅助驾驶技术尚需打磨、而消费者又真切希望能够借助其降低驾驶疲劳感的情况下,“通勤模式”确实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折中方案。

而在我看来,这一模式未来可能会被更多车企接纳,成为大家接触高阶辅助驾驶的一种全新方式,在缓解通勤压力的同时,车企也能从中获益,或许随着日后“通勤模式”的正式上线,打工人的好日子也会就此来临呢?

 
相关推荐
汽车洋葱圈 13万粉丝    3878作品 关注 汽车洋葱圈,你的汽车福利社。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