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市场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一边是以宝马为代表的豪华、合资品牌纷纷高调“退出价格战”,另一边,比亚迪方程豹降价5万牵动了不少购车者的神经,迪式价格战似乎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车企的价格战对行业和消费者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多?还能持续多久呢?我们做了一组调研,一起来看看用户、经销商、车企分别怎么看这个问题。
在调研结果中,最让天涯君意外的是经销商的态度。
按理说,降价肯定对销量有促进作用,经销商应该总体上是欢迎的,但万万没想到,对价格战抵触最强烈的恰恰是经销商。
某自主品牌4S店负责人雷总表示,价格战不仅不好,而且必然无法持久,对整个汽车流通环节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他的观点,一方面持续的价格战一方面必然导致厂家成本、零部件供应品质、4S店经营利润全面承压,尤其是利润下滑导致4S店裁员甚至倒闭,损害经销商的利益,另一方面,这些也会进一步导致用户服务缩水,对已经买车的用户来说,还会让二手车因为新车价格战保值率降低,行情萎缩等问题。
对于这些观点,先不谈其中的厂家和消费者部分,关于对经销商的影响这块,天涯君是有疑问的:如果能薄利多销,至少比消费者都捂紧钱包不买车要好吧?
这个问题,另外两家合资4S店负责人的夏总和冯总都给出了相同的答案:经销商在这个过程中利益多大程度上得到保护,完全取决于车企对经销商的考核怎么定,比如车价降了,同样卖那么多车,经销商的收入降低了,甚至不排除卖一台亏一台,如果这个时候厂家的政策不能到位,对经销商就是很大的损失。
那么,有没有可能量上来弥补利润的损失呢?夏总的回复一针见血:万一降价了量也上不来呢?
的确,在目前这个行情下,价格战的本质其实是存量博弈,抢订单,既然是抢,就会有赢有输,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强烈反对价格战的都是竞争中的“输家”,强势品牌的经销商怎么看呢?
天涯君采访了某销量领先品牌4S店负责人徐总,他虽然一开始表示价格战对消费者是好事,但话锋一转,认为这事对经销商来“绝对不是好事”,逻辑和上面的夏总非常一致:经销商更加依赖厂家的政策支持,厂家不是慈善家,必然会要求经销商承担部分压力。
这样一来,站在经销商的角度,这场价格战,无论是处在哪个阵营哪个品牌旗下,都是站在反对一方的,结合广汇这样的大型汽车销售集团惨淡的现况来看,这样的价格战持续下去,确实会让经销商们持续失血,倒闭的情况只会越来越频繁。
经销商一致反对,但是厂家这边,态度的差别就比较鲜明了,总结起来就是:看疗效。
比如这次高调退出价格战的核心品牌宝马,宝马中国官方表示,之前的降价损害的经销商的利益,所以下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将“重点关注业务质量,支持经销商稳扎稳打”。
宝马退出降价,首要原因可能是降价没发挥出理想中的效果。
从去年底以来,宝马i3、i5等纯电动车型都有大幅优惠,其中宝马i3优惠后的裸车价低于20万元, “宝马腰斩式大降价”话题更是上了微博热搜。但这些并没有换来销量增长,上半年,宝马国内销量同比还下滑了4.2%,销售表示,反而是涨价之后,4S店看车的人变多了,因为很多人“买涨不买跌”。
宝马的心态,应该也能代表大众、丰田、通用等合资品牌。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比亚迪还在对方程豹这样的高端车型大降价,继续制造轰动效应,但比亚迪把价格战持续进行到底的决心有多大呢?
细心的网友发现,比亚迪的态度似乎也在软化,刚刚上市的双宋车型13.58万的起售价让不少网友直呼比亚迪“给友商留了活路”。
今年上半年,有部分车企和行业媒体把矛头对准了比亚迪引领的“价格内卷”,王传福当时的回应是尊重“市场经济”,现在看来,比亚迪也在根据市场的情况实时调整,打的打,退的退。
可以看到,对于比亚迪这样的强势厂商来说,奉行的是实用主义,价格战对自己抢占市场有利,他们就不避讳价格战继续下去。
另一家销量表现不错的自主品牌高管王总对天涯君说,他觉得价格战虽然整体上会造成很多不好的后果,但是现在国内车企众多,优胜劣汰进程尚未结束,价格战是很难避免和约束的,“打死一个是一个”,跟前些年手机行业的整合过程是类似的。
目前来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对手成功被“打死”,频繁的降价同样也在伤害厂商来之不易的高端化成果。
有汽车投资圈的资深人士就对天涯君表示,最近的方程豹大幅降价事件已经严重影响了用户对这个新高端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他认为理想的表现值得学习,尽管也在降价,但对前期用户的补偿做的比较到位,所以品牌形象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而这样的补偿,显然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做到的。
对于用户的调研意见,原本天涯君觉得是最没有悬念的,谁不想便宜买车呢?但调研结果同样出乎意料。
天涯是在1000人的业主群里进行的调研,参与发言的邻居基本上都是25-35岁的年轻群体,在给出反馈的人中,坚决支持价格战继续的大概只占到参与讨论的三分之一,大多数邻居认为,对于已经目前决定要买车的人来说,可能是好事,但是长远看,他们还是担心价格战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就是对品质的影响。
一位做汽车改装行业的业主认为,“以中国的属性来说 最后就是‘地沟油’式的车”,最后付出代价的可能反而是消费者。这样与很多经销商老总的担忧很一致。
的确,汽车行业如今本身就不算是暴利行业,2023年,零部件自给率很高的龙头企业比亚迪净利润率是5%,已经属于“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了,大多数国内车企的净利润率不足2%,很多甚至是亏损的。
在没有打价格战的年份,每一年的改款升级,厂商实际上都会在产品可靠性爬坡到一定程度之后,进行降本,比如把高价零部件进行低价替代,这种替代,在统计学层面,并不会严重降低车辆的可靠性。
但是在价格战的逻辑下,厂商除了向经销商向下转嫁压力,另一种方式就是对供应商延长付款周期,压低配件价格,前者会让经销商的服务水平降低,后者则有可能直接造成消费者更容易买到残次品。
第二个影响是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顾虑。
有邻居就表示,最近原本看中了某新势力的中大型SUV,但是因为担心买了之后降价,自己成为“韭菜”,迟迟没有下手。
很明显,当价格战变成一种预期,很多消费者的购车心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最初的刺激变成了抑制,这应该是哪些价格战的发起者和赢家同样不愿意看到的。
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无论是经销商、厂家还是用户,总体上都是比较反对价格战持续打下去的,少部分不反对的也仅限于短期层面,更谈不上支持价格战。
对于经销商来说,价格战打起来自己获益小,风险大,打下去自己必然是输家;
对强势厂商来说,能打死的对手已经打死了,打不死的,再打下去可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让大费周章的高端化努力功亏一篑,得不偿失;
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战如果持续下去,自己也很难不去承担过度降价之后带来的质量风险。
应该说,价格本身确实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决定的,但当无形的手不是万能的,一旦价格竞争无序化,所有人都会成为输家。
这一点,摩托车行业的前车之鉴并不太远,中国产摩托车曾风靡东南亚地区,比如在越南曾一度占据80%的市场份额,但因恶性价格竞争,质量失控,中国产摩托车的市场占有率跌到了1%,被价格更高但质量更稳定的日系摩托车重新占领了市场。
或许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的要求,大家第一时间就把目光投向了汽车行业。中央的一锤定音或许标志着,这一轮惨烈的价格战即将落下帷幕。
那些还想打价格战保销量的车企,我劝你收手吧。各位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
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理想汽车下调第二季度交车指引,由12.3万-12.8万台下调至10.8万台,而零跑汽车则依旧增势明显,刚刚过去的6月交付4.8万台,位列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第一,并且连续3个月销量破4万。
鸿蒙智行,作为华为赋能的智能汽车技术生态联盟,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个成立仅两年的智能汽车品牌,上半年终端销量竟突破15万台,比去年全年还多赚了5个 “小目标”。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6月,全系交付52747台,直接刷新纪录。作为高端品牌,月销5万是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而且......
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开启预售
上汽大众再出实招:途岳家族叠加“3年0息”,首付7,990元起
6月新势力销量出炉,上半年只有1家完成目标
本期聊一下红旗H5 PHEV的座舱安全,看看内部结构的安全做的怎么样。
北京现代2025上半年销量破10万,6月销量环比增66%,伊兰特、途胜L等主力车型领涨,深化用户服务,新能源元年首款纯电SUV ELEXIO将于9月推出。
全景HUD+AR导航+BOSS音响?这款运动SUV的科技配置直接拉满!
老司机们的理想选择,探店新别克纯电E5,品质感足够突出
要个性选小米YU7,懂车的人一定选全域800V的星纪元ET
限时诚意价11.98万元起,奇骏·荣誉焕新上市
转眼间,2025年已经过半,回望各大车企半年来的市场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各大车企的市场之争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在你来我往的较量中,有人欢喜有人愁也是不争的事实。即日起,车市速递新媒体将推出车企半年考系列,针对各大车企2025上半年的市场表现进行分析和点评。
荣威M7 DMH被指为D7换壳车,轴距仅微增10mm,外观设计被吐槽。
辅助驾驶国民化,海鸥的高快领航表现如何?
马自达EZ-6运动版到店实拍,政策一并给你!
前不久,2025款阿维塔12上市,官方指导售价区间为26.99-42.99万元,作为长安汽车、华为与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中大型豪华轿车,凭借双动力架构与全场景智能化配置,阿维塔12成为30万级市场里竞争力非常强的一款轿车,也给了消费者在传统豪华C级轿车之外多一种选择。接下来就来看看......
加速全势能布局 上汽大众 上半年终端销量52.3万辆
车企疯抢 YU7 退订用户!YU7痴粉真得听劝!
从国产越野到世界名片 70 万坦克车主共同书写越野新篇章
车系月销超7千台 对标丰田赛那 别克GL8陆尚插混版建议买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