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电动车公社的社长。
不得不佩服,今年问界的节奏一波接一波,感觉根本没停过,势头实在是太猛了。
刚开年先是一份 月交付突破3万台、问界M9大定突破5万台的成绩单,让所有人都见识到了华为强大的号召力;
随后4月份新M5上市、5月份问界M7 Ultra全方位升级、7月份第40万辆新车下线,还有这个月上市的问界M7 Pro……摆明了是要铆足劲冲。
这台新车最大的亮点,一是24.98万元的起售价比问界M7 Ultra便宜了4万块之多;二是不依赖激光雷达的HUAWEI ADS基础版视觉融合智驾方案。
余承东一句“全民智驾时代来了”,可见要给友商上多大的压力。
那么,问界M7 Pro究竟为什么要采用这套智驾系统,真的只是因为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吗?不到25万的问界M7,又会对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先从智驾这个话题开始,和大家好好聊一聊。
01. 智驾,新能源的金字招牌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话题很火,说是近7成用户表示买车先看智驾能力。
公社的哔哔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面向新能源用户发起了一场小规模的投票。结果支持智驾的用户比例,甚至超过了70%……
根据调研结果,用户对智驾的三大核心诉求分别是减轻驾驶疲劳,占比高达82.01%;解放双手,占比50.62%;技术含量高,占比30.91%。
这也就意味着,大家对智驾的需求几乎仅次于三电。智驾俨然成了衡量新能源品牌技术能力的重要标准,某些时候甚至比智舱的需求还要靠前!
这也让那些智驾不够好用的新能源车,很容易被人打上“技术落后”的标签。
而华为,正是把智驾这块金字招牌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那个——
截止目前,华为智驾的总里程已经超过4.6亿公里,在云端用于学习训练的算力突破了5EFLOPS(每秒执行5百亿亿次浮点运算),人工平均接管里程270km+,行业领先。
去年年底问界新M7上市的时候,余承东就给出了“智驾版占比60%、城区智驾选装率高达75%”的结论,可见用户对华为技术实力的认可。
那么,在取消激光雷达之后,问界M7 Pro的智驾水平究竟如何?
02. 华为视觉智驾,遥遥领先?
鉴于问界M7 Pro还没发布、信息没有完全公布,社长先叠个甲:文章里的观点都是根据工信部申报信息、官方宣传等等进行的合理猜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问界M7 Pro应该和智界S7 Pro一样,都是3颗毫米波雷达+10个高清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算法则是华为自研的视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华为早在2013年左右就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了,团队规模也迅速从一两百人膨胀到几千人,其中不乏名校相关专业的博士人才。
而从余承东微博的3张预热海报、以及隔壁智界S7 Pro的实测表现来看,这套不依赖激光雷达、也不依赖高精度地图的智驾系统,很有可能会带来新的惊喜。
就比如在功能上,它的高速NCA在全国99.5%的高速、高架、快速路都能用,而且提供3挡“驾驶风格的激进程度”。
包括高速领航辅助里难度最高的场景——主动上下匝道,4月份智界S7发布会上给出的通过率还是96%,但目前华为已经通过每天3500万公里的云端学习训练提升到了99.2%,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华为智驾的博弈能力和“预判能力”。
再比如全网视频传遍了的华为主动安全能力,弹幕上全是“遥遥领先”。
这一点,能试到各家车企首发版本的汽车媒体,可能会更有发言权。
这套ADS基础版,在识别道路施工、锥桶等等还是很有一套的。面对施工2车道变1车道的路况,它会根据旁边车道后车的距离来决定是加速变道还是减速让行,而不是博弈失败就降级成ACC,或是提醒驾驶员接管。
再比如遇到强行加塞的车辆,它的刹车介入也比较早(但力度并不一定急),和老司机的操作很像。据说最新的版本已经能够规避“鬼探头”、黑夜场景等更高难度的操作,甚至连躲避小动物都不在话下。
再放一波智界S7的AEB生效范围,盲猜和问界M7 Pro也相差无几,供大家参考:
另外对于这种5米长、接近2米宽的大车来讲非常实用的自动泊车,华为的视觉融合方案也能识别包括未划线车位、草坪砖车位等非常规车位,能够支持160多种泊车场景。
除了比较常见的选择泊出方向、车头或车尾泊出、以及智驾泊入人驾泊出之外,面对比较复杂的断头路车位和窄车位,只要不是特别特别极限的,应该都能从容应对。
从整体的智驾能力来看,华为在视觉融合领域确实能称得上是“遥遥领先”。
而它和Ultra版本搭载的激光雷达方案相比,也只有两个区别:一是因为缺乏地图建模能力、没有MPA记忆泊车功能,只有AVP代客泊车;二是出于安全考虑,只提供高速NCA,没有城市NCA。
总结起来,就是Ultra版本更适合城市通勤,而视觉智驾主打长途出行。
从预售价格来看,两者之间有着4万元的差价,而且之前Ultra升级的配置很可能会在Pro上出现(CDC已经确认搭载了,不过不清楚是否需要选装)。
大胆猜测一下,问界M7 Pro很可能会借助华为的技术优势,填满智能、安全、科技、舒适、设计、驾控的“六边形”;也会凭借独一档的性价比,再次成为“爆款预定”。
03. 做大蛋糕,比分蛋糕更重要
24.98万元起的预售价格一出,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认为:问界M7这次瞄准的对手,是同样24.98万元起售的理想L6。
确实,两台车同为中大型增程SUV,都主打舒适、安全、智能。更不用说面向家庭用户的品牌定位,以及你来我往争夺销量榜第一名的竞争关系了。
而且现在的新问界M7其实只有Ultra版在售,28.98万元的起售价要比L6高出不少。更低的起售价,确实有助于降低用户购车的门槛。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算了一笔账:
“理想L6上市后,保守估计抢走了问界M7一万台的市场。问界M7 Pro上市之后,肯定要找回这部分场子。到时候周榜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
但事实,却很有可能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年年底问界M7销量疯狂上涨,但理想的月销量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而是呈现了和问界(尤其是问界M7)同增同降的趋势。
而且据我所知,理想和问界的用户需求虽然比较接近,但用户画像却大有不同。不严谨地类比一下,其实有点像苹果和华为手机用户之间的区别。
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理想和问界拼了个“你死我活”,而是后发制人的问界把家用SUV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才分到了更多的蛋糕!
这种现象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其实已经屡见不鲜了。
特斯拉Model 3刚刚进入国内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会抢走34C的市场,实则不然:特斯拉吸引到的很多都是增购用户,而不是34C这类“准刚需用户”。
今年爆火的小米SU7,也凭借一己之力再次带火了纯电轿跑市场。溢出的流量,也有不少转化给了极氪、智己这些同样追求驾控的品牌。
而无论是特斯拉、小米还是华为,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质:品牌号召力和粉丝购买力都非常强大。只要产品力足够强、或者特点足够鲜明,就永远不缺用户买单。
让更多的用户更早地体验到更好的产品,也成了这些品牌对新能源行业所作出的最大贡献。
04. 写在最后
从汽车媒体的视角来看,问界M7 Pro上市的时间点其实选得很有意思:
8月26日之前几乎没有太重磅的新车,也成功避开了8月30日的成都车展的流量稀释。
如果只是更换智驾方案、降价4万元这么简单,大概是不需要错峰发布的(毕竟要额外花一场发布会的钱,几千万就这么没了),现场很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但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总结问界M7 Pro,我可能不会选择“价格屠夫”、“性价比之王”这类的标签,而是选择余承东那句“开启全民智驾时代”——
特斯拉告诉大家“新能源车也可以这么玩”,小米告诉大家“专注可以把车造得这么好”,那华为就想告诉大家,“这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魅力”。
曾几何时,硬派越野是国产自主品牌基本无法触及的领域。如今在中国汽车市场里自主品牌不仅有硬派越野车型,甚至在高端硬派越野车型上的销量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这点在3月份的硬派越野销量榜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上海车展闭幕:东风汽车加速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吉利银河爆款频出:4月销量大涨281%,加速迈向“百万银河时代”
家用⼤六座,看完理想问界,你必须还得看一下深蓝S09,这是一台为年轻家庭打造的“家庭大六座智慧旗舰SUV”。
方程豹钛3亮相苏州车展,造型个性,续航501KM,哪款车型值得选?
激光雷达VS纯视觉辅助驾驶:阿维塔07为何比Model Y更懂中国路?
1秒钟1公里,比亚迪兆瓦闪充的巨大用电量是怎么解决的?
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全球多个汽车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
自熄方案不能降低车辆起火几率,灭火不是克服电车缺点的正确思路
比亚迪高端已成,谁还反对!
重庆渝大昌汽车音响改装!大众甲壳虫全车隔音降噪改装安博士蓝钻,汽车音响改装A柱尾箱倒模工艺!
可能是2025天津车展最火展台 鸿蒙智行全明星阵容亮相
五一小长假提个车?25万级家庭SUV绕不过去问界新M7
大圆柱电池的到来,会改变市场格局么?
小米SU7 Ultra该不该限制马力?
鸿蒙智行 问界M8 天津地区正式开启交付啦!
2025上海车展:新能源下半场,合资品牌正在回归!
在我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水平对置发动机”这个词儿是个高大上的存在,因为当时全世界只有保时捷和斯巴鲁在用。这两个盛名之下的公司造的发动机,必然是数一数二的,一定是“中国人造不出来的”好东西。
4月28日,热爱100℃ 第四代博越L入画山河中国行-沈阳站活动在沈阳溪溪湖湿地公园盛大启幕。本次活动以车为媒,以景为幕,将第四代博越L的中国原创设计美学与智能科技生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未来出行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众多网络达人、专业媒体车评人齐聚一堂,沉浸式体验第四代博越L东方......
低温固态储氢技术,或将解决氢能源车安全问题,加一次跑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