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费油的增程器,带双离合的插混,2025年不会再出现了?

费油的增程器,带双离合的插混,2025年不会再出现了?

路咖汽车 2792浏览 2025-01-27 IP属地: 未知


2024年,插混和增程卷了一年的馈电油耗,纯电比了一年的续航,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作为消费者和车主,大家更关心,自己有没有被性能更强的芯片背刺,也更在意才买一年的车,有没有因新技术的到来而贬值。好消息是,费油的增程器,和顿挫的插混,以及依赖高精地图的智驾,基本上不会在今年出现了。

分段式端到端,2025年不会消失?

2024年的汽车技术关键词,“端到端”肯定是能排到前面的,真正被大家普遍接受和大量实测对比,基本上也是从下半年开始,也就是华为的ADS 2.0和理想的OTA 6.2。而在这之前,市场主流的技术,是把感知、规控、决策分成多个模块化处理,各模块之间靠大量的代码运行,也就是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代码规则制,早期的智驾效果,基本可以说就是在车道居中保持、全速自适应巡航的功能上,多了一套最基础的算法,而这个算法也仅仅是优化了感知数据的处理能力,环岛,掉头,并线超车,加塞,过闸机,这些在现在看起来都相当基础的功能,却是2023到2024上半年,能算头部的水平了。

也正是因为代码逻辑,所以仅是感知和规控之间的切换,数据转化和传输效率都极低,这就导致了决策准确性差,最典型的效果就是博弈犹豫,在无法用代码覆盖的个别场景下,没有高效的通过效率,而且最核心的,就是重度依赖高精地图。要想靠近类人化的处理方式,首先就得解决数据的传送效率,所以,把感知和规控这两个独立的模块合并在一起,就成了现在的端到端架构。最早提到端到端概念,其实还是离不开特斯拉的FSD,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把智驾感知能力,从之前仅限视频图像转换的职能,多了层分析学习的机制,BEV鸟瞰感知概念,也算是给今后的国产L2+++技术证明了可行性。

现在再来看端到端,包括华为现在的GOD大网、理想的E2E+VLM,还有多家智能驾驶方案公司,其实还是在分段式端到端的范畴里,所谓分段式,其实就是给模块化换了一个新名字,不过,仅仅是把感知和规控放在一起,现在也有相当接近L3的脱手效果了,现在国内比较主流的智驾方案,是配激光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和纯视觉路线。先拿华为的ADS 3.2来说,迭代后把独立的BEV放到了GOD网络,而这个大网本质就是一个有学习训练机制的感知网络单元,之所以被叫大网概念,核心是负责预决策规划的PDP网络,也被囊括在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华为的GOD大网逻辑,就是奔着一段式端到端架构尝试的,理想汽车在去年年末更新OTA7.0之后,VLM视觉语言模型的写入,让整个架构学会了自己推测,能自主给出多条博弈方案,这套技术的迭代方向,明显就是朝着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发展的,简单说,就是感知架构获取信息后,直接就能给出决策,从技术到效果来划分,明显也是one model的终极形态。

至于纯视觉方案,特斯拉的CNN积卷神经网络,大体架构也正是感知和预决策融合的体系,不同的是多了occ占用网络,简单理解,就是把世界环境分成无数个单元格,根据摄像头扫描到的障碍物形态,给到相应的坐标,整个架构再经过学习训练后会对障碍物的运动轨迹做分析和预判,所以本质上来讲,视觉方案的底层技术架构,离不开云端算力,在切换到Grok 3之后,FSD的整套学习效率会比之前翻倍,这也是其不用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车端芯片,也有时用时新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以,在过去一年的技术总结之下,今年主机厂在智驾技术上,共识都是以transformer+BEV,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把新一轮的技术角逐,会放在自研智驾芯片平台上,一方面肯定也是出于控制成本考虑,但自研芯片的难题不在堆算力上,而是光刻机和制程工艺,另一方面,则是根据芯片制定不同的跨域协同功能,接下来,打通智驾的算法底盘,会越来越多,48V高宽带线控技术,也会是今年的主流技术赛道,这一点,后续我们还会展开详细技术解读,但总的来说,分段式端到端,在2025年还不会消失,它会多模态的方式在今年演变,但传统的模块化,早就留在2024了。

费油的增程器和顿挫的插混,今年会彻底淘汰

在串并联插混架构里,本就包括了串联增程模式,但单独把增程拿出来,却是另一类效果。关于增程,其实在2024年,就差不多已经摆脱了技术落后的帽子,市场大量买单的原因,无非就是比插混更像电的体验,比纯电更长的续航。但,问题也出在增程器上,粗略计算,光是在2024年量产的增程器,就有5台以上,真正解决了增程器抖动、爆震、油耗高的,不超过2台。

增程器费油的原因,之前我们也曾分析过,从增程器的演变来看,初期都是拿内燃机直接改造,由于没有直驱工况,早期的方案甚至是直接砍掉一个缸,扩大转速区间来获得峰值扭矩,效果便是NVH较差,耐久性不高,油电转换能力偏低,问题出在了哪?答案就在缸体设计本身上,让增程器协同电机做高效发电,完全就可以放弃低扭的存在,所以在结构设计上,增程器的终极形态,就是窄长型,活塞靠惯性在细长的燃烧室做更久的功,自吸或配涡轮,都能更好的找到开闭节气门的极限条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压缩比。所以翻开有关增程器的数据,但凡是缸径形成比较低的,基本上和高油耗都能直接挂上关系,而且,还只能加高标号的汽油。

高标号汽油,意味着更高的辛烷值,这就是追求一次点燃效果的方案之一,但从技术角度来说,加高标号汽油的增程器,不能算是有技术先进性,因为在做成窄长缸体后,还需要优化滚流,让油气混合物均匀在细长燃烧室压燃,有些主机厂的方案,是利用鱼肚型,增加可燃面积,有些是通过加大高能点火能量,有些是围绕打碎燃油颗粒的高压喷嘴来做,所以解决的方案有很多,完全可以摆脱对高辛烷值汽油的依赖,所以2025年的判断,增程器较大的技术不会太多,有也会是体现在细节优化上,比如更高效的电子机油泵,NVH更低的整套静音系统,总之,费油和依赖95号汽油的增程器,在今年完全算落后的技术。

至于插混,被喷的最多的不是多挡DHT,而是基本已经消失的P2.5电机。解耦P1或P2,算是2024年最成功的新技术之一,扩大了电驱工况覆盖场景,油耗进一步被控制,也能更灵活的出现在纵置越野电驱架构里,但,同样是集成在变速箱内的P2.5,首先是体积受限,导致功率无法做大,其次是需要和双离合变速器绑定,靠偶数轴端布局,虽能很好的优化动力衔接,但换挡顿挫本质是无法解决的,经济性比不过P13架构,放大扭矩比不过传统P2,并且由于结构复杂,维护成本更高,在电驱覆盖越来越多的技术趋势下,P2.5架构,在2025年同样不会出席了。

文章标签:
试驾测评
 
相关推荐
路咖汽车 33.4万粉丝    1.3万作品 关注 秉承专业态度,创作有趣的汽车内容,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推荐作者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