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车圈简直不要太热闹,开工第一天刚写完的车企“开门即开卷”的优惠政策,本以为这已经是开年最炸裂的事件,结果我还是年轻了,这顶多算是“车圈大事件”第一弹!因为更炸裂的新闻还在后头,咱们今天就来唠唠。
雷克萨斯独资国产:国产才是真香!
开篇先来一波王炸。没错,就如小标题所示,曾以坚持进口身份为傲的雷克萨斯,如今丰田与上海市政府一拍即合,计划在上海金山建个纯电动汽车和电池研发、生产公司,开始转投真香的国产行列。
说起雷克萨斯这支品牌还挺魔幻的,早些年国内市场内卷严重的当下,各大品牌大打价格战,价格击穿底线的车型比比皆是。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雷克萨斯偏偏选择背道而驰,价格不降反增,大家都把它当笑话,而现实的销量却让别人成为了笑话。在车市寒冬这几年,雷克萨斯是为数不多实现正增长的汽车品牌,这对其他车企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当然,2025年了,雷克萨斯已然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彼时国内汽车制造业也不再是懵懂的少年,成熟的造车技术、完善的产业链、超前的技术创新,自主新能源车的成熟,驰名全球。外加特斯拉在上海建厂后获得的成就做背书,让雷克萨斯看到国产的可行性。无论成本、技术亦或生产效率,国产化都远要比所谓的进口身份要来得吃香。与时俱进拥抱中国市场变革何尝不是一次有把握的试探呢?当然,对于雷克萨斯而言这既是机遇也会是场挑战,因为前面还有“OTA”怪物——自主新能源这座大山!
日产和本田合并谈崩:我把你当兄弟,你却想当爸爸?
看完合作的不妨再看个闹掰的助助兴(bushi)。还记得去年12月本田和日产宣布合并这事儿吗?在当时简直是个爆炸性新闻,毕竟一个是日本第二大车企,另一个是第三大车企,如果它俩合并起来,那年销量合计能有740万台,直击跻身全球第三大车企。
然而现实却是个美丽的泡沫,一戳就破。近日据国际媒体爆料,日产CEO内田诚和本田CEO三部敏宏会面后,日产决定终止了这场世纪大合并,是的,合并消息发出到谈判破裂,用时2个月不到,消息没热透就凉了…
其实合作谈崩的主要原因在于,本田想把日产变成自己的子公司,日产怎么都不会想到,它把本田当兄弟,结果人家却想当爸爸,这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谈崩是必然的。但回过头来看,本田市值是日产的五倍之多,彼时日产还身陷财务危机,想了想这场合作好像也没那么的不平等。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合作谈崩了,日产的救命稻草又会是谁呢?
奥迪放弃新命名规则:转型策略的反思
2023年,奥迪为了推动电动化转型,大脑一热搞了个新的车型命名规则。具体为偶数代表电动车,奇数代表燃油车,以此做出区分。奥迪本意是好的,结果却遭到了不少用户吐槽。最直观的体现便是那台用来取代奥迪A4的全新车型奥迪A5,新的规则让消费者在选车的时候直范迷糊!
随着消费者的呼声愈发强烈,近期奥迪表示还是放弃了新的命名规则,继续延续以往的命名规则,并且在此基础上新增了一定的标识区分,比如“TFS” 代表油车,“TFSIe”代表插混,“TDI” 代表柴油车,“e-Tron”则是电车。
近些年电动化进展飞快,在新能源车冲击下奥迪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奥迪转型心切并没达成预期中的效果。但此次奥迪放弃新命名规则,说明它很重视市场反馈,希望在接下来的变革中,奥迪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行。
结语:
近些年传统豪华品牌和老牌合资变革消息频出,归根到地还是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近几年新能源车的加入,新势力品牌不一样的造车思路让整个市场格局造成了变动。也许过去追求的是极致性能或底盘上的造诣,但在技术趋于成熟的当下,各大车企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不同的是,如今新势力的入局再次打破这一平衡,无论技术或智能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车企转型婆迫在眉睫。
奈何传统车企转型谈何简单,又要投钱,又要搞技术研发,时间和金钱成为最大的难题。因此,车企之间合作必然是最优解,不仅可以分摊研发成本解决资金压力,同时还能利用自己品牌以及现有核心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大众和小鹏合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和雷克萨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选择国产、奥迪因为市场反馈放弃新命名规则、日产和本田因战略分歧终止合并一样,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战略调整。
去零下几十度的哈尔滨执行护航任务?极氪009出息了啊
雷克萨斯:撞墙了,知道拐了;日子难了,知道国产了
“冰上飞人”武大靖VS性能王者极氪009光辉,这气质太搭了
打响开年第一枪!
今年的“Dear Car”评选,入围车型在编辑部内部依然讨论激烈,毕竟去年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学霸”很多,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也是正常。
听劝,现在绝对不是最佳购车时机
武大靖与极氪009光辉同框,冰上王者与公路性能王者简直绝配
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的气场?极氪009在亚冬会有多抢眼?
比亚迪2024销售成绩出炉,成功夺得全球新能源车市场“三冠王”!
跑好新年“第一棒” 上汽大众1月热销近10万辆
全球头部车企负债究竟有多少?透视汽车行业高负债背后的真相
极氪009不服就干,又打脸了多少说电车不行的人?
车企的高负债现象需理性看待。在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属性下,适度的负债是支持技术研发、产能扩张的必要手段。关键在于负债是否与营收和资产规模相匹配,以及是否有健康的现金流支撑。脱离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单纯以负债规模评判车企风险,显然有失偏颇。
汽车行业负债真相:规模越大,负债越高?
零下十几度,极氪009光辉照样靠实力撑得住场面!
吉利控股集团1月总销量超33万辆,同比增长14.8%
仍然是燃油车赛道,上汽大众开启了第二增长曲线。
开年,丰田决定在上海金山区成立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的公司的消息轰动了汽车圈。
终于听劝了?奥迪取消改名,回归传统命名方式
看到车企负债高,你的第一想法是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