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小米SU7标准版智驾系统的车辆在安徽高速发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这场事故不仅将小米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更让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跌入谷底。这场悲剧背后,折射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深层矛盾:当车企以“全民智驾”为口号加速狂奔时,安全与技术沉淀的鸿沟是否被刻意忽视?消费者究竟该如何在“智驾竞赛”中辨别真伪?
一、小米事故:一场技术、营销与责任的“三重塌方”
此次事故暴露了当前智驾技术的三大核心问题:
1. 功能失效的叠加效应:事故车辆在116km/h时速下,AEB(自动紧急制动)未介入,道路标识识别与高精地图限速数据同步失效;低配车型与高配车型智驾能力差异显著,但宣传中未明确区分,导致用户误判系统边界。
2. 人机交接的致命空白:从系统报警到碰撞仅2-3秒,远低于人类平均反应时间与接管所需操作时间;驾驶员分心提醒机制仅停留在“警告”层面,未强制限制功能使用,放任用户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3. 安全设计的“纸上谈兵”: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热失控起火等问题,暴露了应急机制与物理防护的不足。尽管小米宣称电池采用14层防护,但高速侧撞的极端场景仍超出设计冗余。
二、智能驾驶的“恐怖谷”:技术未熟,信任已碎
“恐怖谷”理论揭示了人类对类人物体的情感波动曲线。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正深陷这一谷底:“接近人类,却不够可靠。”车企宣传中“车位到车位全程0接管”“应对复杂路况游刃有余”等话术,让用户产生“类人驾驶”的期待,但L2级辅助驾驶的实际能力仍局限于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
同时,在行业普遍存在的过度营销加剧认知偏差:发布会强调高配车型的“天花板”表现,却淡化低配车型的功能限制;短视频平台充斥“开车睡觉”“脱手驾驶”等危险示范,进一步模糊责任边界。
由此产生的信任崩塌的代价:当技术缺陷与生命风险挂钩,用户的好感会瞬间逆转。
三、“卷智驾”的本质:技术竞赛还是营销内卷?
车企的“智驾竞赛”呈现两极分化:少数企业依然以技术为依托以安全为前提稳步推进智能化进程;相当多的国内车企将低配车型的减配版功能包装为“行业领先”,甚至通过OTA升级承诺未来性能,实则透支用户信任。低价车型通过削减传感器、简化算法降低成本,但安全冗余随之降低。
智驾技术的成熟需“数据-算法-硬件-场景”的长期闭环迭代。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交付首年即冲刺35万辆目标,却缺乏传统车企数十年安全验证的沉淀,恰是“速成式创新”风险的典型案例。
四、破局之道:安全为尺,敬畏为界
要让智能驾驶走出“恐怖谷”,车企要明确宣传边界,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词汇,强制标注不同配置的智驾能力差异。强化人机交互设计,例如分心监测与强制接管机制(如特斯拉FSD Beta版的“安全评分系统”)。
做为用户首先考虑成熟的经过时间验证的企业和产品,不要因网红而购车、不做“小白鼠”;购车前研读用户手册,警惕“配置表游戏”;理性要看待智驾功能,始终将双手置于方向盘,复杂路况主动降速接管。
同时呼吁监管部门:制定智驾分级宣传规范,严惩夸大营销(如欧盟要求L3级以上车型需通过独立安全认证)。
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与应急标准,例如强制要求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电池热失控延缓设计。
结语:穿越“恐怖谷”,唯敬畏与时间不可辜负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零伤亡”,但这一愿景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小米事故的代价警示行业:“技术可以加速,但安全没有捷径”。当车企以“颠覆者”自居时,更需铭记:汽车工业的进步规律从未改变——对生命的敬畏,永远是超越营销话术与资本狂欢的第一性原理。
消费者亦需清醒:在智驾技术真正跨越“恐怖谷”之前,我们仍是方向盘的“第一责任人”。唯有保持理性、审慎选择,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狂飙中的代价注脚。
户外踏青季 玩家露营时 ——安徽钧升斯巴鲁客户感谢日活动圆满落幕
翘首以盼终得真容,【胖哥游记】2025第一季《寻味中原农声》来了! 这次胖哥来到中原粮仓“豫”,从一碗河南烩面开始,走进一拖、走近千年前的盛世隋唐、去到禅宗发源地、再喝一碗传承数百年的胡辣汤...4月7日(下周一)正片上线,敬请期待!
极狐阿尔法新6系上市 重点升级智能化
保时捷是中国“土豪”最热衷购买的品牌之一。相对可靠的质量与极致的驾驶质感让保时捷成了不少人眼里顶级汽车品牌的代名词。
近日,奇瑞与韩国KGM在安徽芜湖奇瑞总部正式签署中大型SUV联合开发协议,标志着双方战略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奇瑞国际总经理张贵兵、KGM集团会长郭载善等双方高层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王慧: 4月2日中午12点50分左右,成都江油服务区一名休息的货车司机突然倒地,沃尔沃V90车主周先生听到周围人的呼喊,毫不犹豫返回车内取出AED设备,投入救援。得益于今年1月参加了沃尔沃AED道路使者联盟组织的AHA急救培训,周先生不仅获得了国际急救员证书,还随车配备一台AED......
2025 年 3 月 31 日,比亚迪方程豹品牌旗下全新车型钛 3 正式开启预售,价格区间为 13.98 万至 20.38 万元。
逆势而扬,一汽丰田3月销售新车7万台,同比增长22.3%
买新能源真不能只看续航。随着“质检风暴”再次席卷车圈,到底谁家最靠谱?由头部汽车平台评选的2024年汽车品牌质量排名出炉。
喜讯:一汽丰田荣获丰田全球服务表彰十连冠特别奖
4月1日,一汽丰田率先公布了3月及一季度销量数据。3月,一汽丰田销售新车71,025台,同比增长22.3%;整个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售新车172,461台,同比增长9.6%。这是继连续两年成为正增长主流合资车企之后,一汽丰田再次创造的新增长记录,续写了“合资亮色”。
很多消费者在面对新能源车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列表时,往往会有所迷惑:纷繁复杂的参数配置中,究竟哪些才是必需的、哪些才是真正能提升日常用车体验的?深刻洞察用户真实痛点,广汽本田P7以“不晕、不累、不慌、不悬、不卡、不怕、不同、不糙”八大价值,破解电车用户的隐性焦虑,用百万级驾控、越级......
按下“快进键” 上汽大众3月销售9.1万辆
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今起正式实施。
路边停车收费合理吗?那交的保险和加的汽油算什么?
二代哈弗枭龙MAX采用的纯视觉高阶智驾,支持高快NOA和城市记忆领航的功能,并且在智驾小测验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它竟然还能跑山?具体表现怎么样,一起来看视频吧
腾势N9重构旗舰SUV安全标杆
喜讯:一汽丰田荣获丰田全球服务表彰十连冠特别奖
各家车企公布了今年3月份的销量,曾经让人很惊艳的月销3万,现在只是区分第一梯队的标准,第二梯队的无力已经透出屏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