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智驾汽车还能不能买?智能驾驶的“恐怖谷”时刻

智驾汽车还能不能买?智能驾驶的“恐怖谷”时刻

元汽智驾 2460浏览 2025-04-04 IP属地: 未知


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小米SU7标准版智驾系统的车辆在安徽高速发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这场事故不仅将小米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更让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度跌入谷底。这场悲剧背后,折射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深层矛盾:当车企以“全民智驾”为口号加速狂奔时,安全与技术沉淀的鸿沟是否被刻意忽视?消费者究竟该如何在“智驾竞赛”中辨别真伪?



一、小米事故:一场技术、营销与责任的“三重塌方”


此次事故暴露了当前智驾技术的三大核心问题:

1. 功能失效的叠加效应:事故车辆在116km/h时速下,AEB(自动紧急制动)未介入,道路标识识别与高精地图限速数据同步失效;低配车型与高配车型智驾能力差异显著,但宣传中未明确区分,导致用户误判系统边界。

2. 人机交接的致命空白:从系统报警到碰撞仅2-3秒,远低于人类平均反应时间与接管所需操作时间;驾驶员分心提醒机制仅停留在“警告”层面,未强制限制功能使用,放任用户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3. 安全设计的“纸上谈兵”: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热失控起火等问题,暴露了应急机制与物理防护的不足。尽管小米宣称电池采用14层防护,但高速侧撞的极端场景仍超出设计冗余。

二、智能驾驶的“恐怖谷”:技术未熟,信任已碎


“恐怖谷”理论揭示了人类对类人物体的情感波动曲线。当前的智能驾驶技术正深陷这一谷底:“接近人类,却不够可靠。”车企宣传中“车位到车位全程0接管”“应对复杂路况游刃有余”等话术,让用户产生“类人驾驶”的期待,但L2级辅助驾驶的实际能力仍局限于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基础功能。

同时,在行业普遍存在的过度营销加剧认知偏差:发布会强调高配车型的“天花板”表现,却淡化低配车型的功能限制;短视频平台充斥“开车睡觉”“脱手驾驶”等危险示范,进一步模糊责任边界。

由此产生的信任崩塌的代价:当技术缺陷与生命风险挂钩,用户的好感会瞬间逆转。


三、“卷智驾”的本质:技术竞赛还是营销内卷?


车企的“智驾竞赛”呈现两极分化:少数企业依然以技术为依托以安全为前提稳步推进智能化进程;相当多的国内车企将低配车型的减配版功能包装为“行业领先”,甚至通过OTA升级承诺未来性能,实则透支用户信任。低价车型通过削减传感器、简化算法降低成本,但安全冗余随之降低。

智驾技术的成熟需“数据-算法-硬件-场景”的长期闭环迭代。小米作为造车新势力,交付首年即冲刺35万辆目标,却缺乏传统车企数十年安全验证的沉淀,恰是“速成式创新”风险的典型案例。


四、破局之道:安全为尺,敬畏为界


要让智能驾驶走出“恐怖谷”,车企要明确宣传边界,禁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词汇,强制标注不同配置的智驾能力差异。强化人机交互设计,例如分心监测与强制接管机制(如特斯拉FSD Beta版的“安全评分系统”)。

做为用户首先考虑成熟的经过时间验证的企业和产品,不要因网红而购车、不做“小白鼠”;购车前研读用户手册,警惕“配置表游戏”;理性要看待智驾功能,始终将双手置于方向盘,复杂路况主动降速接管。

同时呼吁监管部门:制定智驾分级宣传规范,严惩夸大营销(如欧盟要求L3级以上车型需通过独立安全认证)。

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与应急标准,例如强制要求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电池热失控延缓设计。


结语:穿越“恐怖谷”,唯敬畏与时间不可辜负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零伤亡”,但这一愿景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小米事故的代价警示行业:“技术可以加速,但安全没有捷径”。当车企以“颠覆者”自居时,更需铭记:汽车工业的进步规律从未改变——对生命的敬畏,永远是超越营销话术与资本狂欢的第一性原理。


消费者亦需清醒:在智驾技术真正跨越“恐怖谷”之前,我们仍是方向盘的“第一责任人”。唯有保持理性、审慎选择,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狂飙中的代价注脚。

文章标签:
泛车生活
 
相关推荐
元汽智驾 2451粉丝    1123作品 关注 一起体验智能科技汽车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柿柿车 关注
汽车媒体编辑,参与C-NCAP试验报道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