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清
2025年被称为“全民智驾元年”,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主动或被动地宣传自己的“智驾”技术,似乎没有“智驾”都上不了牌桌。
小米汽车惨烈的车祸,让我们重新审视“全民智驾”。
什么是“全民智驾”
“全民智驾”的核心,是通过技术降本与规模化量产,将高阶智能驾驶从高端车型的专属标签下沉至经济型车辆,使不同价位段的消费者均能享受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的便利。这一概念的本质是“技术平权”,即通过算法迭代、硬件优化和供应链整合,实现从低阶辅助驾驶如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向高阶多场景协同决策如城市NOA、无图导航的跨越。
然而,当前车企对“全民智驾”的诠释,更多停留在营销层面的“普惠”叙事。这种“价格下沉”看似实现了技术平权,实则暗藏安全冗余压缩、用户教育缺失等隐患。
我们的技术真的支撑“全民智驾”吗?
从技术层面看,当前量产车型的智驾系统最高仅支持L2级别辅助驾驶,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而L3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仍处于试点阶段。尽管车企以“城区NOA覆盖率”“端到端算法突破”等指标标榜技术成熟度,但实际体验中,城市复杂路况的接管率居高不下,极端场景如逆光、夜间、施工路段的感知与决策能力仍显不足。
从法律与责任划分看,“全民智驾”更似空中楼阁。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未明确智驾事故的责任归属,车企通过用户协议将责任转嫁给驾驶员,却在宣传中营造“自动驾驶”的误导性印象。
小米SU7事故中,系统从发出警告到碰撞仅3秒,研究显示,驾驶员从感知危险到完成有效接管(转向+制动)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高速公路场景下甚至需2.6秒),且此过程需经历“感知→判断→决策→执行”四阶段,涉及复杂的神经传导与肌肉协调。小米事故中,系统仅预留3秒,意味着驾驶员需在0.7秒内完成全部操作,远超人类生理极限。暴露出“人机权责模糊”的致命矛盾。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建议L3级系统需预留10秒接管时间。
智驾容错率:生命安全的“满分”底线不容妥协
智能座舱的语音误识别或导航偏差尚可容忍,但智驾系统的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安全。以某款热销车为例,毫米波雷达对静止物体识别率低、纯视觉方案在强光下失效等技术短板,导致AEB(自动紧急制动)等关键功能存在长尾场景漏洞。然而,车企为抢占市场,将低成本方案强行推向10万级车型,进一步侵蚀安全冗余。
更危险的是,用户因长期依赖系统而产生“自动化偏见”。同济大学朱西产团队研究发现,从系统预警到有效接管的平均时间仅1.7秒,而人类驾驶员需2.3秒,这种“生死时速”的博弈暴露出现有接管逻辑的致命缺陷。当技术尚未达到“满分”,却以“90分”的姿态被推向市场,实则是将用户置于“概率赌局”中。
L2的责任困局:人与机器的“罗生门”
L2级辅助驾驶的法律责任明确归属于驾驶员,但车企的过度宣传与用户认知偏差,让这一划分沦为“纸上规则”。小米事故中,家属质疑“为何系统未能避免碰撞”,而车企则强调“驾驶员未及时接管”,双方各执一词。这种矛盾源于车企的双重策略:一方面在发布会上展示“双手脱离方向盘”的自动驾驶画面,另一方面在用户手册中标注免责条款。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现有技术无法清晰界定“人机共驾”的边界。例如,系统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强制退出?驾驶员注意力监测如何避免形式化?这些问题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事故责任认定陷入“车企推诿、用户无力自证”的僵局。
车企的“不可能三角”:技术、成本与责任的博弈
车企在智驾赛道上陷入两难:若严格约束用户行为(如频繁提示接管、限制功能使用场景),可能降低产品吸引力;若放任用户过度依赖系统,则需承担舆论与法律风险。有企业虽推出“智驾险”,但其理赔范围狭窄(仅覆盖特定功能与路况),本质仍是责任转移而非真正兜底。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业“降本早熟”现象。为迎合价格战,部分车企将高阶智驾硬件成本压缩至5000元以下,牺牲配置与高算力芯片,依赖低精度传感器。这种“既要又要”的策略,虽加速了智驾普及,却可能放大安全隐患。
从狂热到理性,智驾需要一场“冷静期”
有一点我坚信不疑:智驾是汽车行业的未来。但“降本早熟”的智驾会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阻碍。“全民智驾”不应成为车企争夺市场份额的营销口号,而需回归技术本质与生命安全底线。行业亟需建立统一的智驾能力评价体系,强制披露系统边界与失效场景;明确L2-L3级事故责任划分,推动“产品缺陷举证责任倒置”立法,同时强制将智驾操作培训纳入新车交付流程,禁止宣传中的误导性话术。
4月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正式实行,对于无人驾驶的未来,北京都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咱们一起来看看。
恶意别车致一死一伤!老司机被判6年半 #汽车 #安全驾驶 #恶意别车 #安全
3月销售季收官,比亚迪再次交上完美答卷。 数据显示,比亚迪3月销量达377420辆,同比增长24.8%。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超百万,达1000804辆,同比增长59.8%,在中国市场保持断层式领先,同时也为全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昊铂HL正式上市,配置权益双拉满,30万级SUV性价比最优选
星耀8预售价13.98万起,正式价格出来还会更低,可以说价格和配置都对汉实现了全覆盖,吉利这回是真想争“一哥”了。
魏牌高山动力篇,澎湃无界——超级Hi4性能版,智驾全路况无忧
对于绝大部分国际车企来说,中国市场绝对是不可舍弃的“大蛋糕”。然而有一家以造微、小型车为主要业务的车企却在7年前就退出了中国市场,而且居然还能过得不错。
零跑B10的上市不仅是产品突破,更是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重塑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消费者而言,12万级智驾车型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购车决策逻辑。
“未来出行新范式”2025邵阳春季车展于4月17日举行
原来腾势在下一盘国际大棋!欧洲时间4月7日至12日,腾势携智能豪华旗舰车型Z9GT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超凡科技,驱动豪华”品牌发布会,官宣腾势品牌正式进入欧洲。
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这款国民车以全球最低电耗登顶世界冠军。
有一种混动叫“奇瑞混动” 今年推39款混动车型
阿维塔07通过华为技术下放和差异化配置,重新定义了20万级智能SUV的价值标杆,尤其适合对智能化敏感且预算有限的用户。
北京青岛 开911跑长途比轿车还舒服
上汽通用五菱重磅推出首款商用车专用增程后驱MPV,以超低油耗和超长续航,重新定义城乡物流新标杆。 万众期待的五菱宏光增程版今日正式上市,作为上汽通用五菱倾力打造的首款搭载商用车专用增程系统的后驱MPV,新车提供实用型5座、标准型5座及舒适型7座三种配置,官方售价仅为6.88万元......
捷途山海T2加长版预售开启 奇瑞CDM-O赋能捷途“旅行+”战略升级
奇瑞混动技术的极限,永远在下一个弯道
近日,行摄漫记《用镜头讲车》注意到,在网上流传这么一条视频:腾势Z9GT在高速120km/h的情况下左车轮压在障碍物上导致突然爆胎,居然还行驶了一段距离才停下。车主发现后,惊叹道:“腾势Z9GT救我一命!”这要得益于易三方系统的加持,三个轮子都能开,而且非常稳定,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2025年4月10日,“懂车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在黄浦江畔的上汽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正式举行。
2010年的春天,李书福攥着并购协议站在瑞典哥德堡市政厅门口,像极了第一次见岳父的穷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