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中国汽车,何以解忧?

中国汽车,何以解忧?

智驾研习社 703浏览 2025-04-20 IP属地: 未知


2025年的车展季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


3月底、4月初,距离2025上海国际车展正式揭幕尚有一个月的时间,各大车企的预热信息已遍及中文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猛烈的宣传攻势既让人看到了中国汽车行业谋求振作的决心,但也让我这个观察行业近20年的汽车媒体人感到了一丝不解。


从“XX平台”到“XX架构”,从“XX混动”到“XX智驾”,再从3C快充到固态电池……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汽车行业内谈论的话题似乎失去了多元性,呈现出冷冰冰的“唯技术论”特征。同时也正是在一众品牌的技术之夜、技术日等市场培育下,公众的视线也自然而然地,被更多引向了技术层面。 


然而,在全球汽车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中,技术与设计同等重要。


试想一下,如若本土消费者对汽车的形态之美、豪华格调的感知仍由海外汽车制造商所掌控,中国汽车行业在下一战略阶段的向上、向宽发展将从何谈起?


跛行无以致千里。


对中国现代化汽车工业来说,技术与设计本该是驱动其发展的双重内核,理应得到同等关注,不可偏废其中任何一方。 


但无论从汽车制造商的宣传口径,还是互联网的关注视角来看,如今的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与设计之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撕裂感:一方面是一路狂飙的尖端技术,另一方面则是跌跌撞撞的工业设计。个中冲突感令中国汽车人难以回避。 


而更进一步,我们则可以认为,此刻的中国汽车设计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被看到——被身处世界每个角落的消费者所认识并关注。


01 努力奔跑,姿势也很重要


当前的中国汽车设计已彻底结束了早期的效仿阶段。


在如今的中国汽车展厅里,你很难再看到保受诟病的“海外车型复刻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中国原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独创之作。 


不可否认,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全球化、原创化的设计赛道上发足狂奔。但从他们走过或正在走的弯路来看,并非所有的汽车设计都采取了正确的姿势。


历史上,长城赛弗、中兴无限等自主品牌产品因车身比例失调、设计粗糙等问题被批评为“四不像的伪SUV”。北汽品牌徽标则因在强行转化“北”字设计元素过程中处理不当,而被戏称为“猪鼻子”……


就连如今市场热度极高的自主大牌也不乏在设计中“翻车”的案例。保有量较大的比亚迪,在徽标设计中对“汉”字篆书的随意变形,被书法界斥责“简繁混用、不伦不类”,更像是西方审美眼中的中国。早期版本的尾灯设计中对“中国结”元素的生搬硬套则与车身线条产生强烈冲突……让人感觉外籍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仿佛是用谷歌翻译写唐诗,好好的中国文化输出,因缺少灵魂,变成了中西文化嫁接的反面教材。



更近一点,在造车新势力带着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将全新的未来出行理念带入汽车制造行业的同时,似乎也为汽车设计拓宽了“犯错”的思路。 


必须承认,中国汽车正努力地做着设计。可即便时至今日,中国汽车设计中也不乏传统元素堆砌、文化嫁接撕裂、视觉符号拼贴、功能形式失衡、设计哲学缺失等典型问题,而这与推动中国汽车设计发展、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舞台的愿景背道而驰。 


更何况,还有一些设计伦理问题尚未在根本上得到解决。比方说,在吉利和比亚迪分别将中式传统建筑、山水意象及华夏图腾融入汽车设计并大获成功后,你能看到市场上跟风涌现的龙元素、山水元素等大量同质化、程式化应用……敢情“中国人抄中国人”不叫抄?


一路跌跌撞撞,当在摸索中成长的中国汽车设计终于用创作实力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时,如何免受来自本土同侪的伤害,却也成了不得不面对的一道难题。


02 应该怎么做?


毫无疑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将建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基础之上。如今,中国汽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已横陈在眼前,所缺的只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围绕中国汽车设计的哲学体系展开根本性的深层反思,或许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好方法。


正如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娄永琪在3月底举行的某场未来出行论坛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已完成作为设计强国的原始积累。


随着中国汽车设计的崛起,国内汽车品牌纷纷推出了卓越的设计作品,设计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中国汽车设计也随产品出口量的不断攀升实现了面向海外市场的强力输出。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汽车设计中心,对国际顶尖设计师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全球汽车设计话语权目前正处于争夺和转移状态,全球汽车市场上旧有的审美秩序正在被打破,而新秩序则处在重新建立的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积极输出中国文化审美与科技技术符号,将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首要职责之一,而这显然并不是一项可以一蹴而就的简单任务。


这意味着,当前的中国汽车设计需要被关注,也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需要像做技术投入一样做设计研究,以一种长期主义的态度为中国汽车设计谋划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实际上,在“道”与“术”的制衡中,中国汽车设计从不缺少对于“术”的观察与思考。如今亟待推进的,只是针对中国汽车设计本身进行一场宏观性、系统性的设计。


比方说,你无法指摘中国品牌在实践中,将中国结、汉字等传统元素运用于汽车设计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但如果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元素堆叠,或是与功能完全割裂的单纯装饰,那么本应构成设计特异性的中式文化符号,将彻底失去打动受众的能力。


同样地,在缺乏统一的美学理念及运营体系对设计实践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导时,设计师或许可以在一款概念车上天马行空地加入大量中国元素和炫酷科技,但最终仍将留下一堆问题:此类设计是否适合付诸量产?最终效果是否会因成本原因而出现折损?与品牌其他产品之间能否在设计上构成一致性?能否为品牌未来的设计走向带来启发?


03 中国汽车设计新范式


在这方面,有几个中国汽车品牌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成功范式。


华为便是其中一例。通过鸿蒙智行品牌框架,华为如今在汽车行业内已建立起包含问界、享界、智界、尊界在内的“鸿蒙四界”品牌布局,未来还将与上汽合作推出“尚界”品牌。


尽管旗下品牌众多,但鸿蒙智行在产品的审美一致性方面进行了较好把控。通过相对统一的视觉元素作,鸿蒙智行在不同品牌间构建起家族化形象,令其科技基因得到充分彰显,同时又兼顾各品牌的差异化定位。 


此外,在不同的产品上,你能看到同样带有科技隐喻的设计元素,例如问界的熊猫爪锐利线条、智界的齿轮状三角形切割、享界的对称三角排列,均传递出精密制造与智能科技融合的信息,而车辆内外饰设计中的高对比度配色,也体现了高端科技品牌的简洁与专业感。



吉利设计的十年磨一剑也是这其中可圈可点的代表,其体系化的设计语言与价值主张始终贯穿设计的始终。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强调过,“原创设计是吉利的核心竞争力”。从过去的“大美中国车”到现如今的“大国之美”,吉利用飞檐虎视、润玉流光等耳熟能详的中华器物,构成其外饰设计方面的经典元素;用三潭印月、书山叠嶂、西子水岸等华夏形胜所带来的“山水入车”之感,形成其内饰设计领域的独有神韵。



而作为行业中独有的拥有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的品牌,吉利也在近两年相继发布了两版《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研究白皮书》,以及开展了很多行业中首个系统性的体系化研究项目,如“中国R角”、“中国纹样”、“润”的设计形态研究、全球 “舒服车” 体验设计等等。



就像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说过的,“做好中国设计,就是做好中国品牌,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吉利没有做夸张的概念虚构,而是用可感知的中国文化语言传递时这个代的审美共识,既有突破程式的锐度,又保有克制优雅的分寸,印证着真正的设计突破从来不是元素堆砌,而是系统思维与文化洞察的共振。



从本质上看,中国汽车设计当前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与之所受到重视程度以及在其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理论基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例如,华为方面就曾公开提出“让本土设计师回归C位”,继而才有了今日鸿蒙智行在产品设计中的本土化思考以及与科技成果以同等重要性所进行的适配。


同样地,正因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设计即战略”的共识,吉利方面才得以将经营理念融入设计,在美学、品质、成本和效率之间实现不偏不倚,为中国汽车设计找到具有滋养、引领作用的价值根系。


写在最后 


在中国汽车工业告别“野蛮生长”,正式以中国原创设计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的今天,设计理应与技术一样,得到全行业的重视与关注。


现阶段的汽车市场对汽车设计的诉求,已从“功能满足”跃升至“情感共鸣”。汽车设计的比拼和胜负不再限定于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堆砌上,转而开始考校谁更有能力将自己的文化基因自然融入产品设计和出行体验。 


这意味着,中国汽车设计格外需要秉承一种长期主义的治事(governance)态度,和将“死磕、匠心、创新”的精神复制到工作流(workflow)的各个环节里,充分借助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所实现的技术突围,勇于和敢于建立真正的“中国汽车设计新范式”,打造出真正属于中国的汽车设计话语体系,掌握全新贸易环境下的全球设计话语权;也唯有如此,才能带着中国汽车品牌一起,终结海外品牌的审美霸权和豪华霸权。 

文章标签:
汽车历史
 
相关推荐
智驾研习社 0粉丝    81作品 关注 智领未来,驾享人生。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