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安徽,如何从传统农业大省变为中国造车一哥?

安徽,如何从传统农业大省变为中国造车一哥?

有文汽车 470浏览 2025-08-21 IP属地: 未知

“揭秘赌王”安徽的三把牌。

“在安徽,造一辆车光是物流费能省四、五千元!”蔚来汽车CEO李斌在2021年这句看似随口的感叹,给行业“洗了回脑”。他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要做汽车,就去安徽”。

安徽救过蔚来的命,因此有很多人认为李斌在为“救命恩人”吹牛,但实际上,李斌在网上对安徽的夸奖,可能还是谦虚了。因为安徽,现在真的是汽车行业的天堂。

2020年,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还只有10.5万辆,然而就在短短5年后,一个震撼的消息传来——今年上半年,安徽以73.09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以及149.95万辆的汽车产量、46.1万辆的出口量,全面超越广东登顶中国汽车第一省,并以三项第一成为稳稳的中国造车一哥。

这个曾经被贴上“江苏小弟”、“长三角配角”、“农业大省”标签的内陆省份,如何完成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弯道超车”?答案藏在三个跨度半个世纪的“赌局”里。

第一局:风投破局

时间回溯到1969年,那是个连吃饱饭都成问题的特殊年代,国家决定把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在内的13所北京高校外迁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京校外迁”事件。

中国科技大学这所顶尖学府,先后被河南、湖北婉拒,成了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养一所大学,对当时任何地方都是沉重的负担。轮到安徽时,合肥站了出来,说了句实在话:“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保住中国的科学苗子!”

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更像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困境中咬牙做出的长远打算。把中科大留在合肥,当时看来像是一场“赔本买卖”,谁也没想到,这颗无心插下的柳枝,日后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了合肥乃至安徽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成了几十年后招商引资时一块分量十足的金字招牌。

时间快进到2007年,合肥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战略,光有大学不够,得找产业突破口。这时,京东方进入了视野。这家做液晶面板的企业,当时正深陷巨亏,十几亿的亏损额让许多地方望而却步。全球次贷危机阴云笼罩,国外巨头又在拼命降价打压,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此时,合肥却做了一件让外界直呼“疯了”的事:拿出全市五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总共60亿元,并以其它方式为起筹措115亿元,硬是拖了底,把京东方第6代TFT-LCD液晶面板线项目拉进了合肥。

这笔钱,对当时财政收入才300亿的合肥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支持的理由听起来很朴素,合肥的家电产业像长虹、海尔、荣事达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但缺核心部件,根基不稳。京东方做面板,正好能补上彩电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本地有需求,风险就相对可控。

结果证明,这次险棋走对了。京东方不仅在合肥“活”了过来,还带动了彩虹、康宁、三利谱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聚集,硬生生在合肥造出了一个千亿级的“屏”产业。后来京东方的8.5代线、全球首条10.5代线也陆续在合肥建成投产,合肥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屏都”。

时间再跳到2020年初,新能源汽车赛道风起云涌,但明星企业蔚来却走到了悬崖边。资金链紧绷,股价暴跌,濒临破产退市。焦头烂额的李斌四处寻找融资救命,据说已经谈了18个城市都没能敲定。

合肥成了他最后的希望,是第19站。

当时的蔚来,在外界看来就像个随时会熄灭的火苗,质疑声很大。最核心的争议在于,拿纳税人的钱去赌一个“PPT造车”的新势力,值吗?但合肥看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他们组织了专业团队,委托顶尖专家做了详细论证,研究了蔚来的技术、供应链和市场前景,还特别关注了国家层面对智能电动汽车和换电模式的支持导向。

经过周密评估,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等几家国资平台,果断向蔚来投了70亿人民币。

这笔“救命钱”投下去,效果立竿见影。蔚来迅速走出ICU,销量和股价一路飙升。有投资人后来算过账,合肥入股时的成本折算成上市公司股价,每股不到3美元,短短半年账面浮盈就超千亿,这数字甚至接近合肥2019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更重要的是,蔚来在合肥扎根,就像当年京东方一样,迅速吸引了280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一个庞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在合肥快速成型,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后来登顶全国的重要基石。

这三个跨越半个世纪的案例——接收被拒的中科大、力挺巨亏的京东方、抄底濒危的蔚来,清晰地勾勒出安徽(合肥)在风投破局上的独特“打法”:别人犹豫观望时,他们敢于伸手接住那些暂时不被看好的“弃子”或“险牌”。

一旦经过深入研判认准了方向,安徽便敢于集中资源、下重注“抄底”。这种眼光和胆识,不是靠运气,而是基于对自身需求、产业趋势和国家导向的深刻理解,以及那份“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决。

第二局:坚定跟注

眼光独到,心态不行,在新能源这场“牌局”上很难走到最后。最典型的例子是南京,其投资拜腾汽车,但因拜腾中期表现不理想而撤资,最后拜腾被理想收购,核心技术被理想采纳,最后一炮而红。

因为敢跟注,安徽才有了如今的“造车一哥”成绩。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安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就出自江淮之手。这家企业早年以商用车见长,在客车和轻型卡车领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但面对新世纪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尤其是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江淮汽车没有固守原有的优势领域。

从2002年起,它就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投入力量研发新能源汽车技术。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因为当时新能源技术路线不明朗,市场几乎为零,投入巨大且回报遥遥无期。它选择与合肥工业大学以及本地一些核心零部件企业紧密合作,持续攻关核心技术。这份坚持在2011年看到了初步成果——那一年,585辆江淮纯电动同悦轿车进入了私家车市场,

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开创性的,是纯电动轿车第一次规范地投放私人消费市场。这份在技术无人区里的长期投入和耐心等待,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默默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这种“看准了就搜哈”的坚决,不仅体现在企业层面,也深深烙印在地方治理的行动中——长丰县的故事就是一个缩影。

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寻求发展的路上,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时代机遇。他们决定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县域经济翻身的突破口,并且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执行力。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他们与比亚迪的合作。2021年7月,比亚迪决定在长丰县下塘镇建设合肥基地。从双方开始谈判到最终签约,只用了23天;从签约完毕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42天;而从破土动工到第一辆整车正式下线,只用了10个月。

这种速度,被业内称为“合肥速度”。

速度背后,远不是简单的“赶工期”能解释的。它反映的是长丰县乃至整个合肥市上下齐心、全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专班,在土地、审批、配套等关键要素上提供强力保障,真正做到了“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绕项目转”。

长丰县副县长郑斌后来总结道,他们就是敏锐地捕捉到了产业变革的“时代风口”,然后主动作为,果断布局,才把风口转化成了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劲动力。如今,比亚迪合肥基地已经成为其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被称为“合肥超级工厂”,不仅自身年产值有望达到近2000亿元,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超3000亿元的产值。

如果说江淮的坚持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定力,长丰的速度代表了一个县域的决心,那么到了2023年前后,安徽则将这种“坚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省ALL IN。

这一年,安徽做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把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定位为全省的“首位产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为了确保这个战略能真正落地,省里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担任组长,高位推动。

更关键的是,他们把这个决心写进了法律——出台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省级法规。用立法来保障一个产业的发展方向,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充分表明了安徽在这个赛道上“押上身家、绝不回头”的态度。

围绕这个“首位产业”,全省的资源开始系统性地聚集:省级层面统筹设立了规模超过2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800亿元,形成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网络。同时,全省的产业布局也进行了深度优化,不再是各自为战,而是形成了“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城市多点支撑、错位发展的清晰格局。

合肥依托国家试点政策,汇聚了众多知名品牌,致力于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芜湖则依托奇瑞等自主品牌,聚焦整车出口和动力电池,建设自主品牌集聚区。安庆、宣城、滁州、马鞍山等地则根据自身优势,发展起“三电”、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等特色零部件产业集群,力求在全省范围内构建起一个涵盖研发、制造、销售、后市场乃至回收利用的完整汽车产业生态链。

安徽在造车路上的狂奔,源于其“只要看准就下手无情”。对于安徽而言,梭哈汽车产业不是一时兴起的豪赌,而是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战略定力,是认准方向后,调动一切资源、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全省共识与行动。

第三局:扎实开牌

即使有眼光,有魄力,很多“赌王”也会翻车。但从上述案例可见,安徽一直在赢。这实际说明,安徽并不只靠运气,其赌王本质,是“棋手”——无论是预判还是梭哈,都是建立在研究了无数张棋谱的苦功上。

回头开头,为什么蔚来李斌说“安徽造车更省钱”?背后靠的就是安徽各地市紧密配合,用短短几年就形成了“3小时产业圈”,一辆车从零件到组装,在安徽不用跑远路就能搞定。

比如合肥的工厂负责生产芯片和软件系统,相当于车的“大脑”;往东140公里到芜湖,提供动力电池这个“心脏”;再往西200多公里到阜阳,车身结构、电机、轴承这些“身体”部件也都齐了。这种布局不是巧合,而是安徽各地市根据自身优势自然分工的结果,把零部件的半径压缩在3小时车程内,不仅物流成本降了,响应速度也快。

台上一分钟,安徽靠的是台下十年功。

最近奇瑞的“加班”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安徽一直以来,靠的就是肯干,比多人多干,以及比别人先干。从奇瑞的过去来看,它是国内首家自研发动机的汽车公司,“芜湖的第一根桩”在网络上已经被说到“包浆”。

而从现在分析,芜湖的智界超级工厂更个典型,在这座83万平方米的园区里,造车节奏快得惊人——平均每分钟就有一台车下线。冲压车间全自动化操作,零件误差压到±0.5毫米,精度堪比飞机部件;焊装车间600多台机器人协同工作,焊接点合格率100%;涂装车间每分钟完成一辆车身喷涂;总装线上每台车要过1500多项检测。

这座工厂由奇瑞和华为联手打造,不只是造车快,更是把智能制造的“质”提了上去。它生产的智界S7、R7等车型,成了安徽从“制造”转向“智造”的一张名片,也印证出了安徽人“肯干敢拼”的智慧。

有文说

回看安徽这一路,从当初咬牙接下别人不要的中科大,到倾尽财力押注深陷困境的京东方,再到关键时刻出手拉蔚来一把——这些看似冒险的“赌注”,背后其实都藏着一种沉得下来的眼光。它不只是一时的胆大,更是一种看得准、认得住、做得实的能耐。

说它“识”,是识得清自己的位置。安徽明白,论先天条件,它比不了沿海的便利,也拼不过政策的倾斜,但它懂得借力,借中科大积累人才的家底,借长三角的产业东风,更借国家推动转型的大势。说它“胆”,是担得起那份不确定性。投蔚来那会儿,质疑声不是没有。拿大笔财政资金去支持一个当时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新造车企业,压力可想而知。但安徽的决策不是脑袋一热,而是基于扎扎实实的调研、对技术路线的判断和对产业缺口的把握。

安徽的故事给所有追赶者提了个醒:发展路上,敢“赌”不是目的,能“成”才是关键。而能“成”的根本,从来不是运气,是那份扎根现实、着眼长远、该出手时就稳稳出手的胆识,以及务实肯干的态度。

两者合一,才是安徽从牌桌边缘走到舞台中央的底牌。(汽车有文化 欧阳/文)

文章标签:
泛车生活
 
相关推荐
有文汽车 12粉丝    598作品 关注 有文化的汽车介绍,中国最早的汽车自媒体之一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