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三缸车大败局:都是政策惹的祸?

三缸车大败局:都是政策惹的祸?

线外邦 2523浏览 2021-03-02 IP属地: 未知

撰稿人 | Koller

三缸机在中国市场正迎来一场似乎不可避免的失败。

随着全球油耗排放法规愈加严苛,各国政府对节能环保越发重视,整车和零部件正着眼于向轻量化发展。以动力总成而言,大方向就是“小排量化”,以1.0T、1.3T为代表的三缸发动机成为各大车企的研发重点。此外,还有“发动机启停技术”(减少发动机运转时间);闭缸技术(通过部分低负荷路况下关闭气缸),来降低油耗和排放。

但是,在一系列为降低油耗而“求轻求简求小”的技术中,三缸发动机却显得格外另类——由于其先天技术短板,加之此前在一批采用老式三缸机旧车型的不良影响下,给消费者留下了糟糕的印象和成见,殃及到了如今搭载三缸发动机车型的市场表现。

三缸车大败局:都是政策惹的祸?

放眼望去,三缸机车型大部分都处于市场边缘地位。三缸机现状如何?它真的有原罪吗?为什么市场不认可,车企还要强推?

三缸机在中国举步维艰

各大车企从2015年开始逐步酝酿启动三缸机。但是在2017年以前,国内仅有每年三十款左右的三缸发动机车型上市。

从2018年开始,国内迎来了三缸机车型爆发式的增长期。2019年推出的三缸发动机车型达到了307款,相对于2018年的192款,增幅近60%。

但市场的压力,终于让拐点在2020年到来,如上表,三缸机车型在去年的推出速度有所放缓,1-9月仅有82款。

同时,主流车企的三缸机产品分布非常不均衡。目前推出三缸机车型相对较多的,首先是吉利汽车,其次是长安福特、上汽通用,此外华晨宝马、神龙汽车、东风本田等推出的产品都相对较多,成为三缸机阵营的主力。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试探性地推出三缸发动机的产品,如长安汽车、天津一汽以及江淮汽车、奇瑞汽车、五菱汽车、比亚迪和上汽乘用车都有三缸发动机产品进入申报目录,但数量非常有限。

从数据能看出,在三缸机的推出上,吉利和两家美系车企,成为绝对的主力。但除了吉利之外,自主车企普遍明显比合资企业态度更加谨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自主车企比合资车企更懂中国市场、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因此也非常清楚消费者对三缸发动机车型的成见和顾虑,在三缸机车型的推出上更加谨慎务实。

此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自主车企因为销量主力侧重于中小型车,加上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相对较高,在油耗限值和双积分上的压力,比合资车企要更小,推出三缸机产品的动机,没有合资车企那么迫切(下文有详述)。

从三缸机车型市场份额来看,2020年也迎来了首次的下滑。如下图,三缸机车型在2019年的市场份额为6.2%,2020年下滑到了5.7%。这也是三缸机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的首次下滑。

三缸车大败局:都是政策惹的祸?

(*数据来源:乘联会)

从上表中我们能发现,在三个不同的细分市场里,三缸机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豪华车市场里,三缸机车型的份额从2017年的最高峰6.3%,一路下滑,2020年下降到3.4%,缩水近一半。可以看出;由于售价和品牌溢价较高,豪华车消费者对三缸机车型成见更深,心理上更难接受。短暂的尝鲜过后,迅速被市场抛弃。

合资阵营,三缸机的份额从2019年高峰时的7.8%,2020年下滑到7.1%。随着通用系2020年大规模上市四缸产品,长安福特近日有传闻也将会上马四缸版的福克斯,合资阵营的三缸机份额预计将进一步下滑。

自主阵营,三缸机车型的份额比2019年有所提升,但2020年也仅仅有4.5%左右,增长乏力。联想到吉利这个三缸机大户,已经从去年年末开始,在2021款的缤越、缤瑞等新款车型上全部换装四缸机,预计自主阵营今年的三缸机市场份额也将下滑。

从三缸机产品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两类:

其一,发动机排量在1.2升以下,售价多为10万级的经济型车型,在售价和油耗上有较高性价比。如凌派1.0T、科鲁泽1.0T。

其二,以英朗1.3T、科鲁泽1.3T、缤越1.5T、宝马X1 1.5T、福睿斯1.5L、领克03 1.5T、福克斯1.5L/1.5T为代表的三缸机车型,其排量均在1.2升以上。

推出车型数量大幅减少、市场份额显著下滑,市场地位逐渐边缘,这就是三缸机在中国市场的现状。

谁是三缸机的背后推手?

为什么明知市场不认可,车企也要强推三缸机?笔者认为,归根到底,这恐怕是政策的锅,逼着车企“赶鸭子上架”导致的结果。

2017年9月,《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简称“双积分”政策)颁布,目前已经对2016-2018年三个年度,进行了两次积分考核,客观上对推进乘用车整体油耗下降、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力。

但是,车企为了完成油耗限值和积分考核目标,除了大量推进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怠速启停等多项节能技术外,不得不把“三缸机”也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

从时间节点来看,双积分考核从2016年开始,三缸机车型的大规模推出也是从2015、2016年开始,到2019年达到巅峰。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很明显。

但油耗限值和双积分政策的实施,显然超过了很多车企(特别是合资)的实际承受能力。

随着油耗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不达标的车企数量逐年增多。数据显示, 2019年不达标企业达到86家,达标企业仅58家。2018年不达标75家,达标66家。达标越来越难了!

何谓达标和不达标?简单科普一下。任何一辆乘用车,根据《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办法和指标》,国家都规定了一个目标油耗值。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车身重量,来规定一个油耗目标上限。

假设某车企本年度生产了1万辆车,整车整备质量(CM)平均为1.5吨,那么根据上表,该车企的平均油耗限值就为5.3L。如果该车企的实际油耗低于5.3L,每卖一辆车,就能产生CAFC正积分。超过限值,则产生负积分。

在油耗和积分表现上,自主车企远远好于合资。2019年自主品牌产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中,共有8家油耗达标(包括豪情、长城、长安、上汽、一汽、奇瑞、广汽、比亚迪)。两家未达标(吉利汽车、东风小康)。

合资企业则表现较差,产量排名前十的车企里,仅有两家达标(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八家未达标(包括两个大众、日产、五菱、通用、两个本田、北京现代)。

从积分分布情况看,2019年的CAFC正积分主要来自自主车企,83家自主品牌生产乘用车623万辆,产生正积分535.5万分,占正积分总量的83%,其中比亚迪一家就贡献了160万分。合资品牌的部分主要由特斯拉、华晨宝马、丰田等车企提供。

而35家合资企业生产乘用车1379万辆,产生负积分359万分,占负积分总量的70%。其中一汽大众一家就贡献了近55万的负积分,高居榜首,上汽通用贡献了51万负积分。

产生了负积分怎么办?车企可以通过交易来进行抵偿。按照行情,目前单个积分的交易价格为1200-2000元。50万的负积分意味着你得拿出6亿-10亿的真金白银。

一家车企一年的利润有多少?有没有10个亿都难说。再加上合资车企推出新能源车的脚步较慢,享受不到新能源车带来的正积分福利。不硬起头皮推三缸机,车企还能怎么办?

这也解释了上文所说的,为什么自主车企在三缸机上的推广上,没有那么激进。而合资车企反而成了三缸机的主力。

一方面是政策的咄咄逼人,一方面是市场接受度不高。三缸机,就在这种尴尬的双重压力中艰难生长。这其中,美系车企的感受应该是最深的。

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大众就不着急呢?南北大众2019年合计产生了70多万的负积分,也是负积分大户,也没见大众强推三缸机啊。

这一方面是大众确实很懂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你要想想,为什么大众这么积极的推进新能源战略?从ID系列的加速国产、近几年大众的频频动作不难发现,大众在华正在实现全产业链的新能源转型。新能源对解决积分压力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或许大众能通过新能源转型,绕过“三缸机”这个大坑?

此外,像长安福特这些美系车企,今年确定将国产纯电动车Mach-E,也会有效改善自己的积分状况。对三缸机的依赖,也没有那么强了。

从四缸机的大范围回潮来看,这其实是车企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压力下,所做的一次迫不得已的调整。虽然有积分压力,但车企的首要目标,还是要卖车,要达到相当的产销规模,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三缸机真的那么不堪吗?

三缸车大败局:都是政策惹的祸?

消费者之所以对三缸发动机先入为主地持怀疑和抵触情绪,是因为三缸发动机的物理结构,决定了这种机械构型从诞生之初便在动力连续性和抖振特性方面,存在难以克服的短板。

无论其气缸点火顺序是1-3-2还是1-2-3,在曲轴旋转720°时,均只有三个气缸做功,分配给每个气缸是240度;由于每个气缸做功过程中,曲轴旋转180°,这就意味着前一个气缸到达下止点做功结束后,需要等待曲轴再旋转60°,后一个气缸才能运行到上止点继续做功,因此出现了动力的空档期。而三缸构型使得气缸运转左右不对称,由此产生的惯性力矩无法抵消,带来了明显的振动。这一问题在五缸、七缸等奇数气缸发动机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三缸发动机并非在所有的转速区间都难以控制振动。根据发动机专业工程资料介绍,来自垂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以及旋转力矩的不平衡可被称作“一阶振动”,对四缸机来说占所有振动比重的70%;而曲轴带动的活塞上下往复运动时产生的行程不同,也会带来频率达发动机输出转速两倍的“二阶振动”。这是四缸发动机所不能解决的。并且随着排量变大/转速提升带来的缸径变大或冲程变长,抖振效果更加明显。

反倒是三缸机的三个气缸的曲轴旋转各自差120°,重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连杆重心也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能够有效抵消“二阶振动”。因此,在世界知名的德国FEV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的一份报告里所指出的:当发动机转速超过2,500rpm时,三缸机的抖振幅度反而会低于四缸机(如下图,红色为四缸机抖振曲线,蓝色为三缸机抖振曲线)。

三缸车大败局:都是政策惹的祸?

此外,除了油耗优势外,三缸机还能明显改善低扭特性。与同排量、缸数更多的发动机相比,三缸机缸径和冲程往往更大,在低转速区间更容易达到较高的扭矩,再配合更小的涡轮迟滞,低扭表现更为出色。

写在最后

客观来说,同价位下,三缸机的技术含量往往更高,目前消费者对三缸机车型的抵触和排斥态度,主要是基于过去对技术尚未完善的老旧三缸机车型,驾驶体验不好的成见所致。

其实,三缸机车型的市场接受度与口碑问题,与三缸机本身的技术优劣势关联度已经越来越小,更多影响是在定价、消费者心理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上。“三缸机车型=廉价车型”已经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如果消费者花8万元买辆三缸机车型,很少会有非议;但是花十几万的价格买辆三缸机车型,消费者心理上就很难接受。三缸机其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是否会被舆论放大,与车型售价有直接关系。由于豪华品牌车型的价格一般来说最少也是20万起步,豪华品牌消费者对三缸机车型成见更深、更为排斥。

另一方面,合资车企在三缸机的推进上要比自主车企激进,虽有油耗的压力。但在推进三缸机项目立项的过程中,这些车企和预测机构只考虑到产业政策的影响(甚至有过度解读之嫌),而较少考虑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听政策的话而非听市场的话,走弯路似乎也是必然。如今四缸机回潮,可以视作一种车企的自我纠偏。

如今来看,油耗限值和积分政策已显激进,未来对车企的压力将越来越大。逼着车企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油耗。这一点有利有弊。毕竟,三缸机的失败,给车企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而对车企来说,即使把责任都推给政策,也无济于事。如何吸取这五年来三缸机车型推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车企如何在政策法规与消费者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对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管理者智慧的考验。

在四缸机纷纷回潮的市场趋势下,三缸机是否还有未来?跨国车企的新能源车战略纷纷落地,是否进一步挤压了三缸机的生存空间?我们将在《三缸车大败局(下)》中,对此进行解析。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线外邦 5.8万粉丝    4942作品 关注 做有态度的汽车新闻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