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is for what?加长(Long)?奢华(luxurious)?或者是令人惋惜的(Lamentable)?
国内市场的本土化理念就好似古人对于兵器的理解:一寸长一寸强。对于某些车型而言,本土化换来的可能是消费者对减配的咒骂和对“原汁原味”的惋惜,但反观销量,又有几个人会在同价位的国产加长与进口标轴之间选择进口呢?

也许你会说:A7不一样,掀背+大溜背才是灵魂。那就从外观这个被诟病最多的痛点开始,看一看加长后的A7L是否仍是“最美奥迪”。
“L”不等于比例失调

车头部分的设计A7L与进口版车型基本一致,大尺寸的进气格栅以及两侧硕大的进气口运动感十足,全新的进气格栅比A7那传统的横条格栅要更具设计感。当然大差不差的车头不是A7也不是A7L外观的重点,轿跑的精髓在于车尾。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问了同事一个问题:A7L算不算是第一台被加长的轿跑?而同事的回答让我陷入沉思:A7L算是轿跑嘛?
诚然,A7L不能算是纯粹的轿跑车型。98mm的轴距加长和100mm车身加长使得设计师不得不舍弃掉那如同女子玉背般顺滑优美的车尾。

加长后的A7L车身长度达到了5076mm、轴距达到了3026mm。但与拉长后门这类常规的加长不同,从B柱开始的重新设计使得A7L的比例依旧优雅匀称。

A7L的C柱采用了大角度的溜背设计,线条从车顶滑下在尾部柔和地放平。而腰线收尾处短小有力那一根上扬的线条,与尾部曲线汇聚成了略微上翘的小“鸭尾”,丰富了车尾层次同时也为整个车尾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感觉。

继承自A7 的贯穿式OLED尾灯点亮时辨识度很高,眼神也极为深邃凶狠。整个车尾略显的遗憾就是采用了隐藏式排气,对于一台3.0T车型而言,这个设计显得有些过于内敛,但对于A7L的定位而言,这个设计似乎合情合理。
“L”不只在于空间

对于这个级别的车型而言,“L”一方面代表着为后排营造更多的空间,“L”同样代表着更强的商务属性以及后排的尊贵感。这便是为什么我认为3.0T的A7L采用隐藏排气也合情合理。

A7L在加长后后排的空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轴距超过3米后它的后排空间与长轴5系和E级不相上下,后排的两侧座位的腿部空间明显提升。并且后排座椅也进行了全新设计,座椅拼接更为复杂,两侧位置的凹陷感和包裹感更强,在高配车型上还为前后排座椅增添了加热、通风、按摩以及电动调节功能。而奥迪在加高两侧座椅头枕的同时也没忘记为中间座位安排一个可隐藏式的头枕。

当然,中间位置的头枕仅仅是奥迪对平等主义的一点点展现,看看后排地板中间高高耸起的地台,显然放下中央扶手比打开中央头枕更为恰当。相比于进口A7那轻薄短小的中央扶手,A7L宽大厚实的扶手无疑是其商务感的最佳展现。

在中高配车型上,后排扶手还将配有智能触控系统。当然,低配车型也同样可以选装,包括顶配车型才有的后排娱乐系统。而在另一侧手边,A7L也尽显了后排的尊贵感,A7上独立的后窗控制按键被左右后窗、遮阳帘以及天窗的控制按键所代替,掌控全局的权力对于商务属性车型的后座而言必不可缺。

4区空调在A7L上做到了全系标配,而在首发版以及中高配车型上,奥迪还为其增添了香氛系统。奈何小编没有史法兰中校那般敏锐的嗅觉,香氛的味道我就不做评价了。

前排的设计上A7L与进口A7并无明显区别,整体设计简约但保证了层次感,同时大量的皮质、碳纤以及金属风格饰板无论在视觉还是触觉上都营造出了不错的质感。

而与进口版A7不同的是,A7L取消了中控以及空调屏幕的触控反馈系统,用惯了触摸板的我一直认为奥迪带有触摸反馈的三屏系统是最易于接受的全触控系统,但公司作为科技先锋的同事却反驳触摸屏本就该无需按压和反馈。

除了操作方式的改变之外,A7L还在原系统基础上加入了微信互联、高德地图等一系列本土化应用。但对于这种有着无线Carplay的车型而言,上车就打开Carplay似乎才是我的常态。
“L”不止于舒适

当你坐在一台有着340马力、500N·m的车内,除了连好Carplay,剩下的第一要务便是切换到运动模式,挂入S档,上路去试试这台3.0T V6的能耐。

灵敏、躁动,这个模式下的A7L犹如船头的鱼鹰,转速时刻保持在2000转以上,涡轮起转随时待命,油门无需全开,它便会仰起头低吼着冲出去。7速双离合变速箱的响应十分积极,降档后的转速攀升也极为迅速。
松刹车、弹射起步,车头扬起,我被按向座椅,5.6秒后已然到达100km/h的限速,而这时我似乎已经忘记了它五米多的车长和两吨多的车重。

但即便是油门全开的弹射,我也并没有从它身上获得太多听觉上的刺激。48V电机那有些类似电动车的声音与V6引擎的怒吼被极大程度的隔绝在了座舱之外。想想他那藏在包围里的排气,A7L应该也是位心有猛虎却细嗅蔷薇的柔情硬汉。

这样看来将模式切换到运动、悬挂升高、档位改回D档,打开B&O音响放上一曲蔡琴似乎才能够开始审视这台A7L本来的的面目。

随着模式和档位的切换,A7L的油门变得极为柔和,扭矩被舒缓地释放,在48V轻混的加持下,涡轮爆发点被悄然抹平,7速双离合也变得柔和了起来。强大的扭矩不再是推背和抬头的动力源泉,而是此模式下它在任何速域都能做到平缓舒适的底气。


“国产奥迪强动力”、“国产同级唯二6缸”,这些标榜性能的名号并不能代表A7L。我曾在赛道试驾中夸赞过A7L开起来灵动的并不像一台5米多的车,而与它在城市中相处三天之后我发现运动并不是它的本意。

先行版车型上巨大的21寸轮毂搭配上扁平比仅有35的轮胎让我对A7L的舒适度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就如RS7一样,空气悬挂总是能消除你对舒适的一切顾虑。

A7L的底盘调校依旧保留了浓浓的奥迪风味,即便在舒适模式下也不是一味地追求隔绝感,悬挂带来的感觉是韧而非软,保留了一定路感的同时过滤掉了大部分颠簸,略有不足的是对大颠簸的处理并不是十分绵柔。当然,在这个后排不会配备香槟杯座的级别,这样的底盘标定恰如其分,况且A7L还要兼顾一些轿跑的运动属性。
“L”is for what?
对于A7L而言“L”显然不止是Long(加长),它可以是Leisurely(悠闲的)、也可以是Luxurious(奢华的)。

面对与老款进口A7 55 TFSI车型10万元的价差,所谓的“原汁原味”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国产A7L的到来,不止拉低了3.0T的门槛,未来也有可能拉低整个A7系列的门槛。

本土化赋予A7L的,是定位以及用车场景的丰富化。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商务属性而妥协,但诸如无框车门、运动属性这些方面依旧在它身上得以保留,而在配置和动力方面也并没有因本土化降价而削减。

穿行在狭窄巷内,短刀才施展的开拳脚;但在康庄大道上,寸长寸强之道绝对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