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辅助驾驶功能的实用性真的鸡肋吗?

辅助驾驶功能的实用性真的鸡肋吗?

选车荟 3106浏览 2023-03-31 IP属地: 河北

我从2014年开始不断试驾市面上的车型,特别能理解题目中的疑问。辅助驾驶被认为“鸡肋”,很大程度要归因于早年间,辅助驾驶/主动安全功能存在以下使用痛点:

  • 功能维度不广,触发条件苛刻

以AEB自动紧急制动为例,有些车型能识别行人却无法识别非机动车,且受车速、场景复杂度限制。再比如自动泊车,很多时候都不能识别出用户想停的车位,以至被车主弃用。

  • 作用边界模糊,时常误触发或漏触发

图片

就拿L2级别的单车道辅助驾驶来说,一旦遇到车道线不清晰或侵略性并线,系统就容易频繁退出,或毫无反应,以至于开着辅助驾驶比不开还累心。此外,有时车企做AEB标定,受限于新车上市节奏等因素,往往只能针对测试机构的项目做针对性优化,从而导致实际用车中可能存在的漏触发现象。

聊完痛点,我们再看看现在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的发展情况。

图片

近年来车企在往两个方向发力。以新势力为主,探索ADAS的场景广度,从高速到城市,通过感知冗余和更高的算力,追求让车主“放开方向盘”。新势力的做法很合先锋性消费者的口味,这类人群有尝鲜的冲劲,对风险有更高的承受阈值,愿意为高阶ADAS带来的高价格买单。

图片

另一个方向,则是基础盘更大、面对更广大普通消费者的传统车企,单一市场年销量动辄上百万,全球年销甚至上千万,他们更希望将现有的单车道ADAS体验纵深打磨好,让主动安全渗透更多的驾驶场景,做到可感、可用、可信赖,毕竟大部分普通人的需求并不激进,稳定可靠才是根本。

图片

上面这张表,总结的是丰田近些年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功能的演进历程,很明显可以看到功能维度的拓宽,仅2022年新增的项目就包括道路标识识别、紧急驾驶停止、预判式主动驾驶辅助、变道辅助、前方交通穿行警示、后方危险自动警示、车门误开预警、智能泊车、遥控泊车。

红色框是我画的,表示的是单一场景下体验纵深的加强。比如与碰撞安全PCS,丰田近几年逐步增加了对自行车、夜间行人、左右转向、紧急转向、十字路口对向、行人鬼探头这些场景的应对能力。换句话说,以前你开车可能觉得自动刹车鸡肋,现在不一样了,车辆可以在更多道路、更复杂的环境中帮你踩一脚。


这种体验纵深的加强,不光表现在场景维度,也涉及到作动效果。没错哈,同样触发了自动刹车,不同车型的给到人的感觉也有差异。我曾在试验场里面反复测试搭载PCS预碰撞安全系统的丰田bZ4X,每次车辆都能准确停在距离行人约1.5米处。其他两辆车,一辆刹停间距在2.5米,另外一辆不太稳定,时远时近,或者概率性的漏触发,必须人为干预躲避。

除了刹停间距,丰田的PCS在作动过程中,可以明确地给到阶段性干预,你会先听到警报,然后系统以较轻的力度减速,当距离很近时,如果还不踩刹车,系统才会加大制动力度直到刹停,整个刹车的过程也是比较线性的。除了体感,PCS也做到了比较宽的触发阈值,车速在60km/h以内都能比较稳定地实现,作动边界更是高达180km/h,较高车速下也能应对鬼探头。

图片

另一个细节场景,对应的是丰田的PDA预判式主动驾驶辅助。有时候新手司机不容易掌握横向间距,或者开车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剐蹭侵占车道的行人或车辆。PDA的作用是,通过传感器实时测量前方物体的侵入程度,如果有发生剐蹭的可能,就会自动微调方向盘避开。PDA有明确的触发条件,一是车道线足够清晰,二是前方车辆或行人压到了车道线。实际体验中,PDA的作动并不像PCS那样强烈,系统触发时预留了足够的距离,因此方向盘的调节幅度很小,正好可以绕开侵入者,整个过程乘客端很难察觉。

图片

相比自动刹车、自动躲车,自动泊车恐怕是人们印象中最尴尬的存在了。因为早年间自动泊车普遍采用超声波雷达的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自动泊车不仅失败率高,就算成功了,停得也是歪七扭八——因为车辆不是按照车位线停的,而是按照旁边车的姿势来停的。

图片

不过随着技术发展,视觉+超声波雷达已经成为行业的主流,丰田的智能泊车就是这条路线,大大提升了泊车的成功率。你可以在中控屏幕上选择车头泊入还是车尾泊入,还支持侧方位泊入泊出。体验过程中,丰田的智能泊车速度比老司机还是稍慢一点,整体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出彩的是,停好后车辆还会通过4颗摄像头实时演算,在屏幕上流转显示停车效果,某些极端场景下,就省得车主下车再检查一遍了。如果说早年自动泊车是真·鸡肋,丰田这套我认为已经可以应对大部分场景(如小区、公司、商超)。

车企不仅提升了自动泊车的成功率和效率,还融入了主动安全。丰田的PKSB泊车辅助制动,在2016年就融合了自动刹车,并在去年衍生出对后方行人的探测与制动能力。

聊完主动安全,再来看辅助驾驶。翻配置表的话,你会发现,现阶段几乎所有车企都只能老老实实标明自家ADAS技术处于L2级,那是因为L3的责任主体会转移到车企。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单车道的L2辅助驾驶就已经可以大大节省长途驾驶体力消耗了,关键是车企要打磨好以下几个关键场景:

  • 应对前车加塞时的感知和车速控制能力,不然容易惊出一身冷汗

  • 前车驶离车道后的本车提速能力,慢了司机也着急

  • 夜间车道居中保持能力,严重影响安全

  • 人车共驾交互,包括注意力监测、人工变道恢复保持等

站在2023年,当下传统车企的单车道辅助驾驶能力都还是不错的。至少在使用bZ4X的T-Pilot过程中,无论测试场地的完美车道线,还是社会路上繁杂的车流、时断时续的车道线,车辆都能很好地控制加减速和方向盘。人工并线时,方向盘不会有“冻结感”,很顺滑地将控制权限移交给司机,跨入新车道后也能及时自动恢复车道居中。而且在半径300米的弯道中,LTA车道循迹辅助也不会出现来回画龙的情况,此时车速可以保持在80km/h,接近人类驾驶员的保守车速。

图片

不止如此,为了提升夜间车道线的识别能力,丰田也会在车辆后视镜下方单独安装红外线传感器,进一步提升夜间L2的可用性和安全性。丰田的毫米波雷达也全面进入77GHz时代,数据更精准,其中位于车辆后方的两颗毫米波雷达,不但能实现BSM盲区监测,还拓展出了低速和停车场景下的RCTA倒车车侧预警、SEA车门误开预警(预防“开门杀”)。

聊这些是因为,我自己也是新势力车主,但并不高阶,采用的是供应商集成方案。我发现新势力在前沿ADAS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确实非常快,但对于低阶硬件方案投入的精力却不够,比如人工并线后不能自动恢复车道居中,还会偶发性退出辅助驾驶状态(其实路况良好)。这些细节,传统车企反而打磨地更精细。

总结

图片

来源:佐思汽研

以辅助驾驶组重要的传感器——前视摄像头为例,传统车企撑起了近年来辅助驾驶和主动安全的大半边天,年增幅达到27%。不难看出,辅助驾驶的真正普及、事故率逐步降低,也要靠传统车企不断地累加成本。

回到提问,辅助驾驶的实用性已经有长足的进步了,但现在普通用户还停留在比较刻板的印象当中,先锋用户又被前沿激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吸引了注意力,处于一种相对割裂的状态。而车企终将面对的,是大部分不求秀肌肉,但求稳定可靠的普通人。PCS、PDA、LTA,我希望这类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关键时刻真能管用的功能越多越好,毕竟价值能否得到认可,最终还是由用户说了算的。

文章标签:
技术解析
 
相关推荐
选车荟 13.8万粉丝    555作品 关注 专业公正的汽车评测,尽职贴心的汽车导购!帮助您选好车,好选车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