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车云网 4366浏览 2023-05-25 IP属地: 北京

自动驾驶不香了,最近又一家科技巨头踩刹车!

就在上周,突然传出阿里云达摩院解散自动驾驶团队,仅有近百人转入菜鸟集团,部门划归于菜鸟CTO下属技术团队,其余近200人被裁。达摩院本身不再保留相关业务,并入菜鸟之后的团队将主要维持小蛮驴业务的运营,且不会做太大扩张。

对此,阿里云对外辟谣,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转入菜鸟集团时,部分人员转入菜鸟,同时将有其他部分人员进入阿里其他业务。伴随业务调整的人员优化确实存在,但裁员70%的消息与事实不符。

可见,财大气粗的阿里,也不会无限制输血,开始谨慎起来,把心思花在了主业上。毕竟长期的高额投入,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巨头也熬不住。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当然,心里有苦的不止阿里,一些长期不能自我造血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早就勒紧了裤腰带。这两年,自动驾驶早就不再是资本“香饽饽”了,坏消息接连不断,不是裁员就是倒闭,不是业务收缩就是忙着转型……

两年前,大家都还在追求高算力芯片、高精度地图;今年则突然把降本增效、性价比挂在嘴边。进入2023年,自动驾驶行业热度在下降,整体仍处于下行触底阶段。这是由于商业化不及预期,在高投入的压力下,导致企业的摇摆,这给未来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无人驾驶的“风”已刮了十多年,尽管技术不断成熟,但商业化受成本、政策、法律等条件的制约,迟迟未能全面铺开。那么,自动驾驶出路在哪里?实现真正的规模化、商业化路径还有希望么?

被抛弃的业务

阿里自动驾驶业务的萌芽,一开始就源自菜鸟。

2015年年底,菜鸟网络组建菜鸟ET实验室,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发无人物流车,主要负责人为陈俊波。这成为之后阿里做无人物流车的起点。

2018年,菜鸟旗下ET实验室和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合并成为阿里达摩院。自建立之初,便主攻无人干线物流和终端物流两大细分市场,以L4、L5级全无人自动驾驶为发展目标,拥有自动驾驶卡车“大蛮驴”、无人物流小车“小蛮驴”两大产品。

其中,“小蛮驴”于2020年发布并量产商用,主攻外卖、终端物流、无人零售、园区物流配送场景。“大蛮驴”于2021年研发,定位无人干线物流L4级。

考虑到技术和成本问题,达摩院成立之初,选择与谷歌Waymo、百度Apollo、和通用Cruise等都不同的场景——无人物流。马云当时对达摩院提出三个要求:活得比阿里巴巴长;服务全世界至少20亿人口;必须面向未来、用科技解决未来的问题。

马云还强调,实验室是要赚钱的,研究的东西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然而,达摩院自驾业务的商业化进展并不顺利,这也为后来的调整埋下了伏笔。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2021年,阿里达摩院副总裁王刚立下“军令状”,三年后小蛮驴车队规模将达1万辆。但是,自2021年10月宣布“小蛮驴”销售350台之后,再也没对外公布新的销量数据。

紧随而来的就是高管出走。去年开始,阿里自动驾驶核心人员逐步开始离开团队。2022年1月,阿里无人驾驶负责人王刚宣布离职,自行创业;今年3月,接棒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一职的陈俊波也被证实离职创业,和原阿里机器人CEO谷祖琳一同创办了一家清洁机器人公司。

不止这两位核心高管,有媒体统计,从21年开始到现在,达摩院13名“扫地僧”(最初的核心技术人员)已有一多半人离开。

之所以调整,多名接近达摩院的消息人士告诉车云网,主要还是达摩院的技术商业化落地比较有难度,L4没有持续的商业模式,能落地的场景也就那么几个,物流还算比较大的场景。

“其实,现在每个公司的无人物流车还是样板间概念,都是小范围内应用,以前喊得量产多少台都没有实现,相对来说还是人工便宜,无人车的成本太贵。”知情人士说。

从最近刚发布的财报,也发现达摩院等创新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阿里2023财年三季报(自然年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包括达摩院、天猫精灵等在内的创新及其他业务收入为8.23 亿元,同比下滑20%,调整后的EBITA亏损为12.35亿元。

此次调整背后还有一个大背景,那就是阿里正在启动1+6+N组织变革,各个业务不再吃“大锅饭”,要独立上市。不创收的业务被切分很正常,最终自动驾驶业务踩下刹车。

以后,达摩院将资源优先投向大模型领域,阿里涉及自动驾驶的业务就斑马智行和阿里云业务了。尤其是阿里云的“汽车云”,是竞对都在瓜分的大蛋糕。目前,阿里云在国内已服务超过 70% 的汽车企业,小鹏、一汽、吉利、长城、长安、地平线等均已上云。

退潮时刻

显然,阿里不是个例,整个自动驾驶市场都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

过去一年的市场环境,对自动驾驶企业打击很大。据估算,2022年自动驾驶领域的融资总额在200亿元左右,较2021年缩水近八成。据Crunchbase的统计,过去两三年,在美国上市的十多家自动驾驶公司(包括激光雷达)的估值出现了集体雪崩,其中做激光雷达的Velodyne和做自动驾驶卡车的Embark下跌超过95%以上。

最近,“卡车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也顶不住压力了,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通知,进入了停牌倒计时。这意味着,这家2021年上市的无人卡车公司,在2022年市值跌掉95%,今年股价还在下挫,如果不尽快做出补救动作或将命悬一线。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就在5月18日,图森未来发布公告称,将重组美国地区的业务并削减团队规模,将全球员工数量减少约30%。图森未来在公告中称,员工数量的减少只会影响其在美国的业务,本次裁员预计将产生1200万至1300万美元的一次性补偿费用,并实现每年约6400万至6800万美元的现金薪酬节省。

“我们会对受影响的北美员工提供一定的补偿和帮助。未来图森的业务重心将会向亚太地区进一步倾斜,并加大团队招聘的规模。”图森未来表示。

自去年10月以来,图森未来接连陷入高层争斗、重组裁员、业务转型(L4业务转战到L2+)、CEO请辞事件中。近期,图森未来董事长陈默也表示:图森未来的商业化批量下线可能在2026年才能实现。换言之,图森未来的前景堪忧。

曾和图森未来齐名的自动驾驶上市公司Embark更是濒临倒闭,今年3月宣布遣散70%的员工。

不论是达摩院解散的团队,还是图森未来,抑或是Embark,主要业务都是开发能够完全自动驾驶的货运卡车。

跟无人卡车的困境一样,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的发展也不顺利,也在上演淘汰赛。

相对来说,Robotaxi 在技术实现难度上最高,所以玩家以科技巨头和车企巨头为主,包括谷歌的Waymo、百度Appollo、通用Cruise、福特Argo AI和 Aptiv 等。

2017年以来,在中国之前,美国企业率先尝试道路测试,直到Robotaxi(Waymo和Cruise)获得收费许可,实现商业化落地,耗时4年。但是,从2021年开始,Robotaxi商业化在美国遭遇挑战。

2021年4月以来,谷歌兄弟公司Waymo多名高管离职,其中还包括公司CEO,外界解读认为,Waymo人事变动是由于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进程不顺利。2022年10月底,福特、大众支持的自动驾驶企业Argo AI,突然在内部宣布要解散公司;福特CFO John Lawler认为,虽然我们对L4级自动驾驶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但Argo AI想要实现大规模盈利至少还需要5年。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在Argo宣布即将关闭后,有国外专家认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只剩下Waymo和Cruise之间的双雄之争。

就在最近的5月11日,美国加州公共设施委员会CUPC发布了两项决议草案。根据上述决议草案,L4级自动驾驶厂商Cruise和Waymo均将被允许在旧金山开启7×24全天候、主驾无人的商业化Robotaxi服务。

显然,没有了区域范围和运营时间的限制,Waymo和Cruise的商业化落地开始进入状态了。可以说,放眼整个硅谷,还能继续烧钱的L4公司只剩下背靠谷歌的Waymo和背靠通用的Cruise。

反观国内现状,百度Apollo、小马智行、Auto X、文远知行、元戎启行、轻舟智航、滴滴出行等公司,都在尝试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运营,但都很难大规模商业化。难点在于技术、法律法规仍在不断迭代,因此能够覆盖、服务的范围依旧受限。

目前,AutoX是为数不多对Robotaxi保持专注的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其他企业在Robotaxi之外选择了多种商业化路径,例如Robobus、Robotruck。像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就选择了并线发展的战略——除了Robotaxi业务之外,前者还运营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后者业务也覆盖了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运车和自动驾驶环卫车等方面。

同时,这部分公司也开始从L4级别的自动驾驶降维至L2,加入竞争激烈的Tier1(一级汽车供应商)赛道。这也是为了通过“技术下放”实现盈利,进而反哺自身L4级别自动驾驶业务。

小马智行就在接触一些汽车OEM厂商,以寻求L2-L3级别自动驾驶相关合作;文远知行此前也宣布与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博世达成合作,共同研发应用于乘用车的L2-L3级自动驾驶软件;原本聚焦在Robobus领域的轻舟智航,推出了面向主机厂的L2-L3前装量产解决方案。

还有未来吗?

跟无人驾驶卡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开放场景相比,无人配送车的封闭场景较适合跨越式路线,更容易实现自动驾驶,外界不少人看好这一市场商业化前景。

除了无人配送车,封闭场景或者固定路线下还有无人环卫车、无人矿车、港口等,有商用需求的客户就会买单,尤其专注无人矿车的初创企业还不断传来融资消息。以上这些场景,已经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量产落地的主战场。

这主要因为:一是这一场景行驶速度低、场景复杂度低,可避免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对芯片、计算平台要求低,单车成本更低;三是没有驾驶舱、不需要安全员跟随,降低人力成本。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就在5月19日的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毫末董事长张凯判断,2023年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大考之年,低速无人车市场开始走向商业化落地,末端配送在商超、快递等场景迎来转折点。

当天大会,毫末智行还发布了第三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3.0,售价89999元,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满足物流,商超、零售等多个场景的无人配送需求。这是全球首款9万元内中型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价格很有竞争力。可以说,毫末给一直头疼成本的无人配送玩家打了个样,离商业化落地又近了一步。

即便如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被认为更好商业落地的无人配送赛道也在收缩。

去年十月,电商巨头亚马逊正式宣布放弃探索了近10年的送货机器人(SCOUT)业务;随后不久,联邦快递方面也关闭了无人配送车(Roxo)项目;今年5月13日,聚焦低速无人配送的美国自动驾驶公司Nuro开启裁员的节奏。

据美国科技媒体TechCrunch报道,Nuro将会裁撤约340名员工,占当前员工总数的30%。伴随裁员动作的,是Nuro将放缓无人配送车商业化落地的节奏。Nuro表示,公司将推迟第三代无人配送车R3的量产、减少商业试点规模,并与合作厂商探索更高效的部署模式。Nuro预计,借助上述降本增效的动作,在没有新增投资的情况下,公司凭借现有资金维持正常运营的时间可以从1.5年延长为3.5年。

很明显,外部环境下,宏观经济状态低迷,资本市场趋于冷静;内部环境下,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商业化落地难,难以维持持续的高研发投入,都加剧了自动驾驶企业的生存危机,开始了“过冬模式”。

L4大退潮,连阿里都“烧“不起了

以至于不少业界大佬发出警告,就在上个月2022年报交流会上,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还给自动驾驶泼冷水:现在没人再提了什么无人驾驶,那都是扯淡。“一开始是被资本裹挟,所以没人指出它的缺点,某些厂商不断吹嘘到哪一年实现多少自动驾驶,现在时间到了,包不住了,谎言圆不下去了,市值下跌了,然后就逐渐回归理性了。”

没错,技术的发展一定是服务于用户实际的需求,要随着用户的需求和环境的可实现性来理性看待。

跟Google旗下Waymo直接选择L4级别的高难度跨越式路线不同,国内越来越多的高阶玩家变得谨慎了起来,从L4降维至L2成为一个普遍趋势。尤其是乘用端,倾向于特斯拉的渐进式路线,即从L2慢慢过渡到L5,都在追求L2+高阶智能驾驶,开始从高速场景开进城市,低成本的智驾方案开始占据上风。

毕竟今年整车厂在成本压力下,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降本增效常态化了,大家会砍掉一些高阶辅助驾驶相关的配置,比如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大算力芯片。这是因为主机厂还发现下游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不会单纯为增加的硬件买单。因此,从目前整车厂的规划来看,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功能开发放缓是必然的。

对于高科技行业来说,从一开始走向成熟总是坎坷的,必然要经历低潮和狂热的交替。毋庸置疑,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仍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是商业化之路还很长,我们要看到其长期价值。

文章标签:
新能源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车云网 4.6万粉丝    4248作品 关注 专注智能驾驶、车联网、后市场好多年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汽车匠人 关注
寻求在互联网时代用匠心精神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