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宝马将在古德伍德速度节上亮相全新底盘代号G60宝马5系。与此同时,国内也曝出了疑似国产宝马5系(G68)的谍照,算是提前贡献了一波热度。许多朋友可能还不知道,其实全新宝马5系海外版的车型已经曝光了,类似全新宝马7系的设计气场很强,并且内饰方面也结合了宝马7系和宝马iX的优势,补齐了最后的短板,让我们先睹为快吧!
没有分体式大灯更顺眼
不管是最新谍照还是此前曝出的海外版车型,我们都能够确定一点,那就是全新宝马5系没有采用全新宝马7系上那套分体式大灯。于宝马5系这样中流砥柱的走量车型来说,摒弃有争议的设计是最稳妥的。
但全新宝马5系依然采用全新宝马7系的外形设计语言,尤其是全新i5的可点亮双肾格栅外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宝马7系。但不同的是全新宝马5系的“鼻孔”并没有7系那么大,两侧下边角切了一刀,显得更凌厉,运动感更强。
从车侧看,全新宝马5系采用了类似宝马iX上的内陷式隐藏门把手,目测把手应该是机械式,并做成了与车身齐平,降低风阻的同时保证了可靠性,经典的后驱车短前悬长后悬布局也显示出它的操控底蕴。
不过圈哥觉得它的车头和车尾在竖向的线条会显得更平,也就是会显得更“方”。这其实是一种气场取向的设计,并非完全偏向操控,这样的设计方向其实更配国产长轴距的车型。
内饰设计完成逆袭
相比外观,圈哥认为全新宝马5系的内饰设计堪称颠覆,曲面双联屏内置了最新的iDrive 8.5系统,尺寸为12.3+14.9英寸。贯穿式氛围灯几乎与全新宝马7系上的水晶氛围灯如出一辙,加上隐藏式出风口设计,高级感与科技感已经与BBA同级对手拉开了差距。
与此同时,iDrive 8.5系统还将首次引入AirConsole平台,提供视频播放和游戏功能。不过国产宝马5系可能会做本土化优化,届时进一步开放接口,甚至连个switch或者链接国内视频平台直接播放也不是不可能。如此一来,它的互联体验将直追中国的新势力,并领跑BBA。从此以后,宝马的内饰将不再是短板!
燃油电动双向发力
动力方面,参考海外车型,全新宝马5系将提供燃油版和插电混动版,其中燃油版将会搭载2.0T和3.0T发动机,参数方面估计会有一定提升。最重要的是,同时亮相的还有纯电的宝马i5,其将搭载第五代eDrive电驱系统,提供eDrive 40和M60 xDrive两种动力,入门级车型将配备后置电机,最大功率为340马力,峰值扭矩430牛·米零百加速时间为6秒。而M Performance版本车型将采用宝马iX同款动力总成,输出达601马力/820牛·米,零百加速仅3.8秒。
在操控和性能方面,宝马的新车永远不会令人失望。但对宝马来说,补齐内饰设计的短板才是更高提升产品力的方向,显然全新宝马5系也是这么做的。而且运动化的双肾格栅和一体式的大灯都透露出一个“稳”字,看得出来宝马5系是想借此次换代稳固一下自身在BBA同级的领先地位,而且按新车的产品力看,这个目标大概率是能实现的。
《车壹圈》观点:宝马5系一直是中国豪华C级轿车市场的翘楚,但它其实一直都不算是没有短板的选手。强大的品牌力和标杆级的动力总成以及卓越的操控感是它最大的优势,但“经典”的内饰设计确实饱受诟病,直到G60这一代5系的到来,宝马终于在内饰豪华感以及科技感上赶超了BBA同级对手。在补齐唯一的短板后,如果A6L和奔驰E级没有更颠覆的改款,那么全新宝马5系应该可以蝉联销冠。
设计师开窍了?博越新皮肤年轻十岁,老车主看完想换车?
“无形的手”失去作用之时,“有形的手”便托举起了行业。
续航最长659km还有激光雷达 零跑B01售价8.98万起
2025年7月21日,比亚迪在深汕工厂举行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比亚迪达成全新里程碑,超级四电旗舰轿车仰望U7作为下线车型亮相。
【E汽车】广汽集团:大象转身的魄力
视觉系智驾比激光雷达更先进吗?对比激光雷达有什么优势?
驾控全维跃升!腾势N9驾控OTA五大功能重磅升级
【E汽车】吉利博越PRO实车曝光
2025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力压特斯拉,在世界多国领跑!
海狮06 EV和DM-i展车到店,来看看产品实力
【E汽车】五菱之光EV305km进取型正式上市
奇瑞iCAR-V23出了无损复古套件,装上真的会是另一种更精致更复古的感觉,这台i车真的很适合玩,怎么玩怎么有型,玩起来还真不算破费!
13.98万中型新能源SUV!电动车再压燃油车一头!
宝马跨界风电领域!联手大唐集团成立行业首家绿电合资公司
比亚迪足球投资不止步:从王霜、孙继海、泰国足协,到国际米兰俱乐部
“智驾”事故到底谁负责?公安部定调了!
售价13.98万起 比亚迪海狮06正式上市
高能超享SUV,比亚迪海狮06正式上市 售价13.98万-16.38万
2025年7月21日,随着第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汕工厂下线,比亚迪正式成为全球首个达成“1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
最高规格会议和几场高级会议,给新能源汽车发展套上“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