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进入最后一个月,2023年贯穿国内车市的关键词,非“价格战”莫属了。持续一年的价格战打下来,真就是“都降价等于没降价”吗?其实从最朴素的视角来看,消费者是受益最大的群体之一。毕竟可以用更低的价格,买到产品力更高的车型。但当我们把视角放在车企维度,忙活了一年,最后到底是谁赢了呢?
如果从数据着手,豪华品牌应该是这一轮汽车价格战中,受影响程度最小的板块。其中,尤其以BBA等第一梯队豪华品牌,在理论上,几乎可以作壁上观。根据中汽协统计的数据,今年1-10月份,国内35万元以上价格区间车市,无论采用何种能源结构,都呈现同比增长的趋势。其中,尤其以35-40万元价格区间,涨幅最快。
具体来看,在全球豪华车销量中领跑的宝马品牌,2023年在国内市场的总销量达到约60.28万辆,占宝马全球销量的近三分之一。同期,奔驰国内销量约57.87万辆,继续紧追宝马。奥迪同期国内销量约52.2万辆,从销量上看,依旧稳居第一梯队,没有被BBA除名。
但是细究起来,这两块数据都有值得讨论的地方。首先在宏观角度,2023年国内35万元以上的车型确实是普涨。但新能源板块在35-40万元区间已经占据了体量上的优势,而燃油车必须到40万元以上才能保持绝对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在30-35万元价位,燃油车与新能源车是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很明显,国内豪华品牌中低端产品线正在失宠。
另一个依据在各家车企的具体数据上,前面所提到的BBA三家,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国内销量确实都做到了同比增长,但是增幅都极其有限。宝马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不到1万辆,奔驰同比增长约3%,奥迪则是约5%。而国内1-10月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达到7.5%。简单来说,BBA三家都没有跑过大盘。
再具体一点,以奔驰公布的数据为例,旗下迈巴赫品牌、G级越野车在第三季度分别同比增长21%、18%。奔驰GLS SUV更是在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奔驰C级与奔驰E级虽然也在第三季度实现高增长,但很显然,这两款车型在特定时间段的高增长,与优惠放开、车型换代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同样的情况在宝马、奥迪这边也适用。根据终端了解到的情况,奥迪A4L的落地价已经大踏步朝着25万元门槛前进。而曾几何时的豪华品牌中型SUV代表作,宝马X3与奥迪Q5L,它们的主销车型早已经稳稳落入35万元以内,甚至进入更低的价格门槛。
一线豪华如此,其实二线豪华的情况更为突出。诸如“20万买凯迪拉克CT5”,“钉子户”雷克萨斯ES放出优惠等消息层出不穷。与之相对的是,特斯拉两款主销车型牢牢钉在25-30万元价格区间内。仅讨论特斯拉在国内的零售销量,今年前10个月也已经超过了46万辆。而在25-40万元价格区间内,中国新能源品牌的冲击也相当全面。截至11月底,理想汽车累计交付超32.5万辆;极氪汽车前三季度交付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AITO问界11月份的单月交付量就已经能够接近2万辆水平。
如果说豪华品牌部分还要分析一下具体情况,那么在合资品牌领域,画面则相当清晰。从25万元一路下探至8万元价格区间,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增幅完全是一路碾压传统燃油车乘用车。当然,其中仍然有值得讨论的空间。因为在8-15万元价格区间,甚至更低的价位中,燃油车在体量上仍然占据绝对多数。至于15-25万价格区间,即便讨论新车的绝对销量,新能源车也几乎可以做到分庭抗礼了。考虑到增速差距过大,如无意外,明年新能源车就将在这一区间的新车销量上直接反超燃油车。
根据乘联会统计的数据,今年前10个月,国内日系品牌销量累计同比下滑13.5个百分点。这也是除了法系车之外,下滑幅度最快的国别。能够与之在体量上相提并论的德系车,还微增了0.6%。结合前面对豪华车的剖析,也能发现两者的基本盘差异。其次,刚才我们也说过,在15万元以内的燃油车市场,根基依旧稳健。所以说,日系车超过两位数的降幅,很明显大概率出在了15-25万元的常规合资中高端市场。
毕竟在这一价位,新能源车正以纯电、插混、增程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围堵燃油车。具体来说,比如正在普及800V高压充电的小鹏汽车,自小鹏G6上市后,交付量节节攀升,11月份单月交付更是突破了2万辆。从增程式上撕开性价比口子的零跑,单月交付量也已经能够稳稳超过1.8万辆。这些都还是新势力品牌,而传统品牌的动作幅度还要更大。今年5月份才上市首款车型的吉利银河,上个月的交付量已经接近1.4万辆。哈弗新能源11月份的销量也突破了1万辆。
至于比亚迪,更是凭借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成为这一价位的“顶流”。在刚过去的11月份,比亚迪单月销量首次突破30万辆,前11个月累计销量突破268万辆,300万辆的年销售目标看起来也是胜利在望。更重要的是,比亚迪是现阶段在新能源领域,能够拥有多款热销产品下探至15万元以内的品牌。比如售价在8万元左右的海鸥,累计销量已经突破22万辆。10万元出头的海豚,连续9个月单月销量超过3万辆。同样是10万元区间的比亚迪秦系列,年累计销量突破43万辆,比亚迪元系列年累计销量突破38万辆。能够早于行业主流吃到15万元以内的市场红利,或许也是比亚迪收获如此体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写在最后
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无论是普通合资,还是豪华品牌。在自身产品线内,都是该下沉的下沉,该冲高的冲高。中间地带的让渡,是价格战以及技术等市场竞争后的结果。谁在这个板块内占据领先地位,也就理所应当成为2023价格战的阶段性胜利者。
吉利“收购”极氪,“风筝收线”打造更抗风险的未来
奇瑞威麟产品战略解码:全球化视角下的新能源皮卡破局之道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第四代博越L破界智能平权:15万级的AI进化
20年图纸蛰伏+30年蓄水养鱼:比亚迪从追赶者蜕变颠覆者!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探店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这是一款非常适合睡觉的车?!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
近期,全球车企财报季落幕,高负债成为行业共性,但中外车企呈现不同态势。我们都知道总负债与企业规模和营收相关,从 2024 年财报看,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头部车企资产负债率大多超 60% 。不过,国内头部车企负债率下降明显,比亚迪近半年降幅近 7 个百分点,有望降至 “6” 字头。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与安全相比风阻不值一提
一手抓减碳 一手促固碳 “润泽湿地,循环共生”科普展山城启幕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合资公司 湖南云储斯蔚普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最近车企资产负债率成了车圈热门话题,但我看到不少人对这个指标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负债数字越大风险就会越高,但其实并不能这么简单的判断。因为汽车行业属于重资产领域,前期建厂、研发投入大,企业规模越大、营收越高,负债自然也会增加,所以车企负债率高其实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