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在国家会议中心盛大举行,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的进展突破,并迎来平台首款产品小米SU7的首次亮相。作为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底层架构之一,“摩德纳”架构五大核心技术包括小米超级电机Xiaomi HyperEngine、小米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小米超级大压铸 Xiaomi HyperCasting、小米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Xiaomi Pilot以及小米智能座舱Xiaomi Smart Cabin,在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众多全球第一、中国第一,为用户带来无所不在的先进智能生态。
(小米SU7 海湾蓝)
小米超级电机Xiaomi HyperEngine:刷新行业性能天花板
小米自研HyperEngine V8s、HyperEngine V6/V6s三款超级电机,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S型立体油路设计、阶梯式错位设计等多项创新技术,以媲美燃油时代大V8、大V6动力总成的性能刷新行业天花板。
(Xiaomi HyperEngine V6/V6s)
其中,转速高达27200rpm的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0.14kW/kg,超过了Tesla当前最先进水平的60%以上。小米为这款电机申请了155项专利,其中已授权60项。凭借底层技术创新,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不仅拥有令人瞩目的425kW高功率输出、635N·m的峰值扭矩,还在强度、散热和做功效率上达到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国创中心双认证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匹配远超行业标准的27200rpm转速,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采用业界首发960MPa最高强度特种硅钢片,强度达到行业主流产品两倍有余。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小米与首钢建立了技术联合实验室,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进行了108个批次的试验,共同解决了硅钢强度、磁性能和生产等多方面的问题。
散热设计层面,HyperEngine V8s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和S型立体油路设计。定子部分通过双循环立体油路,散热面积增大了100%,实现了最高20度的降温;转子部分则利用专利S型油路,散热面积增加了50%,达到了最高30度的降温效果。此外,定子硅钢叠片还采用了“阶梯式”错位设计,使有效散热面积再增加7%。
(转速高达27200rpm的HyperEngine V8s超级电机)
与此同时,HyperEngine V8s材料创新与工艺革新双管齐下,实现了98.11%的电机效率。其定转子硅钢片的差异化厚度设计,将0.2mm的定子超薄硅钢片与0.35mm的转子超高强度硅钢片相结合,强度与效率齐头并进。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54槽6极设计专利封锁,采用了8层Hairpin扁线绕组,槽满率高达77%。
小米自研的HyperEngine V6/V6s超级电机,则以21000rpm的转速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实力超越全球最强量产电机(Tesla Model S Plaid 20000rpm )。其中,HyperEngine V6超级电机的最大功率为299PS,最大扭矩为400N·m,而HyperEngine V6s超级电机的最大功率则达到了374PS,最大扭矩为500N·m。
为实现这一高转速目标,小米创造性地采用了AI仿真技术优化转子应力。历时8个月、20万次电磁和结构耦合AI仿真迭代以及多轮样品试制,终于获得最优解。与此同时,小米在追求效率极致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将定转子气隙极限缩减至1.3mm,进一步提升了电机的性能。
(电机转子激光固化缠绕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还拥有间隔式断磁桥+套筒方案的专利。同时小米公布,已经成功预研下一代超级电机,通过碳纤维「激光固化缠绕工艺」,在实验室中转子已经成功实现 35000转 最高转速。充足的专利技术储备,展示了小米在电机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和深厚积淀,也为其未来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自研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打造全球最优秀的电池系统
小米自研全球首个倒置电芯的CTB一体化电池,不仅聚焦于纯粹的续航里程,电池容量最高可达150度,理论CLTC续航里程高达1200km+,还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128项电池领域专利(其中65项已获授权)全面提升电池的集成效率、安全和散热性能,为用户打造世界一流电池系统。
(为用户打造世界一流电池系统)
小米汽车CTB一体化电池采用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以及极简线束等设计,使得集成效率达77.8%,整体提升24.4%,并释放了17mm的高度。其中,车身地板和电池包上盖合二为一,不仅释放了10mm的高度,还将集成效率提升了9.1%。首发电芯倒置技术则实现了多模块共享底部空间,进一步释放7mm的高度,集成效率提升5.8%。与此同时,小米还引入了多功能弹性夹层,这一设计既是液冷板也是结构件,将隔热板、水冷板和横纵梁三合一,从而提升了6.5%的集成效率。此外,通过减少91%的线束,集成效率又提升了3%。
为确保续航里程稳定性,小米采用行业一流标准安全设计。泄压阀朝下的设计可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而14层硬核物理防护,包含3层顶部支撑、3层侧面防护和8层底部防护,让安全如影随形。
行业顶级的散热、隔热设计也是小米电池技术的一大亮点。双大面强冷却方案,确保电芯两大面都有散热板,冷却面积达到了7.8m²同级最大,实现行业4倍平均水平的冷却效果。电芯侧面采用共计165片的气凝胶隔热材料,可抵抗1000°C高温,让电池的隔热性能再上新高。
(小米电池管理软件全栈自研)
电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车搭载了ASIL-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的全栈自研电池管理系统,具备3重独立热失控冗余监控和报警策略,以及“全天候”精确预警功能。电池云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专网加密云端进行分析和预警,在必要时实现4ms内主动断电。经过全球最严苛的电池安全检测,包括1050+项安全测试验证和96倍国际耐久测试时长,每一块小米电池都拥有行业领先的可靠性。
自研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塑造移动智能空间的可靠倚仗
小米凭借自研9100t超级大压铸技术——Xiaomi HyperCasting,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自主研发「大压铸设备集群」和「压铸材料」的汽车厂商。Xiaomi HyperCasting不仅体现了小米汽车在技术和材料研发上的领先地位,更展示了其在汽车制造中对环保、效率和安全性的不懈追求。
(9100t大压铸设备集群)
设备创新方面,该集群设备占地面积840m²,总重量1050t,相当于两个篮球场之大,锁模力达到行业之巅的9100t。小米自研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可在2秒内完成检测,拥有10倍于人工的高效率、5倍于精英的高精度。该技术的运用,使得小米汽车的后地板实现了72个零件合一的壮举,焊点减少840个,整体重量减轻17%,且生产工时大幅减少45%。
材料研发方面,小米自研高强高韧免热处理环保压铸材料「泰坦合金」,国内第一。通过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统」,小米从1016万种配方中,精选出最优的合金配方,确保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完美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泰坦合金」中含30%循环铝,使每个零件碳减排352.53Kg,峰值产能相当于每年多种植488万棵树。
(三段式后地板设计)
除技术与材料的创新,小米汽车克服传统大压铸弊端,采用三段式可维修设计:「一体压铸后地板 + 中高速溃缩区 + 低速溃缩区」。中低速碰撞中,无需更换大压铸件;而在高速碰撞中,这一设计能满足90km/h的后碰标准,超过了全球的最高标准。
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2024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智能移动领域的突破重点。在这场技术攻坚战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构成了小米智能驾驶的三项关键技术。其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为行业首创,它能像人眼一样变焦,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自适应调用不同的感知算法。其感知网格最小可达0.05m,最大可至0.2m,识别范围从5cm延伸至250m,泊车场景更加精准,城区场景看得更宽,高速场景看得更远。
(小米智能驾驶三项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小米行业首发的道路大模型正在颠覆传统智能驾驶对路况识别的认知。该模型不仅能识别实时路况,智能调节行驶轨迹,还能在复杂的十字路口工况下,不依赖高清地图也能顺利导航。通过学习复杂路口工况和老司机驾驶习惯,它能制定更合理的行驶轨迹,并针对突发状态进行动态绕行。
而在障碍物识别方面,小米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异形障碍物识别种类的无限制。相较于传统占用网络依靠自然语言模型将障碍物描述成方块的方式,小米创新的超分辨率矢量算法可将所有可视物体模拟成连续曲面的立体物,从而将识别精度提升至0.1m,达到行业水平的2倍,特斯拉的3倍。此外,小米自研的一键降噪功能更是完全消除了雨雪天气对识别的影响,大大降低了误识别的概率。
在硬件方面,该系统配备了顶级的配置,包括两颗英伟达Orin高算力芯片,综合算力高达508TOPS。感知硬件则包含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Max版车型)。
(感知硬件)
在部分场景下,该系统的底层算法能力甚至领先行业两代。其中,自研的全球首个可量产的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在机械库位等应用场景中展现了惊人的实力。传统感知在停车时误差大于10cm,无法停进与车同宽、左右仅剩5cm的车位,而小米的「感知决策大模型」通过感知和决策算法的二合一设计,可实时观察并动态调整泊入超高难度车位。
“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座舱:打造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
智能座舱,作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一环,正式将汽车转变为一个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的关键载体。基于小米澎湃OS,小米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视觉交互体系,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共享生态。通过智能座舱等一系列底层重构,小米为汽车的进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座舱交互架构)
这个智能座舱采用“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架构,配备了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56英寸超大HUD抬头显示以及7.1英寸翻转仪表屏。遵循小米澎湃OS的视觉统一设计语言,小米对字体、图标和动效进行了精心设计。多任务柔性框架允许桌面应用随意拖拽、改变大小,并自动适配各种设备。行业首发的五座五音区交互功能支持多设备稳定协同唤醒,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小爱同学」语音控制完成,核心功能均支持离线使用。
与此同时,车机启动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49秒,小米更是行业首发座舱系统流式OTA升级技术,实现了边下载边升级。此外,智能座舱还拥有超级强大的生态应用拓展能力,包括Pad APP共享、手机APP共享以及生态硬件共享。比如,手机应用可以直接投射到车机桌面上使用,手机视频会议可以共享车外摄像头,车内阅读灯可以调用手机的光线传感器等。
(像在智能家居中一样控制车)
在「人车家」的生态屏中,车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家。你可以像在智能家居中一样控制汽车。在「米家APP」里,车以房间的形式呈现,通过「融合控制中心」的快控卡片,你可以一键控制汽车。同时,小米Pad也可以挂接上车,成为第二块、第三块生态扩展屏,实现五块屏联动交互。
基于这种万物互联的底层逻辑,米家设备还可以无感上车。目前小米智能座舱已支持1000+米家设备,自动发现、免密接入,并可以设置自动化场景。小米还开放统一标准化接口和丰富标准协议,打造了最强的专属CarIoT生态。内置CarIoT扩展基座支持一系列设备的百变接入,包括智能香氛等。四组Pin点供电通信设计可扩展物理按键。为满足苹果用户的需求,小米全面支持无线CarPlay车载,并在后排扩展屏上提供iPad专属配件和专属应用。
最后说:从小米超级电机Xiaomi HyperEngine到小米智能座舱Xiaomi Smart Cabin,每一个核心技术都不断突破传统智能纯电汽车的行业上限,让无缝连接链接全球超六亿设备,囊括包括小米汽车在内的200多个品类,助力“以人为中心 主动服务于人”的超级智能生态成为现实。未来,以小米 SU7首款车型为代表的先进“移动智能空间”愿景势必将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覆盖用户95%以上的生活场景,让智能可以细致入微地服务每一个人。
今年中国618购物节提前至5月13日鸣锣开市,各大电商平台试图通过拉长战线刺激消费。TechInsights发布的数据显示, 尽管此举带动平台总成交额(GMV)实现增长,但智能手机市场却呈现出复杂图景:销量整体持平,销售额却因零售价格普降而遭遇下滑。
OMEN暗影精灵 11 游戏笔记本(后简称暗影精灵11)可以说是近期关注度比较高的游戏本,硬件规格主流,性能释放不低,关键是价格太香了,国补后RTX 5060版本最低也就6000多一点,RTX 5070版本国补后最低甚至低于7000元,性价比放在一线品牌中十分突出。今天我拿到了暗......
容声冰箱携“寻鲜之旅”养鲜答卷鲜耀南博会!
日前,多个招聘平台的招聘信息显示,潮玩巨头泡泡玛特正在招募小家电研发工程师、工业设计师等专业人才,月薪在1.5万-2.5万元,岗位职责明确指向复古小冰箱、咖啡机、早餐机的开发流程,甚至要求十年以上家电行业经验。这家以盲盒玩偶风靡全球的企业,正在向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伸出触角——......
发动机质量日系遥遥领先,但要说技术还得是德系!
日前,2025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在苏州盛大举行,此次峰会上,高通携手广大主机厂、供应商,展示了骁龙座舱平台至尊版、Snapdragon Ride平台至尊版等汽车平台,以及落地方案,展示了基于舱驾融合理念下的汽车智能新体验
全球高端电视市场的竞争格局,正迎来中韩巨头深度较量的关键时期。一边是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巨头,凭借深厚的显示技术底蕴和品牌积淀强势布局;另一边则是以TCL、海信为首的中国军团,以极具性价比的创新技术与灵活策略发起冲击。这场交锋的核心焦点,已鲜明地聚焦于新型显示技术路线的争夺:......
颠覆传统豪华:阿维塔06带来的不只是变革
挂耳式耳机什么牌子好?怎么选?开放式耳机测评推荐
日前,2025高通汽车技术与合作峰会在苏州盛大举行,现场,除了有高通汽车平台硬核展示之外,还云集了汽车领域的诸多大佬,留下了不少精彩瞬间
华为智驾灵魂人物空降,吉利迎来iPhone时刻
在生物柴油上涨的推动下,相关上市公司业绩表现随之修复。
当方盒子遇见摇滚灵魂,iCAR V23以先锋态度助燃苏见信「尽兴而活」成都巡演
智能驾驶当下的发展方向,一个是从L2级别辅助驾驶向L3级别自动驾驶迈进,另一个就是实现算力硬件的自研,比如说小鹏即将在G7上首发上车的自研图灵AI芯片。哪怕是财务状况一直紧张的蔚来,也在不遗余力推动自研神玑NX9031芯片的发展。
“一家在海外市场已经很有知名度的中国电视品牌,利用其现有渠道转做空调,但其净利润率仅为3%。”2025年6月底,深圳“中国企业出海高峰论坛”上,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的发言引发关注。
罗姆宣布,与领先的车规芯片企业芯驰科技面向智能座舱联合开发出参考设计“REF68003”。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激烈角逐中,“打死不做增程” 的呼声背后,是对更优技术方案的探寻。长城汽车的 Hi4 技术应运而生,以破局者之姿,重新定义混动四驱新标准,尤其是在与增程技术的对比中,优势尽显。
强到没朋友,指纹加密+100W快充,这款至高8T硬盘盒颠覆我的体验
森萨塔的 SIM200 绝缘监测设备可检测高压电气系统(如EV充电)中的潜在隔离故障以帮助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中国车企自动驾驶正经历量产普及、技术跨越、生态输出的三阶跃迁,2025年也将是针对L3级自动驾驶量产的爆发元年,中国车企需把握数据主权与技术普惠双轮驱动,构建全球智能汽车新秩序。我们在家“坐等”新车上门的时代,也许就在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