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合资车企的新时代,可能得是上汽大众这样的

合资车企的新时代,可能得是上汽大众这样的

GO车情报员 4258浏览 2024-01-22 IP属地: 上海

为什么说,传统车企的新时代,可能是上汽大众这样的?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可能我们需要先统一一下,所谓的全新的汽车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新能源、新科技自然是必备的核心要素。但更多时候,人们还会加上一个新品牌。

从2016年新造车开始井喷到如今,短短的8年时间里,那些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百年造车豪门们,似乎急速地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夜之间似乎就到了被时代浪潮淘汰的边缘。

在国外,老牌豪门们正在想尽办法降低特斯拉这样的品牌对于自身的冲击。而在新造车、新能源最重要的发展市场——中国,受到影响最大的,恐怕就得是此前地位最为稳固,市场份额最大的传统合资大厂了。

传统合资大厂受到的威胁,一方面来源于全新品牌、全新技术对于市场的挤占。更重要的是,原来受限于三大件技术,而无法对合资品牌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国产品牌,也因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完全走上了全新技术路线。

这些,就是如今合资车企市场萎缩的原因。

情况确实是变了不少,但求存肯定还是要继续求的。

合资品牌一方面有很大的用户基础、存量市场,一方面也远没有到缴械投降的地步。企业战略需要调整,产品路线要重新规划,技术则需要立马迎头赶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其实剩下的,就全部都是优势了。

所以,机会一直都在,就看谁能逆势把握住。谁先找到方向,谁先快速推进,谁就能更早一步重新回到正轨,重新夺回市场份额。

上汽大众,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已经成功找到解题方法的老牌合资大厂了。

稳住基盘,才有机会

我们常说,巨大的企业在时代的变革中被淘汰,其实主要源于“大象转身”的反应速度太慢。

上汽大众其实算是一头巨大的大象。

就在去年的11月,上汽大众在安亭下线了他们第2700万辆汽车产品。这是一个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前无古人的成绩。

而从1983年的第一台桑塔纳组装下线,到如今的41年时间内,上汽大众成为了中国汽车内燃机时代的重要代表之一。

但,如今是新能源时代了,企业如何来应对这样的颠覆性变革?

上汽大众的整体应对战略是:“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

事实上,尽管在2023年整个汽车市场的大盘子中,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0%。但如果按照绝对值来计算,新能源车的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总数的6.07%。而在2023年内,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总数为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30.25%

显然尽管新能源车增长势头迅猛,但在绝对值和年度增长趋势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内燃机车仍然保有绝对优势的数量级(还不包括新能源车中混动车的比例)。

显然,不被热闹的市场环境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产品路线,十分难得且重要。

因而,我们发现整个市场尽管在变化,合资车企销量受到了冲击,但上汽大众的燃油车依然有着非常强势的市场表现。

在2023年,上汽大众的朗逸(全年累计销量达到35万辆)、帕萨特(全年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以及途观(全年累计销量突破15.6万辆)。同时,SUV家族的总销量突破了420万辆。这些代表一个品牌最重要利润来源的A级轿车、B级轿车,以及SUV产品,全都回归到了细分市场领跑者的位置。

毫无疑问,消费者不是傻子,并不会因为牌子老就促成交易。更多时候,产品力是促成成交的核心驱动力。

在促油车的整体思路之下,上汽大众在2024年,推动了2024款朗逸、2024款凌渡L、2024款帕萨特等车型持续”上新“,以不断推动产品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时,包括1.5T的高效动力总成,以及“万里长测 威然自得”的长途测试项目。则体现了上汽大众在完全不产生补能焦虑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用户的用车成本,并凸显出自身对于品质,装配质量的不懈追求。

这些,看起来并不是这个时代所完全追求的产品点,但却又是任何一个时代造车都无法绕开的底层逻辑。

当然,这些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上汽大众稳住基本用户群体的操作。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追赶时代的步伐。

积极融入,才有未来

促油车之后,还得稳电车。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市场也很快速地向电动车方向进行偏移。

几乎所有的老牌车企在这一细分市场领域,都走得不容易。究其原因,在于新造车介入更早,抢占了用户的心智。

如果说以往老牌车企还有品牌效应的光环,那么在如今,心智阵地被提前抢夺之后,则只剩下刺刀见红的白刃战了。毕竟,就连BBA在新能源世界都已经沦为“杂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但上汽大众似乎有自己的打法。

就是用更好的产能与更具有优势的价格,去赢得市场,甚至反攻自身的发源地。

比如,新能源产品,在2023年实现了13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2%。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界已经开足马力的宝马,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电动车销量,但在中国也只能勉勉强强的达到纯电车的10万辆交付数据。

而上汽大众,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中,就实现了ID.家族销量达1.9万辆,连续6个月同比和环比双增。截至目前,ID.家族已累计销售超过22万辆,在合资纯电阵营中遥遥领先。12月ID.3销量1.6万辆,已连续五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全年销量更是同比增长215%。

这个销售数据以及整个全年总销量的表现,显然源于上汽大众在这个领域,对自己的打法与战略有了非常清晰的梳理与认知。这种认知可以通过两件事来体现。

其一,是在去年中旬,发生了德国ID.3车主发现,本土ID.3的车价要比中国市场贵出一倍还多。

其二,就在最近,德国大众的经销商要求一家德国本土的平行进口车商,销毁进口的几款ID.6X车型。原因是ID.6 X这款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产品,不论是空间、乘坐舒适度、续航都要比德国本土的ID更为优秀,完全没有竞品。

显然,这两件事证明了,上汽大众在纯电车的领域。首先,找准了自己的定价机制,寻找到了最能激发消费欲望的价格区间(最近ID.4 X也开始调整售价)。其次,针对中国市场研发出的产品,在产品性能与车型定位上,要领先更多。

这种产品竞争力足够,售价竞争力足够的整体态势,将毫无疑问地助推上汽大众在2024年于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从而加快这个庞大车企的转型步伐,在全新的世代中,依然保有充沛的竞争力。

Glocal,再往前迈一步

Glocal是上汽大众的一个全新的企业推进方向。

这个方向包括了全球的Global和本土的Local。目前看来,通过ID.系列这样的全球化新能源车的引进,实现了合资车企重要的使命——让中国消费者开上全球的好产品。

而Local的重要使命则是依照本土的实际需求,在全球领先技术的推动下,研发出高度满足与匹配的本地化产品,比如ID.6 X。

与此同时,Glocal的方向还在于企业推动向更高的豪华市场进行尝试的举动。比如,上汽奥迪。

在2023年,上汽集团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显然,这是上汽奥迪选择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也是品牌实现逆袭的重要步骤。

目前看来,在BBA的传统豪强体系内,奔驰与宝马的新能源体系建设已经相当完整,市场接受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奥迪,则并没有将e-tron的电动体系完全搭建完成。产品没有系列化,市场没有认知度,销量则更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这个整体背景下,本就没有形成完整产品线的上汽奥迪,则有了搭建属于自己,也迎合未来的电动产品线的优势。

而有了安亭新能源工厂的产能优势,ID.3对于市场接受度的良好反馈,以及ID.6 X本土化打造的成功经验,则有望为上汽奥迪打开一条全新的电动化豪华之路。

这些因素的集体整合,将推动上汽大众,真正成为一家Glocal的合资企业。

而在全新的汽车时代中,如上汽大众这样稳健、全面,但又不断寻找突破口的合资企业,似乎是合资车企未来生存的最合适的样板了。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GO车情报员 18.7万粉丝    9988作品 关注 是一个专注于汽车生活,以轻松幽默的形式教你如何买车更省钱省心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肆哥车讯 关注
购车无小事,选车无难事。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