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传统车企的新时代,可能是上汽大众这样的?
在聊这个问题之前,可能我们需要先统一一下,所谓的全新的汽车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新能源、新科技自然是必备的核心要素。但更多时候,人们还会加上一个新品牌。
从2016年新造车开始井喷到如今,短短的8年时间里,那些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百年造车豪门们,似乎急速地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夜之间似乎就到了被时代浪潮淘汰的边缘。
在国外,老牌豪门们正在想尽办法降低特斯拉这样的品牌对于自身的冲击。而在新造车、新能源最重要的发展市场——中国,受到影响最大的,恐怕就得是此前地位最为稳固,市场份额最大的传统合资大厂了。
传统合资大厂受到的威胁,一方面来源于全新品牌、全新技术对于市场的挤占。更重要的是,原来受限于三大件技术,而无法对合资品牌构成实质性威胁的国产品牌,也因电动化时代的到来,完全走上了全新技术路线。
这些,就是如今合资车企市场萎缩的原因。
情况确实是变了不少,但求存肯定还是要继续求的。
合资品牌一方面有很大的用户基础、存量市场,一方面也远没有到缴械投降的地步。企业战略需要调整,产品路线要重新规划,技术则需要立马迎头赶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其实剩下的,就全部都是优势了。
所以,机会一直都在,就看谁能逆势把握住。谁先找到方向,谁先快速推进,谁就能更早一步重新回到正轨,重新夺回市场份额。
上汽大众,显然就是这样一个已经成功找到解题方法的老牌合资大厂了。
稳住基盘,才有机会
我们常说,巨大的企业在时代的变革中被淘汰,其实主要源于“大象转身”的反应速度太慢。
上汽大众其实算是一头巨大的大象。
就在去年的11月,上汽大众在安亭下线了他们第2700万辆汽车产品。这是一个对于中国汽车品牌来说,前无古人的成绩。
而从1983年的第一台桑塔纳组装下线,到如今的41年时间内,上汽大众成为了中国汽车内燃机时代的重要代表之一。
但,如今是新能源时代了,企业如何来应对这样的颠覆性变革?
上汽大众的整体应对战略是:“促油车、稳电车、上奥迪”。
事实上,尽管在2023年整个汽车市场的大盘子中,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40%。但如果按照绝对值来计算,新能源车的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总数的6.07%。而在2023年内,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总数为743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30.25%
显然尽管新能源车增长势头迅猛,但在绝对值和年度增长趋势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内燃机车仍然保有绝对优势的数量级(还不包括新能源车中混动车的比例)。
显然,不被热闹的市场环境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产品路线,十分难得且重要。
因而,我们发现整个市场尽管在变化,合资车企销量受到了冲击,但上汽大众的燃油车依然有着非常强势的市场表现。
在2023年,上汽大众的朗逸(全年累计销量达到35万辆)、帕萨特(全年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以及途观(全年累计销量突破15.6万辆)。同时,SUV家族的总销量突破了420万辆。这些代表一个品牌最重要利润来源的A级轿车、B级轿车,以及SUV产品,全都回归到了细分市场领跑者的位置。
毫无疑问,消费者不是傻子,并不会因为牌子老就促成交易。更多时候,产品力是促成成交的核心驱动力。
在促油车的整体思路之下,上汽大众在2024年,推动了2024款朗逸、2024款凌渡L、2024款帕萨特等车型持续”上新“,以不断推动产品力满足用户的需求。
同时,包括1.5T的高效动力总成,以及“万里长测 威然自得”的长途测试项目。则体现了上汽大众在完全不产生补能焦虑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用户的用车成本,并凸显出自身对于品质,装配质量的不懈追求。
这些,看起来并不是这个时代所完全追求的产品点,但却又是任何一个时代造车都无法绕开的底层逻辑。
当然,这些动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上汽大众稳住基本用户群体的操作。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追赶时代的步伐。
积极融入,才有未来
促油车之后,还得稳电车。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市场也很快速地向电动车方向进行偏移。
几乎所有的老牌车企在这一细分市场领域,都走得不容易。究其原因,在于新造车介入更早,抢占了用户的心智。
如果说以往老牌车企还有品牌效应的光环,那么在如今,心智阵地被提前抢夺之后,则只剩下刺刀见红的白刃战了。毕竟,就连BBA在新能源世界都已经沦为“杂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但上汽大众似乎有自己的打法。
就是用更好的产能与更具有优势的价格,去赢得市场,甚至反攻自身的发源地。
比如,新能源产品,在2023年实现了13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2%。但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界已经开足马力的宝马,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电动车销量,但在中国也只能勉勉强强的达到纯电车的10万辆交付数据。
而上汽大众,仅仅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中,就实现了ID.家族销量达1.9万辆,连续6个月同比和环比双增。截至目前,ID.家族已累计销售超过22万辆,在合资纯电阵营中遥遥领先。12月ID.3销量1.6万辆,已连续五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全年销量更是同比增长215%。
这个销售数据以及整个全年总销量的表现,显然源于上汽大众在这个领域,对自己的打法与战略有了非常清晰的梳理与认知。这种认知可以通过两件事来体现。
其一,是在去年中旬,发生了德国ID.3车主发现,本土ID.3的车价要比中国市场贵出一倍还多。
其二,就在最近,德国大众的经销商要求一家德国本土的平行进口车商,销毁进口的几款ID.6X车型。原因是ID.6 X这款针对中国市场研发的产品,不论是空间、乘坐舒适度、续航都要比德国本土的ID更为优秀,完全没有竞品。
显然,这两件事证明了,上汽大众在纯电车的领域。首先,找准了自己的定价机制,寻找到了最能激发消费欲望的价格区间(最近ID.4 X也开始调整售价)。其次,针对中国市场研发出的产品,在产品性能与车型定位上,要领先更多。
这种产品竞争力足够,售价竞争力足够的整体态势,将毫无疑问地助推上汽大众在2024年于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从而加快这个庞大车企的转型步伐,在全新的世代中,依然保有充沛的竞争力。
Glocal,再往前迈一步
Glocal是上汽大众的一个全新的企业推进方向。
这个方向包括了全球的Global和本土的Local。目前看来,通过ID.系列这样的全球化新能源车的引进,实现了合资车企重要的使命——让中国消费者开上全球的好产品。
而Local的重要使命则是依照本土的实际需求,在全球领先技术的推动下,研发出高度满足与匹配的本地化产品,比如ID.6 X。
与此同时,Glocal的方向还在于企业推动向更高的豪华市场进行尝试的举动。比如,上汽奥迪。
在2023年,上汽集团与奥迪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结合各自优势,加快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型开发,满足中国客户对高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
显然,这是上汽奥迪选择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也是品牌实现逆袭的重要步骤。
目前看来,在BBA的传统豪强体系内,奔驰与宝马的新能源体系建设已经相当完整,市场接受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而奥迪,则并没有将e-tron的电动体系完全搭建完成。产品没有系列化,市场没有认知度,销量则更是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这个整体背景下,本就没有形成完整产品线的上汽奥迪,则有了搭建属于自己,也迎合未来的电动产品线的优势。
而有了安亭新能源工厂的产能优势,ID.3对于市场接受度的良好反馈,以及ID.6 X本土化打造的成功经验,则有望为上汽奥迪打开一条全新的电动化豪华之路。
这些因素的集体整合,将推动上汽大众,真正成为一家Glocal的合资企业。
而在全新的汽车时代中,如上汽大众这样稳健、全面,但又不断寻找突破口的合资企业,似乎是合资车企未来生存的最合适的样板了。
五一假期里,看着鸿蒙智行、小鹏、理想的销售情况,不降价也能大卖的车,为啥变得越来越多了?
在中国有句古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如今的极星汽车便是如此,前有与星纪魅族解除合作,后有近期再次出现质量问题。近日极星汽车宣布召回27,816辆Polestar 2。这已经是这款车在不到一年内的第二次同类召回,上一次是2024年6月,召回规模接近2.6万辆,极星汽车当时宣称可以......
比亚迪海豚VS吉利星愿,谁是A0级纯电首选?#比亚迪海豚#A0级超级精品
奇瑞集团4月销售汽车突破20万辆,同比增长10.3% 出口8.8万辆继续保持中国第一 前四月累销突破82万辆
捷途汽车4月销量44060辆 助力奇瑞集团稳居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汽车新老交替你怎么看?深蓝G318新款上市引发热议
多家车企2025年Q1财报公布
5月1日,蔚来汽车发文称,4月共交付新车23,900台,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58.9%。
2025年上海车展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鲜明的行业趋势,燃油车和小型车越来越少,新能源大车却扎堆亮相。从极氪9X这样的全尺寸SUV到乐道L90这类六座纯电旗舰,车企们不再挤在小车市场内卷,而是集体冲向大而全的赛道。这种鲜明产品结构调整,反映出的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
本次大赛以 “电竞 + 文旅” 为核心,汇聚了张大仙领衔的顶级战队、李宇春 / 谭维维等明星阵容,以及万人 COSER 巡游、沉浸式剧情剧场等多元体验,吸引超 10 万线下观众与千万级线上直播流量。
倍耐力P Zero系列作为保时捷911全系车型的标配轮胎,如今再为保时捷首款混动车型911 GTS提供量身定制版本。专为这款最新保时捷车型打造的P Zero R,在运动性能与日常实用性间取得精妙平衡。此外,同步推出的量身定制版P Zero Winter 2冬季胎则在冬季路面提供卓......
全新高山以超大空间+贴心细节,家庭出行秒变“星级享受”!
【与沃同行】节气“王者”!中国重汽豪沃燃气车凭实力加冕
中汽中心×一汽红旗 从“珠穆朗玛”到“天工九考” 从物理安全到智能安全 天工平台“双子星”直面TOP Intelligence极智挑战 天工九考,震撼来袭,敬请期待! #智能见真章安全有底线
上海车展: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融合加速,本土产业链彰显实力
“小米智驾”更名
车圈魔幻周记:无证车评人VS卤鹅侠这波谁赢麻?
“我买的是豪华品牌,却享受了‘丐版’的续航!如果要检测,沈阳还没有资质,得把车拖到大连去,费时费力,太闹心了。”这是沈阳的凯迪拉克车主孙先生近期遇到的烦心事。指尖新闻、沈报全媒体记者曾对此事进行过独家报道。
月销65024台,同比增长32%,一汽丰田续写最美4月天
魏建军五一化身“试车员”,全新高山真实力打动家庭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