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有望成为全球第六大汽车制造商,这一成绩标志着比亚迪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从数据来看,2024年第三季度比亚迪共售出113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8%,创下了品牌历史上最成功的季度销售记录。相比之下,福特在同一时期售出的汽车数量比比亚迪少了约4万辆,从而从第六位下滑至第七位。在整个2024年的前9个月,福特全球交付了330万辆汽车,仅略高于比亚迪的325万辆。
而来到11月比亚迪销量来到了506804辆,其中乘用车销售504003辆,同比增长67.2%,至此,2024年1-11月,比亚迪乘用车累计销量已达到3740930辆。以比亚迪全年销量超400万辆基本已成事实。
比亚迪的销量增长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在提升。例如,丰田和大众集团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销量在上一季度都有所下降,而比亚迪则逆势增长。此外,比亚迪第三季度的收入达到2010亿元人民币,约合276亿美元,超过了特斯拉的252亿美元。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也显示了其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然从数据来看,比亚迪并非唯一一个在全球市场上给传统汽车制造商带来压力的中国公司。吉利汽车在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14%,交付了82万辆汽车,排名全球第九,超过了日产并紧随本田之后。中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奇瑞汽车也在全球排名中上升至第12位,销售额增长了27%,达到55万辆。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已开始了新变局,中国汽车品牌集体崛起也成定局。
与此同时,来自日本、欧洲和美国的许多品牌在上个季度的销量都有所下降。例如,丰田的销量下降了4%,至273万辆,尽管如此,它仍然领先于大众集团,后者的销量下降了7%,至217万辆。现代汽车集团的全球销量也下降了3%,至177万辆。斯特兰蒂斯的销量更是大幅下降了20%,至114万辆。
三十年比亚迪,从小到大,从无数次失败到成功,用一个敢字这也证明了中国汽车品牌只要敢为人先,只要敢于开拓、创新,就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自己的地位。可见比亚迪的“敢”是一种全方位的精神体现,它贯穿于企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和每一个业务领域。正是这种“敢”的精神,使得比亚迪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
当地时间7月1日,比亚迪巴西乘用车工厂在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正式下线首车,开启中巴新能源合作新篇章。巴西州长杰罗尼莫称该项目为巴中合作的绿色转型典范,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连续两年成为正增长主流合资车企之后,一汽丰田再次创造的月度及半年增长新记录,成为当之无愧的“合资新力量”
绿色动力驶向全球,比亚迪为何一定要自己造船?
自由之光,不止一面。7月2日,五菱红标旗下新时代灵活多能的新标杆——五菱之光EV进取型正式亮相并开启全国预订。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5全球独角兽榜》引发行业热议,广汽埃安凭借卓越实力脱颖而出,位列全球第50位,连续三年稳坐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独角兽宝座,在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独占鳌头。
“客车之王”宇通,造“百万级豪车”下注高端旅游?
坚守品质,不负信任!重庆渝大昌汽车音响改装!
广汽埃安位列胡润《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新能源汽车品牌全球NO.1
7月1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悄然更新,Model 3/Y长续航全轮驱动版迎来关键升级:Model 3长续航版续航飙至753公里(增加40公里),零百加速缩短至3.8秒(提升0.6秒),但售价上涨1万元至28.55万元;Model Y长续航版续航增至750公里(提升31公里),售价维持......
不在压力中破局,就在压力中出局!当合资品牌集体承压,北京现代化压力为动力,在2025上半年交出累计销量100,016辆的优秀答卷。特别是6月,在高质产品和营销创新等多维发力之下,取得了21713台月销和环比增长66%亮眼表现。如此成绩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品牌韧性,更为电动化转型奠定了......
奇瑞集团发布销量快报:6月份,集团销售汽车233,607辆,同比增长16.6%。
广汽埃安位列胡润研究院《2025年全球独角兽榜》新能源汽车品牌全球NO.1
6月销量72209台,同比增长14%,一汽丰田连续正增长
官宣!赵心童与腾势携手向前!
燃油车逆势增长 一汽-大众大众品牌以亮眼成绩领跑合资阵营
如同诸多非遗在当代所面临的境遇,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也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悄然隐退。所以此次胖哥就携团队及广汽丰田铂智3X踏上了这场探寻鄂温克族森林牧鹿人的旅程,一起为这份即将消逝的文化留存一份永恒的记忆!
每公里花费2毛钱,不惧低温还没里程焦虑,这样的新能源车心动不
进入7月份,各大造车新势力品牌纷纷公布了6月份的最新销量数据。整体来看,有不少车企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过也有车企开始出现销量增长乏力的状态,甚至已经出现大幅下滑。下面就来看看各个品牌的具体表现如何?
我的势界,由我控场!赵心童成为腾势Z9GT车主暨全球代言人
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 开启拉美新能源产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