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2025格局与趋势 |(上):希望在悬崖上空摇曳

2025格局与趋势 |(上):希望在悬崖上空摇曳

汽车公社 2210浏览 2025-01-20 IP属地: 未知

2024年数字里的汽车中国,悲喜交加:全年销量3143.6万辆,增长4.5%,47.5%新能源渗透率,585.9万辆全球第一出口量......,这些振奋的数字可以罗列一长串。


70%经销商亏损、4.3%的汽车行业利润率、高合极越濒临破产、哪吒停产危机、从业者的失业浪潮此起彼伏......,悲伤的故事,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身处产业革命旋涡中的中国汽车,个体的命运跌宕和时代洪流交织,注定悲喜无法同频。“摇篮在地狱上方摇晃!”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诉说和记忆》中以强烈的反差,暗示着生死兴衰的相互转化。


1月8日下午,在中国车市迎来近十年来最差一周开局之际,“2025版旧车报废和置换补贴政策(下称“政策”)”正式出炉,护航2025年车市的政策之手,比以往都要来得早。



传统老汽车人哀叹行业骤变,新入行的小伙子们带着革命者的乐观姿态奋勇前行。一如2000多年前,年轻的特洛伊战士格劳科斯对强大的战神狄俄墨得斯时平静地说:“人生犹如树叶枯荣,秋谢春发;人类也是一代出生,一代凋零!”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朋友圈里一句应景的诗词,将故事定格在2024年12月31日,那是中国汽车最为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迄今为止汽车人最焦虑的一年。


一边吞咽颠沛,一边咀嚼美好。除了今夕何夕,东隅已逝的感叹,来不及为2024年感慨与回望,时光拽着每个人的双手,一把拉进2025年。


低开高走


“我司终端零售第一周同比下跌35%,第二周同比下跌19%。”一家合资公司管理层1月15日微信上问我,“别的企业也这么差吗?”


乘联会的开年周报数据也弥漫着悲观情绪:1月1-12日市场零售53.3万辆,同比去年下降21%,较上月同期下降36%。原本市场普遍对2025年增长信心满满,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信心低迷、价格战持续恶化、行业整体盈利下降等诸多黑天鹅,盘旋在车市上空久久不散。


过往两年走势,昭示市场剧烈波动将是新常态。2024年中国车市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局,更有一个梦幻般的收官,一月份销量是近10年来月度销量新高,12月份更创下惊人的348.9万辆新月度记录。如果你只是看1月和12月份的数据,完全感受不到2024年中国车市的惊心动魄。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乘车市场零售同比增长13%,二季度,车市竞争压力加大,导致市场5%的负增长。


去年7月25日是一个分水岭,“政策”落地,三季度车市缓慢回正;四季度车市爆发,同比增速达14%。去年走出典型的“U”型反弹,政策之手继2009年,2012年,2016年之后,再次显现神奇魔力。



结果皆大欢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销量(含出口)3143.6万辆,同比增长4.5%。乘联会公布的全年乘用车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零售总量2290万辆,同比增长5.5%;新能源零售1089.9万辆,同比增长40.7%。预计以旧换新政策刺激车市净增长量逾150万辆。


阴霾并未散去,因为政策不确定,市场的情绪开始急速冷却。去年12月份中旬开始成交量环比下滑,开年更是跌到近年来的冰点。市场和厂家都在等待政策的明朗。直到新年伊始,1月8日“政策”落地,北京和地方促汽车、保经济的态度坚决,各官方和研究机构因此对2025年车市重拾期待。


中汽协官方预测数据洋溢着乐观与欣喜:2025年汽车批发销量将增长4.7%,达到329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预计将增长24%,达到1600万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5全年销量为3200万辆左右,其中国内市场销量为2600万辆左右,增速为3%;新能源市场仍然值得期待,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650万辆左右(含出口),增速近30%。


其中国内乘用车销量将从2024年的2290万辆增长到2380万辆,超过2017年的2379万辆,创历史新高。出口在2024年585.9万辆的基础上,攀升到今年的650万辆。


《汽车公社》展望2025年车市三个关键词:“政策托底、开局即决战、纯电要量PHEV要利润”:

——“政策托底”全年增长可期;

——“开局即决战”一季度非常困难,需发力抢占先机;

——“纯电要量、PHEV要利润”纯电车型供给在12万元以下市场大量增加,PHEV在15万元市场附近和25万元以上车型上成为重要盈利支撑



《汽车公社》预计:2025年全年汽车销量3200万辆左右,同比微增2%;国内乘用车零售2350万辆左右,同比微增2~3%;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300万辆,增幅从去年40%回落到20~25%。


全年销售走势前低后高。一季度,消费观望情绪浓厚叠加价格战预期强烈,车市同比预计下滑7%~8%,其中1月份零售大幅度下滑15~18%;二季度,随着促销力度加大和各地补贴新政落地,市场缓慢好转,但是增速转正较难;三季度战况扑朔迷离,但是恢复增长机会很大;最核心推动力仍然是四季度,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恢复减半征收,将强力刺激新能源市场消费提前,在2024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8~10%以上的快速增长。


“时势不断更新,江湖夜雨已成陈年旧事”虽有政策之手护航,但更眷顾那些更加努力而且坚决的人。比亚迪、吉利、奇瑞和长安的头部效应更加明显;合资公司仍然很难在2025年展开有建制的新能源反击战,市场份额将跌到30%以下;华为鸿蒙智行有望取代BBA,年销量以80万辆成为豪华新头部。


PHEV永远追不上纯电?


最近三年,插电混动PHEV(含增程)增长迅猛,纯电增速下滑,“PHEV今年能超过纯电吗?”2025年1月1日《汽车公社》视频号知名IP“四车道”第114期直播中,“2025年汽车行业12大预言”,四位嘉宾对此展开热烈的探讨。


千城数智创始人郭登礼博士和我坚信:虽然PHEV在2024年已经接近纯电,但是2025年纯电将开始新一轮增长期,PHEV今年仍然赶不上纯电!


2024年新能源细分市场结构中,纯电和PHEV各占优势。30万元以上价格带,以理想、问界和阿维塔为代表的PHEV和增程技术,较之蔚来和BBA高端纯电车型有明显的销量优势;在20-30万价格带,特斯拉、小米SU7销量优于比亚迪唐/宋DM-i;在10-20万元价格带,纯电和PHEV平分秋色;但是在10万元以下,纯电几近垄断。



PHEV支持者认为,过往三年PHEV增幅一直快于纯电,照此趋势,2025年将实现对纯电的逆转。2024年,总计1089.9万辆新能源销量中,纯电和PHEV分别销售631.4万辆和458.5万辆,PHEV占新能源比例从三年之前不足15%攀升到去年的42.5%。其中纯电增长22.6%,PHEV增幅为76.8%, PHEV增速是纯电三倍之多。


可三年之前,纯电几近PHEV的四倍。比亚迪DM-i横空出世改变一切,随后吉利EM-i、长城Hi4、奇瑞CD-M接踵而来,这些路线不同的PHEV技术逐渐赢得用户口碑,助推PHEV从边缘迈向主流。与此同时,以华为问界、理想和深蓝为代表的增程技术在中高端市场逐渐被接受。纯电、插混、增程花开三朵、各开各艳。


比亚迪傲视群雄的DM-i功不可没。从2021年4月份第四代DM-i到2024年5月份第五代DM-i迭代,2024年,比亚迪PHEV车型在自身总销量比例已经接近60%。2024年上半年,PHEV仍然延续2023年以来的强势,尤其是第五代DM-i的推出助推比亚迪秦L、海豹06等重磅PHEV车型销量节节攀升,国内纯电市场增幅上半年一度被打压到跌幅将至20%以下。但2024年下半年开始,以小鹏MONA M03、吉利银河E5、东风纳米01和广汽埃安RT等15万元区间内明星车型的推出,纯电结束低迷,奋力上攻。



新能源的引领者比亚迪也在开始反思,DM-i的快速增长削弱之前比亚迪傲视群雄的纯电优势。比亚迪海洋网总经理张卓分析,过去几年比亚迪的核心技术投入资源主要向DM-i倾斜,而纯电技术投入相对不足。“但是2025年这一局面会大幅改善,今年比亚迪新一代纯电平台的推出,将在充电时间、功效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纯电技术和产品供给都会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碳酸锂价格下降到10万元/吨以下,动力电池的价格开始下降到700元/度附近,一些以前只能在高阶车型上搭载的自动驾驶NOA技术可以普及到15万元以下纯电车型。大幅降低纯电车型成本,同时显著提升这一价位的纯电产品智能驾驶体验。


2025年多重利好助推纯电。消费降级趋势延续、三四线市场充电设施大幅度改善、7-12万元入门价格带包括南北丰田BZ3X/BZ3C、埃安UT、换代海豚等10余款纯电车型供给大幅增加, 20万元~30万元区间内纯电车型包括大改款特斯拉Molel Y、比亚迪新一代唐/汉EV和全新的小米YU7等一批重磅纯电车型的推出,将助推纯电一改去年上半年的低迷。


数据显示,国内市场20万元以上价位销量占比较低,具体比例在13.3%到16.7%之间‌。而PHEV在2025年新增产品供给更多集中在中高端领域,包括极氪/领克/银河大中型SUV、深蓝S9、阿维塔07、传祺S9和腾势N9等产品,都瞄准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抢夺BBA和丰田大众在25万元以上传统燃油车(含HEV)的市场份额。



2024年,包括本田、上汽和宁德时代都公布了固态电池的成功量产上车时间表,同时1000V超快充开始普及,这都将帮助纯电用户有更好的体验。2025年,全国充电桩数量将超过400万根,三四线市场开始迎来充电桩普及高峰,纯电销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虽然纯电市场今年可期,但是它的贡献仍然主要提供销量和成本分摊,即便比亚迪也很难从海鸥和海豚这些月销3~5万辆的车型上汲取利润。相反,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和销量激增,15万元以上的PHEV车型已经开始盈利。从问界和理想2024年财报来看,利润不菲。


《汽车公社》预计,在今年1300万辆新能源中,纯电市场在去年631.4万辆基础至少增长到700万辆,增幅12%;PHEV车型在去年458.5万辆基础之上,增长到600万辆左右,增幅31%。纯电市场仍然对PHEV保持100万辆的领先优势。


2025年,坚决贯彻“问纯电要量、向PHEV要利润”的策略。2026年是PHEV向纯电猛攻的最后机会,大量合资公司PHEV车型和头部自主品牌从2023年开始的规划纷纷落地,2026年PHEV供给侧远超过纯电车型。随着2027年固态电池技术明朗化,纯电再次领跑,并从此一骑绝尘,PHEV永远无法再追上。


活着,抵达明天


“2025年,细分车型蓝海将彻底从中国车市消失,每一个蓝海都将染红!”


“2025年,价格战血流成河,除了头部企业之外,大部分企业将失去盈利能力,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跌到十年来的冰点!”


1月2日,新年上班第一天的内部研讨中,国内一家头部自主品牌对2025年车市做出惨烈的预测。头部企业虽免于陷入亏损的悬崖,但是每一款新车都将被裹挟进入“红海”厮杀,每家企业都卷入“盈利黑洞”的死亡悬崖边无奈挣扎。


“放弃国内扩张,考虑把一部分产能挪到越南或者马来西亚去,国内的生意太难做,纯利已经跌到2%,要不是现在贷款利率跌到2.5%,我们就亏损了。”陈旭是浙江宁波一家做线束的中游供应商的合伙人,“现在,就盼望OEM别再给我们发调价函。”


“现代(2023年)在全球卖600多万,净利润达到660.126亿元,同比增长53.7%。一家企业的利润,抵得上我们一个行业的利润,我们去年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只有600亿利润,但这里边有好多水分,还有大量的国家补贴。”在去年一次视频对话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对于价格战感慨。



从2024年第一天开始,长城走下价格战牌桌,走上“稳量求利润”之路。1月14日,长城汽车发布2024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销量123.33万台,同比仅增0.21%,但预计实现净利润124亿元到130亿元之间,同比大幅度增加76.60%到85.14%。


拥有坦克和皮卡等丰厚盈利点的长城有底气选择不跟价格战,更多的主机厂被迫加入。“年产销3000多万辆的规模,5~10家主机厂,是比较健康的,但是国内100多家,的确是会这么一直卷下去。”作为国内最大的Tier 1,博世总裁徐大全的担忧诚恳而务实。


截止2024年11月份,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3.3%,同比下降35%,2024年1~11月的汽车行业利润率4.4%,同比下降7.3%,相对于工业企业6.1%的平均水平仍偏低。中国汽车在产销数字上傲视全球,但日渐内卷市场、深度价格战和消费下行多重影响下,利润早已偏离合理水平。


“价格战在2025年必然是极其猛烈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1月8日指出,2024年价格战持续激烈,全年降价车型达227款,大幅超过2023年的148款和2022年的95款。“很多车企都会推动价格战的进行,新能源车规模爆发式增长,单车批量大幅增大,单车成本明显下降,头部的竞争格局仍未稳定。”崔东树表示。


国内市场总量不变、消费降级趋势不减和供给大幅度增加的大背景下,汽车行业利润率的持续螺旋式下滑局面2025年无法遏制。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利润向比亚迪、吉利和奇瑞等头部集中,蔚来、零跑等头部新能源企业亏损有望收窄。一汽、上汽和广汽等依赖合资板块的大型国企盈利能力进一步下滑。


此外,还有趋势开始显现,汽车行业的利益分配结构开始发生剧烈分化,产业链盈利开始逐步向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行业、英伟达为代表的智能芯片行业和引望为代表的智能方案提供商转移。(这部分展开内容将在后天“2025格局与趋势(下)”中详述)



“哪里是在做产品,完全靠蒙!”虽然只是汽车行业,但是小米董事长雷军一眼看出了汽车行业沉积多年的弊端,他在参加2024年北京车展之后发表“很绝望”的感慨。


“研发必须直面真正的市场需求,这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唯一路径。”随着银河E5、星愿和星舰7接二连三的成功,吉利汽车中央研究院院长李传海总结说。一直以来,传统汽车的开发模式都是研发先导型,用大而全的产品规划模式塞满每一个细分市场。这容易导致许多产品销量不及预期,造成研发成本浪费,导致产品开发效率低下。


特斯拉、理想、问界和小米正在教育汽车行业。它们从2023年开始先后实现盈利,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少而精的产品结构、合理的价格战略和高效的渠道模式获得。小米凭借一款车型SU7获得年13.5万辆的销量,第四季度实现毛利转正,与那些“新车六七款、月销1~2万”新能源品牌形成鲜明对比。


但市场仿佛被施了魔咒,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正在经历越来越猛烈的饱和式攻击,每卖一辆新车都像是在充满荆棘的森林抢肉吃,2025年仅剩的细分蓝海全部转红。从1月份开始,传祺S7,昊铂HL,启源C798,腾势N9,深蓝S09次第来袭,虎视眈眈的盯着利润丰厚的大中型新能源SUV市场。这些被网友戏称为“坪山揽胜、芜湖揽胜、重庆揽胜和番禺揽胜”排着队上市,目标直指令人垂涎的问界M9、理想L9月销量。


元和海豚的畅销也吸引对手蜂拥而至。从去年8月份银河E5到今年年底,车身尺寸4.6米,价格10-15万元区间的纯电SUV,埃安、启源、零跑总共逾10款加入战团。



每个试图去寻找中国汽车卷向何方的终极答案的人,在2025年仍然在迷茫中被裹挟前行。自2020年启动的新能源和智能化革命以来,中国汽车自身格局颠覆性改变,借助PHEV技术主流化,和纯电车型普及化的优势,也在全面推动国内和全球汽车格局与趋势剧变。


这种剧变所带来的阵痛从中国向全球蔓延,国内表现出来是盈利能力继续下滑、经销商亏损加剧、二三线厂商和品牌大面积亏损,更多的品牌被迫出局。“中国汽车在滑向全行业亏损的悬崖边缘!”2024年年底,《法兰克福汇报》评论说,德国人费解我们自我毁灭式的价格战。因为中国汽车推动的全球新能源革命开始波及到德国,大众汽车、博世、大陆和ZF等大型德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宣布裁员和关闭工厂。


希望在悬崖上空摇曳!那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达彼岸?一身疲惫结束2024年,又在满是疑惑中开启新的一年。“我实在卷不动了!”“我满身是病,为什么还要坚持?”“大家明明很努力,为什么公司还在裁员?”这些怨气在朋友圈里紧跟着新年的脚步一起涌来。


这些疑惑目前还没有答卷,因为内外环境骤变、行业革命持续和竞争尚未终结,这意味着1700多万汽车从业者,无论你主动还是被迫,都将被带入更为魔幻和剧烈的2025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一向达观的苏东坡感慨说。因此,要坚信:只有那些守住底线、渡过冰点,从死人堆里杀出血路,才配等到那拨云见日、美好的明天——当然,你得活着抵达明天。


智驾卷向10万元


“智能化是下半场,这不是传统的软件智能,而是真正的人工智能,这是造车往下延续的一个必经之路,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消失在公众视野九个月后,去年12月25日晚,理想汽车董事长、CEO李想现身2024理想AI Talk。在此次访谈中,李想没有谈热卖的L6——当然,他也没有谈MEGA。


智能化下半场的到来,比多数人想象得更快,并且智能化浪潮已经剑指1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同时也逐渐融入汽车的新价值取向体系里。


2024年首尾各有一个汽车智能化节点,分别由一位顶级科技偶像牵引出来。一端是2024年1月,特斯拉大面积推送FSD,马斯克将“端到端”大模型概念推向全球,缔造了2024年汽车智驾最热词汇。此后,国内外整车企业和供应商纷纷跟进,并结合VLM视觉语言模型,演化出更新的VLA/世界模型。


另一端是2025年1月7日,“皮衣教主”黄仁勋在CES预言了汽车行业的前景:“20年后,所有汽车都将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特别是下一代纯电动汽车将全部成为自动驾驶汽车。”英伟达在这场“科技春晚”上,赢得大客户丰田,扩大了朋友圈。



马斯克力推从BEV鸟瞰视图、无图智驾、OCC占用网络,到如今的端到端概念,走的是精英先锋路线、领先于世。黄仁勋的预测和牵手丰田,推动高阶智驾的普及与下沉,将智能化作为汽车行业的普世价值。


那么中国汽车呢?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已经有先知者吃到最甜美的蛋糕。“2023年年底,我们和华为很快达成协议,把第三代ADS 3.0搭载到2024年中期改款的岚图梦想家里面。”2024年年底,东风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说,“坚信MPV客户也有强烈的智能驾驶的体验需求。”2023年还在MPV市场边缘的梦想家,中期改款车型去年8月份上市以来,销量节节攀升,最后两个月持续突破月销一万辆,一举走上MPV舞台最中央。


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成本的降低,智驾上车速度远超想象。数据据显示,2024年1-10月新能源汽车NOA功能的标配渗透率达14.4%,若计入选配则高达25.4%。


高阶智驾的普及,遵循从上到下的带动趋势,但是在2025年将变得无比之快。无论是蔚来、理想等配备城市NOA,还是去年华为ADS智驾系统普及,毕竟只是覆盖不到15%的高端市场,当它迈向20万元以内价格带,一场自动驾驶的革命,才真正来临。



“今年上半年开始,如果哪个企业车辆配置跟不上中阶自动驾驶、高速领航、城市记忆型车和自动泊车。可能很难加入新一轮的内卷和淘汰赛。”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XC)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判断,“100个eTOPS,在高速领航NOA和城市记忆型车和自动泊车,这三大功能会成为10~15万之间车型标配,明年会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2025年是智驾真拐点,三年时间行业大局可定。”1月13日,地平线创始人余凯说。1月8日,比亚迪夏全系标配5R12V“天神之眼”DiPilot 100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亮相,开启新一轮智驾内卷之门。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最新智驾系统将依次从MPV夏普及到15万元左右的比亚迪主流车型上;下半年,延伸到10万元左右的车型。


形式如此迫切,合资公司也不再甘于继续以老迈迟缓的姿态应对产业变革,在去年以空前的速度补完其智能化的缺环。在整合了大疆车载智驾系统之后,去年5月途观L Pro正式上市销售。至年末12月,月销冲至26663辆,是这款车型自诞生以来,第三高的月销成绩。


与此同时,南北丰田、东本以及广本,以至于所有此前曾经在智能化层面上有所不足的车企,在2024年也都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推进着旗下主力燃油车型的智能化升级。国内乘用车的后续竞争,“智能化”的问题正从之前几年的产品加分项,变成最基本的门槛。



汽车公司们纷纷达成共识,与其在低价值的配置和性能上去空卷,不如一步到位去卷“智驾”。极其残忍的是:2025年,高速NOA功能有望进一步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预计2025年搭载NOA功能的车型销量将达到500~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30%。


1月9日,罗兰贝格在《预见2025:中国行业趋势报告》中宣布:得益于基础科学的进展、政策积极引导和场景化应用发展,2025年将呈现三大技术趋势,其中最核心的动力来自自动驾驶领域的快速普及和推动。


无论是分析者的宏观预测,还是车企的具体落地。2024为高阶智驾普及夯实了基础,而2025年将迎来智驾卷向10万元的浪潮。


外资死守30%份额红线


“有外地企业在主动找我,但是我决定还是继续留在上海。”SAM是我的师弟,毕业之后留在上海已经多年,从当初做车身质控到如今做智能底盘,他在上海一家头部合资公司已经跻身同龄人的佼佼者。


儿子马上小升初,老二才刚刚三岁,SAM有一万个理由留在妻儿身边,他唯有一个担心:公司会不会撤资?自从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突破50%市场大关之后,2024年再进一步,市场份额达到65%。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轮番轰炸之下,合资品牌在华节节败退。


“中国品牌很快将占领90%份额!”2024年年初,比亚迪总裁王传福就直言不讳地看空外资未来。许多机构预测非常悲观:2026年,合资市场份额将跌到15%以下。


不同外资品牌在做出命运的新抉择。“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福特在中国是盈利的,因为并非所有汽车制造商都能做到这一点。” 1月13日,福特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在底特律车展上透露,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福特去年在中国市场实现约6亿美元的利润。


“我们称之为‘小池大鱼’”模式,就是从在大池子里面做“小鱼”,变成到小池子里去做“大鱼”,1月8日,福特中国总裁吴盛波笑着说,对了,他也叫SAM。从2022年开始,福特在中国聚焦和调整,锁定大型SUV、硬派越野和皮卡,同时采用“轻资产”战略,做大出口业务。


采取类似模式的是悦达起亚,1月13日,起亚宣布2024年在华累计产销24.8万辆,同比增长28.1%,其中60%的销量出口。起亚不仅是为数不多的同比增长的外资品牌,而且已经开始恢复盈利。同门兄弟现代就没有那么幸运,去年前9个月,该公司在华亏损26亿元。



相比福特和起亚采取的轻资产模式,有着更大野心的丰田和大众则选择了正面强攻。1月初,丰田宣布雷克萨斯中国执行副总李晖升任中国区总经理,随后,雷克萨斯落地上海的消息被确认。在丰田进入中国市场的第61年,丰田选择强攻中国。


去年11月底,日经BP社报道,丰田计划在2026年开始把中国产能从目前200万辆逐渐提升到250万辆。2022年,丰田在中国生产了创纪录的184万辆汽车之后开始缓慢下滑,如若将中国区年产量提升至250万辆,将比历史最高的184万辆提升63%。这一改革的核心:加码中国、并推动中国区更深度地参与设计与研发。


丰田这一战略的转变,与许多其它茫然不知所措的合资汽车制造商形成了对比,它们中大多数无法跟上新四化转型的脚步,要么缩减规模,要么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汽车公社》看来,2025年外资公司在华市场份额将从2024年的35%下滑到28%左右,但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恢复减半征收将减缓新能源渗透步伐,加上外资品牌产品供给和成本能力提升,外资份额在2026年继续下探到25%左右之后,缓慢提升。长期来看,外资在华的份额将能够守住30%左右的底线,占据全年国内2300万辆乘用车销量的700万辆左右。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和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经济体,消费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不会像韩国、日本和德国这些经济体一样奉行经济民粹主义,大众消费品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参考美国市场的汽车消费结构来看,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美国本土品牌的份额一直在42%~55%之间。


考虑到中国汽车越来越强劲的出口规模,这意味着我们本土市场也会对外保持包容性开放政策。“不可能一边高呼开放,一边把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关门打狗!”一家合资公司中方总经理坦诚地说。


所以,其中特斯拉会占据100万辆稳定份额,BBA、雷克萨斯和捷豹路虎等豪华品牌也会坚守200万辆。大众和丰田成为外资品牌在中国最后的坚守,丰田通过本土化研发和一系列PHEV+BEV车型的推出,可以在中国市场维持150万辆规模,同时也会成为丰田全球新能源研发和出口基地;大众旗下的大众品牌2024年在华销量200万辆左右,今年预计下滑到180万辆,长期来看,大众品牌将在150万辆左右找到平衡点。本田、日产和福特等,将改变当下生存模式,把中国变为内销+出口中心,实现年销100万辆以上机会大增。



“铂智3X是广汽丰田本土化落地能力的集中体现,”2024年11月13日,在广汽丰田20年庆典和铂智3X预售会上,执行副总经理文大力说,“未来广丰不仅仅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还必须具备出色的本土化研发和现地产品供给能力。”据称铂智3X价格将下探到10万元附近,这将低于它的同门兄弟埃安原型车霸王龙的价格,这是丰田反攻电动化的强烈信号。


从2022年开始启动的外资电动化成果开始逐步显现。去年10月23日,东风本田全球首个新能源工厂的正式投产,全新纯电车型S7和灵悉L也将在这个工厂生产,其中S7将今年一季度上市。广州车展当天,马自达EZ-6、一汽丰田bZ3C、东风日产N7、本田S7/P7等新一代合资电车登场了。外资品牌以往总是以全球视角看中国的俯视模式,在接二连三的丢失中国市场份额之后,悄然改变。


顽强地活下去的希望,正在把丰田和大众从悬崖边上拉回!它们以变求变,努力突破比亚迪、吉利和奇瑞构建的中国品牌防线,但是王传福、李书福和尹同跃,会答应吗?


敬请关注明天推出的“2025格局与趋势|(中):三个男人两台戏”


“当时只道是寻常,醒来已是局中人!”2024年9月20日发布的《台州宣言》,开启吉利汽车的新时代,结束中国汽车一个肆意奔腾的旧时代。生于1963年、1962年和1966年的一个浙江人和两个安徽人,三个男人正在2025年上演两台好戏。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26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21世纪车评 关注
21世纪专业汽车资讯,改装资深专家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