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一口价”卖车还能火多久?

“一口价”卖车还能火多久?

汽车公社 1703浏览 2025-03-24 IP属地: 未知

“昂科威S白金版一口价13.99万元......”


3月18日,昂科威S白金版上市,来自上汽通用的“一口价”策略在这款车上延续下来。


自从去年9月别克君威以12.98万元的起售价登陆市场时,这个曾以“双君战略”叱咤中高级车市场的别克品牌,就尝试用价格底线击穿行业认知。而后,从英朗下探至8万元区间到别克GL8官降4万,从微蓝6电动车跌破10万到君越改款降价......



可以说,别克品牌新构筑的价格矩阵,正在以带有自己品牌性格的方式,改写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规则。而这场由别克发起的定价革命,也折射出合资阵营集体焦虑与突围尝试。


当然,这些尝试是有效果的。


在“一口价”策略的加持下,去年上汽通用累计销量达到67.3万辆,实现了开局不利下的高调收尾。其中,去年12月,上汽通用销量环比增长9.4%,创当年月销新高,并实现环比六连涨。其中,别克昂科威家族12月销量突破2万辆;别克GL8家族2024年销量突破10万辆;2024年新能源车型销量达10.5万辆,同比增长56%。


正是在上汽通用的成功试验,让“一口价”成为这一年来汽车市场的重要关键词,从合资品牌到自主品牌纷纷加入这场价格战,包括上汽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东风日产、北京现代等多家主流品牌跟进了这种模式。


2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跟进,“一口价”车型越来越多,在“人均一口价等于都没降价”的顾虑下,“一口价”还能感动消费者多久呢?同时,对于车企而言,这种以降价为核心的“一口价”策略是销量增长的蜜糖,还是对赌未来的毒药? 


01短期效应和长期风险

从企业层面,是上汽通用义无反顾的全盘跳入“一口价”策略。而从单一车型来看,则是上汽大众率先将一口价的途岳新锐亮相成都车展。


带着“一口价”驶下成都车展的展台、驶向4S店的途岳新锐,上市首月就助力途岳家族订单超2万辆,上市后单车月销量破万。同时,去年12月,途岳新锐率领途岳家族销量破1.8万辆,带动上汽大众燃油车市场份额逆势增长。


上汽大众“一口价”取得的成功和上汽通用类似,成为传统车企转型教科书级的案例。



因为“一口价”成功消除终端价格的不确定性,迎合了消费者对透明消费的需求。例如,上汽通用将君威价格降至10.69万元、大众ID.4 CROZZ以14.99万元的“一口价”吸引购车者,尽管实际成交价可能更低,但价格标签本身已形成心理冲击。这种策略尤其适用于库存压力大、品牌号召力尚存的车型,如上汽通用的凯迪拉克XT5和别克GL8。  


相比之下,传统经销商的终端价格混乱导致消费者议价成本走高。而通过“一口价”,车企收回了定价权,减少了经销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尤其是很多二线豪华品牌,对经销商实施严格监管,确保价格统一,从而维护品牌形象。


如果唯结果论,甚至可以说,“一口价”的定价策略,凭借可观的销量表现,让合资车企甚至豪华品牌看到了在新时代竞争格局中的新出路。因为这一策略通过简化议价流程、降低终端价格,短期内确实提振了销量,而这一点是其他很多策略不能相比较的。


然而,当降价成为常态,车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品牌价值逐渐稀释,其背后的隐患也日益显现。因为“一口价”的本质是降价促销,企业为了维持销量增长,不得不牺牲利润。


4


例如,北京现代的库斯途降价4.2万元后,销量增长却有限,陷入销量不增长但单车利润下滑的两难境地。诚然,像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通过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降低成本,但合资品牌则因技术溢价能力下降陷入被动。


更严峻的是,降价压力已传导至供应链,部分车企要求供应商降价10%,甚至降低零部件质量标准,可能影响产品长期可靠性。  


同时,如果“一口价”后再度降价,会加剧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品牌信任度崩塌。而一旦失去信任,后续策略将难以为继,这是车企不得不考虑的事。


不仅如此,当价格一降再降,品牌定位模糊化的问题也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其中,豪华品牌如路虎发现运动以16.98万元的“一口价”出售,奥迪Q2L降至12.98万元,这种“以价换量”虽短期奏效,却损害品牌高端形象。长期来看,消费者可能形成“等折扣”心理,如“7折凯迪拉克、6折捷豹”已成市场常态,新车上市时无人问津。  


显然,单纯依赖燃油车的“一口价”难以为继,车企尤其是合资车企需要继续寻找破局之道,在四郊多垒的竞争环境中打出有效的组合拳才是硬道理。


“更便宜”不是最优解

车企也不是一根筋,当整个市场都在“一口价”时,很多车企已经决定从其他层面继续内卷下去了。


如将“一口价”进行到底的上汽通用,计划2025-2027年继续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上汽大众搭载大疆智能驾驶系统;广汽丰田铂智3X以激光雷达和15万元的定价对标一众新势力......这些策略显示部分合资品牌已意识到持续转型的必要性。


因为他们深知,未来竞争的关键绝非单纯降价,而是在于补能效率、智能体验等方面。这些基于技术层面和实际用车体验上的方向,在宁德时代的6C快充技术和华为的乾崑智驾上都有所体现,这是整个自主阵营都在为之努力的地方,也是合资品牌最薄弱的地方。  



另外,想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细分市场需求,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例如,长城坦克系列凭借硬派越野定位占据50%市场份额,奇瑞iCAR以独特设计开辟小众市场......差异化不仅能减少价格战依赖,还能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同时,在优化成本与供应链管理上,合资阵营也有成功之证可考。


其中,比亚迪、特斯拉们不断通过垂直整合供应链控制成本,并且依靠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而小鹏汽车请来王凤英,负责小鹏汽车产品规划、产品矩阵以及销售体系,提出聚焦主干品类、重塑营销渠道、抓查腐败、降本增效等建议,将沉沦两年的小鹏汽车成功盘活。


合资品牌需借鉴此类模式,平衡降价与利润的关系,而非一味压榨供应商或降低配置。  


7


总之,“一口价”是车企在存量市场中求生的权宜之计,但绝非长久之策。


也许当下的“一口价”会让昂科威S会产生不错的销量数据,也许上汽通用乃至其它车企会继续沿用这一策略,但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从“价格内卷”转向“技术比拼”和“体验优先”,只有那些在智能化、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上有优势的企业,才能在淘汰赛中领先身位。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的,2025年迎来车企兼并潮,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销量高、技术迭代快的品牌,或许是规避“车企暴雷”风险的最优解。


面向未来,汽车行业的胜负手不再是“谁更便宜”,而是“谁更可靠”和“谁更不可替代”。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567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