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推给笔者一个有趣的热门话题:
原来车身越硬不等于越安全。你怎么看?
在2025年出现这样的热门话题一点都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产业竞争非常激烈,激烈到不得不从各个环节控制车辆制造成本。相信讲到这里已经有许多心明眼亮的读者们懂得其中的含义——客观上并非车身越硬越安全,但是同样的客观事实是车身必须足够硬。
如何理解“车身越硬并非越安全”的描述呢?
参考下图:
汽车高速撞击的瞬间作用力是巨大的,作用力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是“质量*时速=作用力。”家用汽车的整备质量一般在2.0吨左右,新能源汽车的主流车型整备质量在2.5吨上下;于是高速撞击时的作用力动辄几十吨!如果车身全部采用抗拉强度可以超过1500Mpa(兆帕)的热成型钢或马氏体钢,假设撞击瞬间车身没有明显变形,结果则可能完全超出汽车爱好者们的认知。
“Duang”的一声之后车身没有变形,可是车辆会瞬间停止向前。
而此时车内的司乘人员也受到作用力的作用,如果是正面撞击的话,车内人员还会以巨大的作用力向前;结果则只能依靠安全带来阻止车内人员向前飞,那么就算安全带足够结实,此时巨大的作用力和安全带的约束力则等于从两个不同方向拉扯车内人员的躯干——安全带不断则躯干断,安全带断则人飞出车外。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太硬的车身确实不等于安全,甚至会更加危险;但现实是根本没有这样的汽车!没有任何一款量产车能做到高速碰撞时车身不变形,于是这样的假设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车身不能过硬、也根本不会过硬,因为抗拉强度过高的钢材成本也很高;普通家用汽车只会在A柱、B柱或A柱门槛等少数位置使用热成型钢或马氏体钢。而车身主体部分的钢材强度往往只有300~600Mpa!部分位置可以达到600~900Mpa左右,这些钢材的成本是要低许多的。
于是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反而会相对安全。
因为碰撞瞬间的撞击力能通过车身变形来抵消一部分,两者也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所谓的“碰撞溃缩”的概念。
但是,碰撞导致车辆变形的程度一定是需要恰到好处的。
如果车身强度过低的话,过大的撞击力则难免会让车身严重变形;车头的发动机、变速器或者电动机加减速器在巨大作用力的推动下,会轻易撕裂发动机舱和驾驶舱之间的、薄薄的钢板(防火墙)。
这些“金属坨坨”撞到车内成员的身上,那就不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果了。
结果很有可能是东一块、西一块。
所以车身强度确实并非越高越好,但也绝非越低越好!关键位置的材料强度一定需要足够高,否则根本无法保证碰撞溃缩的合理程度。
如何判断车身的硬度是否理想呢?
作为普通汽车消费者只有一个参考,那就是车身用料的抗拉强度或者屈服强度数据;抗拉强度的数据比屈服强度的数据大,所以车企一般喜欢使用抗拉强度数据。
笔者认为:
A柱抗拉强度需要1500Mpa(左右)B柱同上或略低防撞梁(横梁)在600~800Mpa之间这三个关键位置的材料强度必须足够高。
同时防撞梁的结构也很重要,理想的标准应当是“双层辊压钢板。”然而现在有些品牌知名度很高的车,其采用的防撞梁只是很薄的单层钢板,材料强度数据完全不明;所以如果在讨论这些车的时候搬出“车身不是越硬越安全”难道是在进行科普?用屁股想都能得出答案。
综上所述,作为汽车消费者建议多看车辆的关键参数,作为车企也不要总是讲配置、座舱、智驾、冰箱和大屏幕;关键的参数一定要告诉消费者。相信心细的网友们总会发现曾经的车企正喜欢讲这些核心数据,而近两年里则更喜欢讲后面的这些;究其原因还是业内竞争烈度过高,有些车企不得不从核心材料上进行成本的缩减,现在怕是不敢于讲这些数据而更愿意讲一些避重就轻的伪科普话题了。
然而笔者始终认为安全才是汽车最重要的素质。
其余都只是锦上添花。
无论是车企还是用户,都需要从盲目崇拜技术的狂热中回归理性。
爱莲说|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智能驾驶亟待两点改变:学会敬畏生命,允许别人质疑
在汽车行业价格战日益激烈的当下,为何上汽大众敢于在服务层面“卷”出新高度?
每一段路程都是心灵的一次洗礼,和#传祺向往S7 一起留下追梦印记
地平线HSD高阶智驾体验季,这“含金量”很可以了!
郑州日产Z9正式开启预售,不仅仅是新产品的面世,更代表了郑州日产向“乘用化”方向战略转型的信心和决心。郑州日产党委书记姚利文公布预售价格 &n......
关税重锤下,丰田不涨价
车企吹牛代价:还要坑害多少年轻人?
(3月31日,北京)“硬派越野 皮卡玩家”郑州日产Z9预售发布会今日在北京郎园Station隆重举行。
就看小米接下来如何接招了。
混动系统的引入无疑为皮卡车型开辟了一条兼顾实用性与环保性的新路径,让混动皮卡成为传统燃油皮卡的理想替代者。
近日,奇瑞汽车在总部芜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全面展示了猎鹰智驾、人形机器人、智舱大模型等组成的智能化蓝图。
新势力改变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也让行业变得“轻浮”。生命的代价,能否让人沉下心?
智界R7增程新版本预售价31.8万元起,年轻人一步到位的Ultra登场
阳春三月,万物竞发。3月29日,由云数易大数据技术公司主办的“数商新经济安顺品牌方发布会”在中国数谷·云上贵州隆重举行。
3月销量放榜,比亚迪超37万辆的月销量,再度蝉联中国市场销冠。2025年一季度累计销量超百万,达1000804辆,同比增长59.8%,在中国市场保持断层式领先,同时也为全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表现亮眼的,还有比亚迪旗下方程豹品牌,3月销量达8051辆,同比去年增长126.8%,......
发力高阶智驾,红旗品牌已经做好决战下半场的准备
与钇为3一起寻味江淮,穿越淮南古今烟火
4月7日,肯特催化(603120.SH)正式开启新股申购,催化剂行业即将再添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