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量产汽车究竟达到了L几级别的自动驾驶?
L2、L3、L4还是L5?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消费者,恐怕早就被国内汽车发布会上的“高阶智驾”给搞迷糊了吧!要是断章取义余承东先生直播时的“该睡个觉睡个觉”,那你就危险了,要知道人家说这话是有前提的。
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在刮一场“浮夸风”。你说说500万以内最好的车,1000万以内最好的车就算了,那顶多是算是吹牛逼,连广告法都没法管你。但是夸大智驾水平和能力,很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严重误导。
好在,工信部终于对“智驾”上“紧箍咒”了!
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工作推进会,直指行业两大痛点:技术跃进中的安全缺位与营销乱象中的责任失守。这场会议恰似一剂清醒剂,揭开了智能驾驶“野蛮生长”的暗面——技术验证不足、功能边界模糊、用户教育缺失与虚假宣传泛滥正在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定时炸弹。
据了解,根据这次会议纪要,可能将会有几大改变。
法规没有明确L3落地前不允许L2级别智能驾驶用“接管”。接管明确是L3用词。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不要出现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建议大家就用组合辅助驾驶。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走召回,停产,走市场监管总局审批,通过后再 OTA。从技术层面去禁止驾驶员脱离,比如利用组合驾驶辅助的人脸ID识别,禁止座椅平躺。技术狂飙与安全断崖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2024年L2级辅助驾驶新车搭载率已达57.3%,比亚迪、特斯拉等企业更实现全系标配,智能驾驶从豪华配置降维为“平民科技”,这本应该拍手叫好,但技术普及的代价触目惊心。
今年3月,一辆开启NOA功能的电动车以116公里时速撞击高速施工路障致3人死亡,事故暴露出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致命短板——即便检测到障碍物并启动减速,仍可能无法规避极端风险。更令人担忧的是,用户将L2级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的认知偏差普遍存在,司机高速脱手剪指甲、抽烟等案例,折射出技术能力与用户期待之间的巨大鸿沟。
车企在这场技术竞赛中的策略加剧了风险。某品牌方案将高速NOA功能打入7万元市场,某品牌以“全国都能开”为卖点,还有某品牌则宣称2025年实现“真L3级”技术。但细究技术内核,多数所谓“高阶智驾”仍依赖有限的感知硬件与算法优化:某品牌采用纯视觉路线,芯片算力却仅84TOPS;某品牌虽配备激光雷达,但L3级功能仍处实验室阶段。
这种“硬件堆砌先行、安全验证滞后”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用市场声量置换安全冗余。
从“准入试点”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制度重构此次推进会释放的监管信号,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治理从“包容审慎”转向“系统重构”。《通知》构建的准入、测试、宣传、召回管理体系,直击行业四大症结。
技术验证的“全景化”要求。强制覆盖极端天气、混合交通流等中国特有场景的测试,并将沙盒监管周期延长至24个月,意味着企业不能再以“基础场景达标”作为安全托辞。长安汽车朱华荣曾指出,中国复杂的交通环境需要比欧美更严苛的验证标准,而现有测试场地重复建设、认证不统一导致资源浪费。
功能边界的“透明化”界定。要求明确系统工作速度、道路类型、地理围栏等参数,并转化为用户可理解的指南。这针对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功能模糊化”策略:例如某车企宣传“城市NOA”却未告知仅限主干道使用,或隐藏雨雾天气下的功能降级机制。
安全响应的“刚需化”设计。分级预警、最小风险策略(MRM)、强制接管等被纳入准入评估,迫使企业正视“失效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现实。此前特斯拉Autopilot事故频发,正因系统缺乏有效的驾驶员状态监测与紧急制动策略。
宣传行为的“去泡沫化”治理。严禁使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误导性术语,直指行业潜规则。华为余承东曾公开批评“凑合能用”与“真正安全”的智驾存在本质差异,而部分车企通过剪辑演示视频营造“完全自主”假象,实为营销欺诈。
监管升级力促行业转型
监管升级将引发产业链深度重构,行业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激光雷达与纯视觉的路线之争或将分化。比亚迪通过规模化压低纯视觉方案成本,短期内赢得市场,但极端场景下的感知短板可能引发召回风险;华为、小鹏坚持多传感器融合,虽成本高昂却更符合监管对安全冗余的要求。未来“性价比”与“安全性”的平衡,将成为技术路线的核心考量。
日均7200万公里的训练数据曾是比亚迪的竞争优势,但《通知》要求事故数据48小时内上报并共享,意味着数据垄断策略终结。企业需在隐私保护(如匿名化处理)、数据互通(如V2X协同)之间找到新平衡点。
用户层面。从购车时的书面确认到车载系统引导,告知义务的履行需要体系化设计。理想汽车首创的“智驾能力考试”模式值得借鉴——用户必须通过模拟接管测试才能激活功能,这种“教育前置”策略既符合监管要求,也降低误用风险。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仍是解放人类,但通往L5级的道路注定布满荆棘。监管的及时介入不是扼杀创新,而是为行业划定“安全试验区”: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的L3/L4试点,既提供技术验证场景,也测试责任划分、保险配套等制度设计。企业需认识到,真正的“智驾平权”不是价格下探,而是让每个消费者在知情前提下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
这场博弈的胜负手,在于能否建立“技术-监管-用户”的三角信任。当车企不再将“首例城市NOA落地”作为头条,而是主动公示系统失效概率;当监管部门从“事后追责”转向“过程共治”;当消费者意识到辅助驾驶只是“更聪明的工具”而非“全能的司机”,智能驾驶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零公里二手车”,为了车市“繁荣”,什么事都能干?
【韩系动向1623】伊兰特与速腾在北美展开激烈竞争,不分伯仲!
试驾东风日产天籁,搭2.0L+CVT,开起来怎么样?
2025上半年业绩预告陆续出炉,几家欢喜,谁家愁。
王化谈“小米与特斯拉撞图”风波:嫉妒使人面目全非
未来雷克萨斯将以更坚定的本土化步伐,持续磨砺匠心品质和打造可靠产品和省心体验,致力于成为中国用户长期信赖的豪华品牌。
她们用篮球征服亚洲,广汽传祺用品质征服汽车市场
吉利德研首次解密,银河 A7 调校黑科技重塑家轿标准
比亚迪1300万辆下线
全新名爵MG4:猛药去疴,重典治乱?
2025年6月新能源轻卡销量14276辆,创半年度新高。
增程发明者重新定义增程 别克至境L7增程系统参数公布
东风日产起势之际,中方一把手周锋升职了。
哈弗和欧拉都颓了,坦克冲高独木难支?
7月22日,在“硬派基因 智驭未来”郑州日产越野技术品牌发布会上,郑州日产正式发布全新越野技术品牌——“ZNA LAB”,以覆盖动力、底盘、智能、安全四大维度的越野技术体系,拓展越野边界,推动越野体验实现全场景进化,用技术创新与可靠硬核实力为用户打造全域征服的底气,携手开启越玩越......
当地时间7月10日,2025年古德伍德速度节(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于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古德伍德庄园正式启幕。比亚迪旗下高端品牌腾势和个性化品牌方程豹亮相现场,携三款重磅车型精彩亮相这一国际舞台。
6月份整车出口排名出炉,比亚迪出口量达到9万台,同比增长2.2倍,和第一名的奇瑞仅相差1.6万台。不仅如此,目前比亚迪已在巴西、泰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跻身单月销量前五!
【韩系动向1624】现代艾尼氪 6 N或比SU7Ultra便宜!售价约合46万!
2025年6月,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持续刷新。无论在集团销量TOP10还是品牌销量TOP10中,自主品牌表现都很优秀,占据半边江山之多。比亚迪表现亮眼,不仅以38.3万辆的集团销量蝉联榜首,其单一品牌销量更以34.3万辆的绝对优势领跑全市场,领先优势显著。
对话苏伟铭:哪有世界级车企,选择不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