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固态电池那么好,为什么就是难产?

固态电池那么好,为什么就是难产?

萝卜报告 1743浏览 2025-05-12 IP属地: 未知

在新能源车领域,固态电池无疑是目前最具颠覆性的技术,按照丰田之前公布的信息,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将超过1000km,并且充电时间仅需10分钟。很显然,随着固态电池的普及,电动车的续航和充电都不是问题了。然而时间一晃数年过去了,如今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寥寥可数,而且还是打了折扣的半固态技术。大厂PPT中的颠覆性纯固态电池,如今为何陷入难产呢?


在介绍固态电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锂电池的基本构成。简单来说,如今的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隔膜这四部分构成。根据电解质的不同,锂电池又可以分为液态和固态这两种。如今我们所使用的锂电池,基本都是液态电解质(也叫电解液),而未来具有颠覆性的固态电池,实际上就是把液态电解质变为了固态。

熟悉电池的朋友都知道,电池有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叫做--能量密度,这一指标越高就说明在同等重量下电池储存的能量更多。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诀窍主要有两点,那就是使用高比能、高电压的电极材料。首先来看看高比能材料,目前液态电池所使用的石墨负极,理论比容量只有372mA·h/g,而锂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锂金属,它的理论比容量达到了3860mA·h/g,二者相差近10倍。

既然锂金属的比容量这么高,那为啥液态电池不将它作为负极材料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无奈,简单来说,金属锂负极在充电过程中会产生锂枝晶,日积月累后锂枝晶可能会刺穿电池隔膜,从而导致电池短路、爆炸。另外即便电池没有出现短路,金属锂负极也可能会与电解液产生化学反应,从而不断消耗电极和电解液,最终导致电池寿命大幅缩短。不难看出,液态电池与高比能电极材料的兼容性并不好。

高比能电极材料在液态电池上行不通,那么采用高电压的电极材料是否可行呢?大家都知道,手机、电脑上的电池标的是【容量】,单位是毫安时(mA·h),但汽车电池标的是【能量】,单位是千瓦时(kW·h)。二者的关系非常简单,电池能量=电池容量x电池电压,所以只要提高单体电池的电压,那么整个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就上去了。

在电池设计中,单体电池的电压是由电极材料自身的电压大小决定的。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磷酸铁锂电池,它的正极电压在3.6V左右,而三元锂电池的正极电压为4.2V左右。单单从电压这一项就可以看出来,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方面占有优势。

但如果要进一步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压,那么在液态电池上又会遇到性能瓶颈。具体来说,液态电池的电解液理论电压上限是4.5V,超过这个电压后,电解液就会分解、产气,也就是大家可能遇到过的电池鼓包现象。

固态电池的优势就体现在前面提到的高比能、高电压。首先固态电解质机械强度很高,可以防止锂枝晶穿刺,所以固态电池能够使用比容量极高的锂金属负极材料,而且仅通过这一改进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就可以提升至400W·h/kg。作为参考,目前性能最好的液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为255W·h/kg,磷酸铁锂更低只有140-160W·h/kg。

除此之外,固态电解质还支持更高的电极电压,只要合理搭配高电压电极材料,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甚至可以提升至600W·h/kg。总之,在能量密度方面固态电池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液态电池内部的结构更为复杂,并且内部材料不耐高温,所以液态电池更容易发生自燃。更具体的说,液态电池的电解质层、隔膜大约在80-130℃时开始各自分解融化,只要电池内部达到这一温度,就会出现短路、自燃的现象,因此液态电池对散热要求极高。

固态电池则不同,因为电解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所以固态电池没有传统电池的隔膜,以及电极上的固态电解质层,因此不存在传统液态电池的高温短路问题。而且,固态电解质的分解产热温度普遍在200℃,甚至更高,所以同样是电池热失控,固态电池发生自燃的概率会更低。更重要的是,即便发生自燃固态电池释放的热量也比液态电池少得多。因此随着固态电池的普及,电动车自燃的概率必然会大幅减少。



虽然前面我们罗列了液态电池的种种不足,但它能作为如今市面上最主流、装车量最大的电池,必然拥有许多固态电池不具备的优势。首先大家都知道,电动车不论是充电还是加速性能,都需要电池具有很高的功率,也就是现在车企经常吹的3C、5C、10C充放电倍率等等。

从电池内部原理来看,电池的高充放电功率,其实就表现为正负极上的锂离子在电解质中的移动速度。因此在电池设计中,有个专门衡量电解质导电性能的指标叫做离子导电率,这个指标越高说明电池的充放电功率更高。

在离子导电率上,固态电池的性能不占任何优势,这是因为固态电解质本身的阻抗就很高,不利于锂离子快速移动,因此目前固态电池的电解质离子导电率不到液态电池的十分之一。打个比方,假如液态电池的充电倍率能做到10C的话,固态电池连1C都做不到。

从电池的使用性能来看,固态电池若不能提高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也就是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功率,那么即便它有很高的能量密度,也难以满足大部分电动车的需求,更别说撼动液态电池的市场地位了。



除了充放电功率小之外,固态电池现阶段的循环寿命也不如液态电池。简单来说,电池在充放电时电极的体积总会膨胀、收缩,固态电解质因为和电极紧密贴合在一起,所以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加,固态电解质会产生裂纹,从而导致电池寿命下降。

从目前已公开的数据看,三元锂和磷酸铁锂这些液态电池,它们的循环寿命分别能做到1500次和2000次以上。而计划量产的纯固态电池,循环寿命只有700-800次。从用户角度来看,纯固态电池虽然可以提供更长的续航,但因为自身的循环寿命偏短,所以它并没有延长电动车的使用寿命。



众所周知,制约电动车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电池成本居高不下。根据相关机构的估算,固态电池的材料成本是1.5~2.5元/W·h。相比之下,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材料成本是0.5元/W·h以下,三元锂为0.6-0.7元/Wh,同样的电池容量,二者的材料成本不到固态电池的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

基于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考量,目前量产的固态电池并非是PPT里面宣传的纯固态,而是在固态电解质中加入了少部分的电解液,因此也被称作半固态电池。按照电解液的质量占比划分的话,液态电池的电解液占比为25%,半固态电池的电解液占比则减少至5-10%。

前面提过,三元锂是目前性能最好的液态电池,它的能量密度能做到255W·h/kg,而半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能做到350W·h/kg。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智己L6和蔚来ET7,它们的电池容量轻松突破了100kWh,宣传的续航里程都超过了1000km的大关。



纯固态电池无疑是新能源车领域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纯固态电池并没有完全克服充放电功率小、循环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因此纯固态电池的普及还需很长的时间。相比之下,既能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又能在寿命、成本之间做到平衡的半固态电池倒是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在纯固态电池量产之前,半固态将会是最佳的过渡方案。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萝卜报告 33.5万粉丝    4078作品 关注 是一档融合资讯,评测的专业汽车类视频节目。
推荐作者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