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再次裁员万人的日产,没有救世主

再次裁员万人的日产,没有救世主

BusinessCars 528浏览 2025-05-14 IP属地: 未知

日产的危机,比外界想象得更为严重。

根据日本广播协会5月13日报道,日产汽车由于业绩持续恶化,决定在日本国内外追加裁撤超过1万名员工。据悉,此次裁员计划是在去年11月宣布削减全球产能 20%及裁员9000人的基础上追加的。

至此,整个集团裁员人数达到约2万人,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15%。裁员数字,可谓庞大,颇有一番伤筋动骨之势,目的是加快业务重组。

伴随着裁员而来的是亏损。据报道,预计日产汽车上一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的决算将出现最多达7500亿日元的最终亏损。与此同时,日产认为,为了长远发展,需要采取更深入的措施,还将进一步推进对过剩生产体制的调整,也就是关闭工厂。

从巨亏、裁员到关厂,可以说,日产的危机,甚至比外界想象得更为严重。

日产的刀,砍到了大动脉

这家拥有九十多年历史的老牌车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看一组数据,日产全球市场销量从2019年的493万辆下降至2024年的334.87万辆,5年间下滑了40%,主力市场北美和中国双双失守。

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核心市场,日产汽车不仅丢掉了传统优势阵地,在算得上“起了大早”的新能源市场,也没有“赶上晚集”。

但是,日产找不到销量止跌的办法。

此外,日产预计,截至今年3月的年度会计报告中,将出现高达7500亿日元的巨额赤字,创下1933年成立以来,92年间的最高赤字纪录。这份刺眼的成绩单,如同一记重拳,锤在了日产的大动脉上。

销量下滑,巨额亏损的叠加之下,日产宣布取消年度分红,这是四年来首次“无配”,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

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日产的财务情况,仅剩12-14个月的生存空间。资本市场将日产汽车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近日,穆迪对日产给出了“垃圾级”的评分,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为了应对危机,日产只能挥起裁员的“大刀”、关闭工厂。

日产计划到2027财年将整车生产工厂从17家整合至10家,此外还将精简动力总成工厂,加快岗位改革、班次调整和资本支出削减,包括取消计划中的九州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一句话,车卖不出去,生产线就成了烧钱的机器。随着销量的逐年下滑,日产工厂的利用率变得很低。在中国市场,2024年全年,日产销量只有70万辆,同比下滑12%,这已经是日产连续第九年下滑了。

销量下滑,导致日产在国内的产能利用率只有40%,其中武汉工厂产能闲置率甚至高达96%。耗资百亿、设计年产能达30万辆的武汉工厂在2025年停产,产能利用率不足10%,仅运营三年便成为日产全球产能版图中“最短命”布局。

此外,由于战略失误停售混动车型,直接错失了美国混动市场43%的增长红利。再加上,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又直接影响了日产1/3的美国销量。过去几年,日产的北美市场占有率已经暴跌了32%。

无奈之下,日产不得不做出关闭工厂的决定。不仅在东南亚市场关闭了印尼工厂,产能和销量进一步收缩。此外,还将九州工厂的部分车型计划转移到美国,以应对可能的关税壁垒。

其中,日产已经将关闭日本国内工厂列入了讨论议题。关闭本国工厂,对于日产而言,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日产的刀,砍到了自己的大动脉。

日产在日本本国有5家整车工厂,前CEO内田诚曾经有一项政策,无论多难,都是会维持日本国内工厂的运营。目前,日产在本土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还不如美国市场高,仅有56.7%。

作为后戈恩时代的“救火队长”,内田诚上任之后,日产于2020年发布“Nissan Next”中期转型计划,这一计划堪称一场“断臂求生”的改革,核心在于削减成本、优化运营以及聚焦核心市场和车型。

通过全球产能精简20%、全球产品线合理优化15%,减少3500亿日元固定成本支出,全球管理架构简化为四大核心市场,形成更加精简、快速响应的组织架构等举措,成功让日产在2021年扭亏为盈,2022财年和2023财年,收益更是超过预期。

但是,形势在2024年又急转直下。2024年3月31日,也是Nissan NEXT的最后一天,糟糕的业绩表现,让日产不得不开始了一系列的自救动作,除了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的产能,还将向联盟伙伴出售三菱汽车的最多10%的股份。

但是,这并未扭转日产的困境。

根据相关人士透露,日产新社长艾斯皮诺萨今年4月1日就任后,公司启动新体制,重新检视重整计划,计划在2024至2027财年期间共裁员2万人,涵盖制造、销售、一般及行政管理和研发部门的直接、间接岗位与合同岗位。

目的是,止血。日产计划,到2026财年实现汽车业务营业利润和自由现金流为正。

三个战略失误

裁员2万人,关闭多家工厂,表面上为应对销量下滑和巨额亏损的止血之策,断崖式下跌的背后,是日产在战略布局、技术路线和市场应对上的系统性失误。

第一个战略失误,就是在中美市场,日产都失焦,且都慢了一拍。

在占有先发优势的美国市场,日产过度依赖燃油车,在新能源转型上也远远落后于丰田和本田。在2010年底上市的日产聆风,诞生的时间比特斯拉交付的第一款车Model S还早两年,却也早已成为了过去式。

数据显示,丰田与本田在美国混动市场上表现尤为抢眼,二者合计占据了高达70%的市场份额。可以说,混动车型已成为在美国市场上销量成败的关键。日产汽车表现不佳,是因为缺乏混合动力车型和产品线老化。

美国汽车评论家迈特认为,若日产希望为美国市场推出符合用户期望的车型,那么就必须避免推出如ARIYA般沉闷或老旧Leaf之类的产品。他指出,“美国市场更需要混合动力汽车。”

在中国市场,日产的电动化战略,也是收效甚微,以新LOGO寓意品牌重启的纯电车型ARIYA艾睿雅,全年只卖了2114辆,难以承担起日产复兴的希望。从目前来看,日产现在也只能靠轩逸和逍客等燃油车型来苦苦支撑了。

战略失焦,就导致了人事的动荡,这是第二个战略失误。

从戈恩时代的高速扩张到后来的内讧与分裂,日产的管理文化失去了方向。戈恩之后,接任的CEO,不管是支持戈恩的雷诺蒂埃里·博洛雷,还是揭露戈恩的西川广人,都逃不了一年游的命运。

3月11日下午,东京,日产用一场20分钟的简短发布会,又宣布了内田诚提前一年卸任,46岁的日产首席规划官伊万·埃斯皮诺萨接任。日产汽车在7年的时间里,更换了4任CEO,每一任的上任与下课,都显得不够“深思熟虑”。

舵手的更换,也决定着日产汽车的命运走向。但是,频繁的人事调整,让管理变得混乱,内部决策效率低下,产品规划也产生滞后……种种因素之下,让日产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一退再退”,或许哪一天就会变成“无路可退”。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是第三个战略失误。

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尚处于萌芽状状态时,日产就于2010年底发布了纯电动车型日产LEAF,成为全球第一款真正实现量产的纯电动车,并在当时超越了竞争对手的技术范畴。

但是,过去多年,日产一直在“维持现状”的策略中徘徊,在转型的路上走得慢悠悠。如今在纯电市场的落后,成为日产最大的痛点。

核心问题在于技术路线摇摆不定,日产也曾想过奋起直追。自2021年“日产2030愿景”的发布以来,日产扩大了对电动化的投入,努力提升纯电车型的数量,遗憾的是,真正落地的电动化产品屈指可数。

在中国市场仅推出2款纯电车型,销量不佳的艾睿雅和刚刚上市的N7,可谓是动作迟缓,此外,日产正在加速固态电池研发,试图以差异化技术突围。但是,承诺的固态电池技术要到2028年才能量产。

市场不等人啊。

此前,日产发布了北九州市的LFP电池工厂计划,投资1533亿日元、得到政府557亿日元补贴,本是日产重振EV的关键一步,却在5月9日正式宣布取消。原因只有一个,没钱。

和本田联姻失败,没钱的日产决定自救。5月13日,日产官宣“Re:Nissan”复苏计划。果然,上任一个CEO,就要上演一次“新官上任三把火”。

据了解,通过“Re:Nissan”计划,日产汽车的目标为在2024财年实际成本的基础上,节省5000亿日元的固定和变动成本,其中变动成本削减目标为2500亿日元。

除了裁员和关闭工厂这样锐利的降本增效手段之外,日产还将改进开发流程,以降低工程成本和复杂性并加快开发速度,目标为将员工的每小时平均成本降低20%,还预计将零部件的复杂度降低70%。

不过,止血只是饮鸩止渴,如何从“止血”走向“重生”,才是真正的挑战。那么,能够为日产完成这个挑战的救世主,会是谁呢?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BusinessCars 7480粉丝    2960作品 关注 玩味汽车,解码商业!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