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夜的黄浦江畔,3281架无人机编织出“你好,中国”的璀璨光影,吉尼斯纪录的光环下,捷尼赛思以 “韩国宾利” 之姿开启了第三次中国征程。
然而四年后的 2025 年盛夏,捷尼赛思上海总部悄然人去楼空,中国区 CEO 朱江的朋友圈定格在6月26日的离职官宣,任期定格在尴尬的10个月。。这位任期仅10个月的 “救火队长”,终究没能扑灭品牌溃败的燎原之火。
看起来,这个曾誓言与雷克萨斯平起平坐的韩系豪华品牌,正滑向无可挽回的深渊。
三进三出的轮回困局
作为现代起亚集团孵化的高端品牌,捷尼赛思的中国命运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 系列片。
2008 年其以 “劳恩斯” 之名首入国门,2014 年更名 “捷恩斯” 卷土重来,却皆因销量惨淡铩羽而归。2021 年的第三次出征堪称豪华品牌入华史上最华丽的开场,全新的捷尼赛思之名配合直营模式,短短两年引入8款进口车型,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这场豪赌的成绩单却令人瞠目,根据数据显示,其2021-2024 年销量分别为 367 辆、1457 辆、1558 辆、1328 辆,仅为雷克萨斯同期销量的 0.8%。更讽刺的是,其单车营销成本高达71万元,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就要烧掉一辆宝马3系的价格。
与销量长期低迷相对应的,是捷尼赛思管理层的持续动荡。从德国人何睿思的四年深耕,到韩国人李哲的 “员工不买车” 怒斥,再到朱江的本土化改革失败,不到五年四任 CEO 的更迭,彻底暴露出战略执行的断裂与文化水土的严重不服。当李哲在全员大会上痛斥 “没有一名员工购买自家车” 时,这个连内部信任都无法建立的品牌,又何谈征服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终局已定的困兽之斗
捷尼赛思试图以“韩国宾利”的姿态切入中国市场,但惨淡的销量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我们不禁要问,三进中国的捷尼赛思为何这般“水土不服”呢?个人看来,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准确来说,这一场由认知偏差、战略失误与品牌宿命交织的必然悲剧。
首先,捷尼赛思的核心致命伤,在于其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偏差。 当雷克萨斯通过 ES 加长轴距、国产工厂建设精准拿捏中国市场时,捷尼赛思却固执坚守 “原汁原味” 的全进口路线。以G70为例,其2850mm轴距在“加长为王”的国内B级车市场显得格格不入,后排空间甚至不如15万级家用车。这种为设计牺牲实用性的偏执,与中国消费者空间即面子的购车逻辑背道而驰。更致命的是,其主力车型G80的定价与降价后的宝马5系直接重叠,在品牌溢价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其次是捷尼赛思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致命滞后,2025年中国豪华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25%,而捷尼赛思在售的6款车型中仅有GV60和G80 EV两款新能源车。而且这两款车型,在续航和智能配置等方面也是全面落后于理想L7、问界M7等本土新势力。
此外,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的认知枷锁也严重限制了捷尼赛思的发展。 现代汽车在华长期积累的廉价标签,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捷尼赛思头顶。即便该品牌投入30亿元营销费用用于建立形象,消费者依然难以摆脱认知错位。这种品牌鸿沟,远非几场无人机秀或豪华展厅所能填补。当消费者看到捷尼赛思的车标,潜意识里仍会联想到北京现代,这种文化烙印的改变,需要至少一代人的时间。
目前看来,深陷困局的捷尼赛思依旧在积极进行自救,2025 年 3 月,其宣布启动新能源车型国产化计划,试图通过本土生产降低成本,这被外界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这场豪赌的胜算微乎其微,目前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已进入白热化竞争,捷尼赛思的入场时机已晚,其技术储备和用户运营能力亦难敌本土对手。
即便现代集团愿意持续输血,捷尼赛思的未来依然黯淡。当品牌认知持续下滑、销售网络不断萎缩,即便回归现代体系寄人篱下,也难逃被市场遗忘的命运。
车叔总结
从劳恩斯到捷尼赛思,从无人机秀到国产化自救,这场持续五年的豪赌,终究没能改写“韩国宾利”在中国的宿命。而捷尼赛思的溃败,不是一个品牌的失败,更是整个韩系车在中国高端化征程上的集体溃败。当最后一块豪华遮羞布被扯下,留给中国车市的,唯有一声叹息。
正值博越系列9周年之际,全新一代博越焕新而来,为用户带来新一代家用SUV的首选项;新车从外观至内饰都采用全新的设计,将中式美学完美融入到全新一代博越的设计当中,在智能化上也进行了全新的革新,不管是在语音交互上还是功能拓展性上都有着十足进阶,动力上继续配备1.5T发动机匹配7挡湿式......
今年6月,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历史性重组——经国务院批准,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长安汽车升格为独立央企。在官方通告中,“聚焦主责主业”成为关键词。作为长安系新能源三驾马车之一,深蓝汽车凭借143236辆的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稳居造车新势力前列,并以央企新能源品牌销量冠军的身份,成......
三菱汽车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作,结束在华40年的生产布局。其发动机技术曾是中国车企的“黄金动力源”,但市场份额从30%跌至不足5%。整车业务因新能源转型迟缓而溃败,2023年彻底退出生产。三菱的撤离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的缩影。
保值率“全满贯”,广汽传祺如何打造家庭资产的“硬通货”
2025上半年比亚迪全球销量力压特斯拉,在世界多国领跑!
smart携手迪士尼中国秀临长沙「灵动出奇 城市漫游」共览湘江奇景
长城汽车35周年庆典上,一张高管合影引发车圈地震:九位西装革履的高管中央,一辆身披黑布的神秘跑车以低伏姿态占据C位。
国际米兰为何选择比亚迪?一场“技术+野心”的双向奔赴
J.D. Power研究发布:行业销售服务满意度近8年来首次下滑
当特斯拉交出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下跌16%)的2025年第二季度成绩单时,市场震惊了:这家曾让传统车企夜不能寐的颠覆者,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增长危机。
比亚迪在海外多个市场领跑全面超越揭示了电动车竞争的本质逻辑:技术自主化+产品多元化+战略全球化。特斯拉的颓势(销量下滑13%)反映了其在成本控制与车型迭代上的滞后,而比亚迪凭借垂直供应链和快速响应能力,正在定义新一代汽车标准。
7月21日迎来重磅OTA升级,全能驾控再进化,这次升级简直是王炸!
问界M8斩获智能汽车指数全优认证:华为技术赋能下的安全革命
司机收入持续降低、外卖快递员也在抱怨,怎样才能改变局面?
退网潮起,汽车经销商们难自救?
作为现代N品牌首款高性能电动车,IONIQ 5N以电车躯壳,油车灵魂为理念,彻底打破电动性能车的传统边界。
中国品牌出海新标杆:比亚迪的足球战略启示
作为消费者选择二手车的重要参考指标,一年保值率的表现不仅决定了二手市场的车价,也决定了品牌的认可度,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正式发布了纯电动车一年保值率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