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李书福172亿溢价收购极氪:吉利的战略纠偏与突围关键

李书福172亿溢价收购极氪:吉利的战略纠偏与突围关键

DearAuto 0浏览 2025-07-21 IP属地: 未知

2025年7月,吉利汽车以172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溢价收购极氪剩余34.3%股份,完成对后者的全面私有化。此事引发不少股民热议,有人认为是利空,也有人视作利好。在我看来,这一事件表面看是李书福为整合内部资源、解决内耗的“收权”之举;往深了说,是吉利对过去战略失误的纠偏,以及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深远布局。

为啥非要花这么多钱买回极氪?

早几年新能源火起来的时候,吉利有点急,赶紧推了个极氪品牌,还让它独立上市,想学着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靠资本市场融资、冲高端。

然而,这一决策暴露出两大核心矛盾:

一是资本故事的虚火与现实的落差。极氪上市时,资本市场因追捧新能源和新势力,给了它很高的估值;但实际运营中,作为上市公司,极氪不得不天天琢磨怎么给资本市场 “讲故事、冲销量”,甚至容易剑走偏锋——近期就有媒体爆出,极氪通过“0公里二手车”虚增销量。这种为迎合资本而产生的行为,显然和吉利《台州宣言》里“一个吉利”的整体目标拧着来。更要命的是,极氪亏得太厉害:2021到2024年累计亏损达270亿,负债猛增,单靠独立运营根本撑不下去。

二是资源分散与战略脱节。极氪和领克、吉利银河等品牌,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上存在大量重复投入。比如极氪001与领克Z10共用一个平台,就因为品牌独立运营,相互成了竞品,反而造成内部资源争夺和市场内耗。

现在吉利把极氪彻底收回来,就是不想再内耗了。以后技术、生产、销售全归吉利统一管,避免“自己人跟自己人抢资源”。

同平台(SEV浩瀚)、同级别(中大型)、同类型(纯电),领克Z10和极氪001这对亲兄弟,价格却相差4万+,典型的左右互搏。

整合后有何好处?

短期看,吉利肯定肉疼——手里现在350多亿现金,一下花掉近一半。但长远看,这钱花得值,最直接的就是省钱、提档次和有利于未来竞争。

先说“省钱”,过去极氪、领克、吉利银河各搞一套技术平台,光是底盘研发每年就得重复花掉数十亿;采购零件时,各自的订单量分散,面对电池、芯片供应商根本没议价权。

现在整合后,可以让三个品牌共用一套智能电动平台(比如SEA浩瀚架构),连软件系统(智能座舱、智驾算法)都能共享迭代。更关键的是供应链——吉利全球年采购量超2000亿,带着极氪一起下单,电池采购价至少能压低5%,单这一项每年就能省出近10亿。

营销端更不用多说,吉利现有上千家线下店,若能充分整合,渠道利用率直接翻倍。这种“攥紧拳头”的整合,本质是把内耗的成本,变成实打实的竞争。

还有,极氪独立上市时,每年要花大钱搞信息披露、合规审查。现在私有化后,这笔钱也省了。极氪还可以直接用吉利的融资平台,不用单独发债。

再谈“提档次”,不只是贴标签,而是让高端能力“上下贯通”。

极氪这几年在高端市场攒下的家底,是吉利最宝贵的“升级钥匙”:它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能直接下放给银河系列,让10万级的家用车也有高端体验;它的城市NOA智能驾驶系统,未来可以赋能领克,让中端车型在智能赛道上不再落后新势力。

更重要的是品牌认知的突破——过去消费者提起吉利,想到的多是“经济车”,而极氪001、极氪009这些25万以上的车型,已经在用户心智中种下“高端、科技”的印象。私有化后,再通过整合,这种印象必然会自然辐射到整个吉利体系:买银河的用户会觉得“这是用极氪技术的家用车”,买领克的用户会认可“这是比极氪更亲民的科技款”,最终让吉利从“性价比品牌”彻底升级为“科技品牌”。

更关键的是产品线的协同——吉利银河系列守着10万主流市场,领克盯着20万中端,极氪主攻25万以上高端,从家用代步到豪华体验全覆盖,无论是应对比亚迪,还是对抗特斯拉。

至于“未来竞争”,更是瞄准了电动车下半场的生死战。现在的竞争早就不是“造得出电动车”这么简单,而是比谁能在智能驾驶上更快落地城市领航、比谁能在全球市场抢下更多份额。

除此之外,全球市场上,吉利在欧洲有沃尔沃的工厂,在东南亚有马来西亚的生产基地,过去极氪想单独出海,得自己建渠道、搞认证,成本高得吓人;现在跟着吉利体系走,极氪能直接用沃尔沃的欧洲工厂生产,借吉利在东南亚的经销商卖车,海外扩张难度大幅降低。

编者按:

说到底,李书福这步棋,是把过去 “分兵作战” 的散乱火力,聚成 “集团冲锋” 的攻坚力量。

当然,风险也有的,比如极氪是“酷炫高富帅”,银河是“顾家好男人”,得让消费者分清楚,别自己抢自己客户。领克并入极氪后,怎么既共享技术又保持个性,也是难题。另外,如果2026年极氪还不赚钱,吉利港股的业绩很可能受其拖累。

此次收购绝非简单的战略“纠偏”,这一资本运作的深层意义在于:吉利正通过重构底层逻辑——以系统性能力建设替代短期机会捕捉,以战略定力驱动替代市场波动跟随,从而在新能源赛道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文|李健波)

前不久,李书福宣布不再建设新的汽车工厂。公开对外表态的背后,标志着吉利正从“产能扩张”的工业时代逻辑,转向“技术密度与生态协同”的智能时代逻辑。这一转型若成功,或将为中国车企提供一条超越规模战的新路径——通过资源重组与能力重构,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增量空间。

文章标签:
新车爆料
 
相关推荐
DearAuto 0粉丝    458作品 关注 车要好看好开好用,文要有用有料有趣~
推荐作者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大付撕车 关注
大付撕车是汽车视频类栏目。栏目主张正确的选车观,为重度选车纠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