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车市半程战报揭晓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名字登上了造车新势力榜首:零跑汽车以22.17万辆的交付量,终结了理想连续两年的统治。这家被戏称为“半价理想”的品牌,很短时间内便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逆袭。那么,零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场逆袭背后,是零跑对“技术平权”的极致诠释。在车企普遍通过降价、增配展开白热化竞争的当下,零跑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将原本属于30万级车型的高阶配置,下放至10-20万价格带。以最新发布的2026款C16为例,激光雷达、FSD智驾系统、五座大床房模式等创新配置,16万级车型上就实现了标配。这种“顶配下放”策略,直击消费者“好而不贵”的核心诉求。数据显示,C16上市首月大定破万,更以70%的市占率“垄断”20万内六座SUV市场。
那么,零跑为何能“好而不贵”?答案显而易见:全域自研。从电子电气架构到智能电驱,从电池管理到智能座舱,零跑的六大核心技术,催生出其独特的成本控制能力:通过垂直整合实现关键部件100%自研自产,将行业平均成本压缩了三成。这种坚持在2025年迎来爆发:其B10车型将激光雷达与8295芯片下探至12万级市场,成为首个实现高阶智驾普及的车型,零跑也成为少有具备全链路技术降本能力的车企。
除了“好而不贵”,市场策略的精准卡位同样关键。当增程式技术被行业唱衰时,零跑果断布局C系列增程车型,打破理想在该领域的垄断。2024年推出的C16更开创“MPSUV”新品类,以70%的细分市场占有率证明:20万内六座SUV市场存在巨大需求真空。这种“错位竞争”思维延续至海外,当其他品牌还在纠结出海模式时,零跑已通过“中国技术+海外渠道+Tier1”的轻资产模式,在欧洲10国问鼎销冠,84%的海外销量由欧洲消费者贡献。
零跑创始人朱江明虽一再强调汽车是耐用品,但其技术迭代速度,却展现出互联网式的快节奏。C16上市仅一年便完成主动升级,新增五座大床房模式、破冰门把手等20余项功能,而非被动应对竞品。这种“用户需求驱动开发”的模式,使其NPS(净推荐值)稳居20万内新能源SUV榜首。
对比理想汽车的转型阵痛,零跑的崛起显然更戏剧性。当增程技术红利消退,理想加速布局纯电市场时,零跑已完成双动力战略的全球布局。B系列车型即将登陆欧洲,右舵版C10、T03在香港开启预售,全球化节奏远超传统新势力。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逆袭路径,恰似当年中国手机品牌在海外市场的突围。
编后语
当经济环境促使消费者捂紧钱包,当技术迭代从“军备竞赛”转向“实用主义”,零跑十年磨一剑的高质价比路线正迎来收获期。从籍籍无名到华丽登顶,零跑的逆袭印证了一个真理:当市场回归理性,技术深耕与用户洞察比流量游戏更持久。未来,零跑能否在海外复刻“技术平权”神话?答案值得期待。
数据不说谎!全新MG4 VS 海豚 VS SU7极热防晒隔热降温横评,谁是王者
蔚来李斌:有信心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座座都是头等座!2026款东风奕派eπ008六座版全新上市
【E汽车】3000万背后的答案:上汽通用五菱凭什么逆天改命?
奕派科技重磅发布“未来之翼”战略,央企新势力乘风启航
直面烈日!全新MG4 VS 海豚 VS SU7隔热大PK,影响因素竟这么多
400万信赖,再启风华!
当手机巨头跨界造车,小米仅用短短三年便取得成功,完成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要知道,当小米被美国制裁后,雷军转身杀入汽车圈,面对像是格力、高合等在造车领域的惨痛经历时,唯独小米汽车却脱颖而出,一度成为了当前的热门品牌。
比亚迪销量领跑全球市场,新能源汽车霸主地位凸显
7月30日,元UP正式加推301KM领航型,售价7.48万元。并同步上新了两款车色,以持续进化的产品力,为全球年轻人打造活力出行新选择。
进入8月,各大车企陆续公布了7月新能源车销量
2025年过半,上半年比亚迪销量销量领跑全球市场,海外市场销量超47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综合。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全面加速布局海外市场有了成效。一路向前,期待未来更多的精彩时刻。
比亚迪事件:如何在网络风波中保持理性与坚守?
当行业陷入参数内卷、安全标准模糊的迷局,北京现代以一场全球首个厂商对媒体开放的“真”实测活动,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真质力”造车。这不是浮夸的营销口号,而是以全球标准为尺、以真实数据为证的硬核宣言。
天生抵御红紫外线?全新MG4 VS 海豚 VS SU7防晒大横评!硬实力如何?
如何实现品牌跃升?2025汽车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从技术实证、信用构建、极限验证,为汽车品牌长期发展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清晰路径。
实际体验+门店专访,一条视频告诉你,比亚迪为智能泊车兜底,到底靠不靠谱。真赔?真负责?看完你就知道了。
上半年交付同比增长71%,深蓝汽车赋能新央企奔赴新征程
7月31日,特斯拉V4超级充电站在贵阳市海豚广场正式上线。这是特斯拉最新一代超级充电桩首次进驻贵州,并面向非特斯拉品牌新能源车辆开放使用,进一步推动本地新能源补能网络向高效、智能、开放方向迈进。
冰火两重天:7月新能源车市格局重塑,谁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