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拆解之后才能看到的秘密 解读车身涂装工艺

拆解之后才能看到的秘密 解读车身涂装工艺

牛车网 5068浏览 2020-04-20 IP属地: 未知

车身外观是留给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车身颜色能够提升活力,有的消费者选择一辆新车可能就是因为一见钟情。对于牛车实验室来说,一款新车采用什么车身颜色并不重要,我们更加看重漆面的喷涂质量。回顾往期拆解车型,有些车漆的喷涂细节,让人不吐不快。

首先来解读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日系车真的“皮薄”吗?答案是确定的。在测试中,日系车的漆面厚度一般要比欧美系车薄不少,甚至还不如部分国产车。我们简单以东风日产轩逸和长安CS75 PLUS作为对比,轩逸的机盖漆面厚度平均值约87.4μm,而CS75 PLUS达到了140μm,比轩逸厚一半还要多。

换到车门同样如此,轩逸的前车门平均厚度为87.6μm,而CS75 PLUS为134μm。虽然漆面薄无关安全,但可以让厂家节省下很大的油漆成本。不过,这也并不能说明日系品牌在车身涂装方面习惯性偷工减料,只是该国别车系的一种造车特点罢了。

双色车身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外观设计,对于厂家而言,双色车身肯定会增加喷涂成本。一方面要额外增加一道喷漆工序,并且还要对已经喷好主车身进行遮盖防护。虽然喷涂的面积不多,但工艺也并不简单。

这时,有些厂家就动起了歪脑筋。例如宝骏510,如此低廉的售价还要增加一道喷涂工序,显然不利于控制成本。在B柱的门框上,黑色车身就简单粗暴的用贴纸替代。

节省成本倒无可厚非,但细看宝骏510的贴纸工艺的确不怎么样,有的起泡有的褶皱,时间长后很难保证不进水不开胶。这个倒是不影响安全和用车,就是新车状态都是这种表现,只能反映粗糙的生产工艺。

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回车身涂装,在喷漆车间进行车身喷涂时,一般都是用机械手夹紧车门门框进行喷涂。因为门框部位还会安装内饰板和密封条等覆盖件,不会直接裸露在外,夹在这个部位不会对车辆外观产生影响。如果扒开门框密封条,一般的车型都会看到四处近乎相同的喷涂瑕疵,这些其实就是夹具留下的痕迹。

关于车门框的喷涂瑕疵,似乎每次拆车都能遇到。的确,很少有工厂会处理这个细节,大部分车型都是四个门框裸露着少许金属车身就出厂了。当然,不做修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是能反应出厂家的态度。

还有一些车身内部结构,只要不是拆开,根本看不到里面的情况。很多厂家就会在防撞钢梁等内部零件上,省去喷漆的工序。

在轩逸拆解中,取下前部缓冲层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比较罕见的是,轩逸的防撞梁都没有喷涂色漆层,只有防锈底漆层。如此处理虽然并不影响什么,但是的确省下了成本和工序,这个环节的设计者很有节约的能力。不过由于没有色漆层,随着用车时间的增加,较薄的防锈底漆会慢慢被热量和外界环境“腐蚀”,相对于喷涂色漆层的金属部件来说,其使用寿命显然难以保证。

领克的涂装工艺似乎一直不按常理出牌,拆解中能够发现领克03的铝合金前防撞梁、底盘防腐层也被喷涂了车身同色漆。显然这并不是像某媒体的商配文章里所说“美观度更高”,这些部件根本无需与车身同色。如果说是白车身喷涂时顺便一起喷上了,倒是更为合理,这样反而是节约了时间。与品质有关的地方,厂商们都在绞尽脑汁省钱,更何况这种压根不涉及品质安全的地方,如果出现了反常的情况,仔细研究肯定是有答案的。

在好的设计与成本之间,各个厂家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像车身涂装这种无伤大雅之处,肯定更要着重考虑。我们的每次拆解,都是一次与汽车设计师的直接对话,仔细品味,才能感受到汽车设计中的奇妙之处。

文章标签:
技术解析
 
相关推荐
牛车网 1.2万粉丝    1万作品 关注 牛车网是汽车互联网江湖的挑战者,立志打破汽车与消费者之间信息
推荐作者
苑叔聊车 关注
资深的汽车编辑,阅车无数,有关于选车的问题找我就没错了。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鳌拜Who驾 关注
一起和幽默的鳌拜,体验汽车的乐趣人生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