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贾新光汽车评论 1707浏览 2021-12-14 IP属地: 未知

当企业逐渐壮大,曾经的谨慎容易变成过分保守,曾经的果决则容易变成贪功冒进。此时此刻,每做一个决策都要拿出百倍以往的谨慎。

微末之时的纰漏,错过的或许是一个最新风口;巅峰之时的过错,牺牲的则是最宝贵的时间,还有数以亿计的资金。

家喻户晓的恒大集团,为错误付出的代价是1.97万亿元。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频繁爆雷,恒大资不抵债

中国恒大集团,曾用名为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地产企业在发展期间实行了多元化扩张,积极拓展了金融、互联网、医疗、文化及旅游等产业,较为知名的有恒大冰泉、恒大足球等等。

其董事会认为,变更公司名称将更好地反映公司的多元化业务战略及企业形象,因此申请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

变更成功之后,恒大成为了少数“中字头”的民营企业。在此之前,这一命名往往是国企的专利。

仅从名字一事外界已可以看出,恒大集团在国内的规模之大、影响力之高。也的确,企业成败并不少见,但像恒大这样如此牵动人心的则不多见。无论在哪一平台点开有关恒大的报道,都会有大量的购房者发问:“如果恒大真倒了,我们买的房子怎么办?”

住房一事向来乃民生大事,在国内拥有众多楼盘的恒大出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恒大集团债务问题已不是短期事件。12月3日,中国恒大发布公告称收到要求公司履行一项金额为2.6亿美元担保义务的通知,但集团“不确定是否拥有充足资金继续履行财务责任”。

据恒大2021年半年财报来看,恒大负债已经高达1.97万亿元。2.6亿美元对其总负债来说可谓九牛一毛,此次负债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因为对外界来说,这一公告释放了恒大已开始“偿债违约”的信号。

恒大土地储备、物业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的理论总规模高达2.3万亿,但在恒大债务爆雷的大前提下,其市值在迅速下跌,众多不动产也难以原价转让,1.97万亿的巨额债务对于当下的恒大来说,已是资不抵债,不具有偿还能力。

成王败寇,掌权者的性格影响企业走向

巅峰之时,各界提起许家印往往是一片赞美,有关于恒大及许家印本人的研究书籍也不在少数。

但正是同一个人、同一个企业、同一段经历,在爆雷之际又被拿出来重新分析,在其过去的辉煌中寻找导致他们如今失败的蛛丝马迹。

许家印出生自河南的一个贫困小村庄,高考是他改变命运、走出农村的第一个重要契机。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河南平顶山市的舞阳钢铁公司工作,他勤勤恳恳的在钢铁公司工作了十年,一路升至车间主任。也是在那十年间,他结婚生子,有了家庭。

安逸的生活并未磨掉许家印心中的斗志,1992年,他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前往深圳,进入了一家名叫“中达”的贸易公司。

这期间,他从一名业务员做起,到替公司开拓房地产疆土,积累了足够的房地产项目操盘经验。之后许家印便外出自立门户,从此有了后来的恒大集团。

“中央集权制”的管理模式、精装修式的房屋成品、降维打击的配套设施... ...多个方面恒大都为业界贡献了精彩的参考案例。

但导致恒大如今频繁爆雷的隐忧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埋下,因起步资金较少,最初恒大的发展资金多靠银行借贷。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在2016年底之前,恒大地产都在实行“高负债”的战略,不顾净负债率,狂热进行债务融资,甚至引进战投,付出高额利息来度过企业难关。

2017年,国家为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不再鼓励民营企业做金融控股集团。为顺应时代趋势,恒大决定将集团产业布局中的“以金融产业为龙头”改为“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从此转向了新的产业领域。

但其实,在这之后恒大并未改变固有的经营思路,仍将金融操作作为重要手段,其新能源汽车板块在2017年选择的第一个合作者是“下周回国贾跃亭”。合作并未如想象中顺遂,在恒大“牺牲”一大笔资金之后,双方于2018年底彻底“分手”。

恒大并未从中悟透“产品才是硬道理”,许家印仍在2019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有那么多金融机构愿意借钱给你,为什么不借?利息高点儿有什么关系?我从来不关心利率,能借到钱便是成功。”

这一思路适用于曾经的地产业,但早已不再适用于国家调控之后的地产业,更不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恒大新能源(即之后的恒驰品牌)该何去何从?

恒驰诞生之初,也曾风光无限

恒大的隐患并非今年才出现,早在2016年,恒大净负债率为119%;2017年,恒大净负债率为183.68%;2018年,恒大净负债率为151.94%;2019年,恒大净负债率为159.29%;2020年,恒大净负债率为152.89%。

在这一过程中,恒大集团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因缺少现金流,便组建新项目拉投资,又因新项目失败,导致负债率继续增加,

宣传许久但从未发售实车的恒大新能源是否为“新项目”之一、只为引资而来?

笔者不敢断言,毕竟恒大集团与恒大新能源有着独立的法人人格,恒大债务不能与恒驰发展状况混为一谈。但在恒驰汽车一直以来的表现中,我们或许可以得窥端倪。

恒驰汽车诞生之时可谓风光无限,许家印在短短三年内豪掷数百亿为恒驰砸出了一个包括销售渠道在内的完整汽车产业链条。

2020年6月10日,恒大健康斥资3.8亿美元收购NEVS剩余股权,并100%控股该公司。恒大健康就此摇身一变,成为了新能源概念股,并在此后短短一个多月期间身价暴涨三倍,市值一路飙升。

7月27日,“恒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更名为“中国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这一事件标志着恒大集团向新能源产业的正式进军。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期间关于恒大是否“借造车圈地”、“借造车引资”的传言沸沸扬扬,为平息外界舆论,恒大曾对外放出新车谍照,还曾邀请媒体进厂参观。

据当时到场媒体人表示,当时参观的一个恒大生产车间的确有模有样。

这些讯息安抚了外界的猜疑,恒大新能源能否成为中国造车界的黑马开始逐渐成为业界讨论的话题,毕竟同期宣布造车的众多企业要么没恒大有钱、要么没恒大有名。

舆论的拐点发生在2021年4月份,恒大新能源携九款恒驰亮相上海车展,但新车只有少量款式可以隔着围栏让人们靠近到一米左右,剩下的车都被置于高台展览。

在这样的防范之下,仍有到场媒体人发现,新车没有底盘设计,车身之下是一个光滑的平面。

但毕竟彼时恒大并未正式发售新车,概念车还不完善一说勉强合情合理,曝光此事的媒体也并非“大流量”,因此此事并未引起太大关注便迅速偃旗息鼓,仍有人对恒大新能源保持着关注,期待许家印真的“打败特斯拉,造出中国最好的新能源汽车”。

谁能想到仅仅几个月,一切都已物是人非。恒大债务缠身,恒大汽车开始变卖资产。

恒大集团受难,恒驰何去何从?

据澎湃新闻报道,11月16日,恒大汽车集团将2019年5亿元收购的电动传动系统公司e-Traction以200万欧元(约合1452.0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英国电机制造商Saietta集团。另外,作为交易的一部分,恒大免除了向e-Traction提供的约2120万欧元(约合1.55亿元人民币)贷款。

彼时恒大汽车称,荷兰e-Traction公司拥有国际最先进的轮毂电机技术,并拥有电驱动动力系统六大组合超20项专利,几乎覆盖其所有技术关键要素。而如此至关重要的技术企业,如今为了抵债已被仓皇卖出。

除此之外,恒大还把2019年5月以5800万美元(约合3.69亿元人民币)收购的英国初创轮毂电机制造商企业Protean Electric卖给了英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Bedeo,目前此交易价格并未披露。

11月26日消息,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近期公司退还了未动工的生活配套用地和工业用地合计266.33万平方米,涉及7个项目,据此回笼了约12.84亿元资金。

且恒大汽车仍在接触其他潜在投资者,为给集团引入资金。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恒大目前对外仍表示要确保恒驰首车2022年年初将在天津工厂下线,首款车辆便是恒驰5。11月9日,在工信部网站披露的第350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中显示,恒大汽车申报了首款车型——恒驰5LX。

但12月1日晚间,据港交所股权披露,中国恒大减持恒大汽车9亿股股份,场外平均价为3港元/股,共涉及资金27亿港元。本次减持后,恒大集团对恒大汽车持股数量由72.48亿股减至63.48亿股。

一边是“画饼”表态,一边是变卖资产。

恒大曾经给投资者造出的“童话”正在逐渐破碎,但很明显,恒大仍未放弃向外界传达向好讯息,试图继续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不过投资者已经很难再给予恒大信任,截至12月14日收盘,恒大汽车报2.540港元/股,跌幅14.77%。而2021年2月,其股价曾达到72.45港元的高位,市值冲过6400亿港元。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恒大是否“大厦将倾”?

许家印10月22日在恒大集团复工复产专题会上表态,恒大集团未来将在10年里完成由房地产向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

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只能在恒大最新公告中探寻答案。

一、恒大能否履约原本业务?

答:今年年中,各方就已对恒大各项问题进行积极处理。8月1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约谈了恒大集团高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出,恒大集团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头部企业,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保持经营稳定,积极化解债务风险,维护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稳定。

近日,广东省政府应恒大请求,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工作组,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人民银行对此表示支持,并称将继续配合做好风险化解工作,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官网消息表示,恒大风险事件不会对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银保监会将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

12月6日晚间,中国恒大(3333.HK)公告,考虑到本集团目前面临的经营上和财务上的挑战,董事会决定设立风险化解委员会。

简而言之:恒大已成立专项委员会处理债务问题,政府及银行也将对恒大当下问题进行部分援助,努力保障购房者的应有权益。

股权或许会“易主”,但房子按理来说能交付。不过为保障恒大正常运营,恒大新能源资产正在不断转出,未来恒驰如何,此刻成了未知。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二、恒驰真的还能量产吗?

答:不止恒大出现债务危机,恒驰也在逐渐增加法律风险。

在天眼查输入“恒大新能源”,出现的第一家企业为其上市主体,即恒大新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但除此之外,恒大还在多地都注册了子公司。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一家曾与恒大有过相关合作的中小企业对笔者表示,与其签订合约的公司为恒大新能源汽车(天津)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该天津分公司公司目前已被法院强制执行35起,自身风险与周边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此外,有律师对笔者说道:目前关于恒大新能源及其各子公司的线下案件仍在增加。

为何要对簿公堂?

如果破产,其现有资产将优先结清人员工资、政府税款,然后根据诉讼时间进行债务清偿。相关合作企业为拿到赔偿,只能选择尽快诉讼。

据企查查相关显示,其大多子公司注册资本为认缴而非实缴,其内部账面上有多少资金,是个未解的谜团。能够偿还合作企业多少,我们同样无法得到答案。

且子公司破产其实难以对母公司造成冲击。举上文中的天津子公司为例,如果破产清算,对其母公司无法产生重大债务影响。

“大厦将倾”之际,恒大由房地产向新能源转型?

而这样的子公司,恒大还有很多家... ...

无人知道,这些用于分担风险的子公司,是否从最初就是一个圈套。

结语

负债运营的模式对于中国地产业来说并不少见,毁掉恒大的根本原因或许只有二字——“贪婪”,且是过分的贪婪。

这个庞大的企业像西方神话中的巨龙一样,将地皮当作珠宝囤在“洞穴”中,并因此陷入了疯狂扩张,将金融操作当成了一场冒险游戏。

如果恒大自身难保,恒驰也难以独善其身。而始终无法量产、不见实车的它,其实也早已失去了外界的信任。除非明年恒驰5能够顺利量产,或许能给投资者些许信心,但在之后,定位于中低端SUV的恒驰5、恒驰6如何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仍是个难题。

新能源汽车已是恒大集团的背水一战,如果败了,谁能说清恒大该路向何方?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贾新光汽车评论 1145粉丝    453作品 关注 贾新光,原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 从业40年。
推荐作者
车大拿TV 关注
看车,选车,买车,玩车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车市八爷 关注
宁波最知名的汽车新闻主流媒体之一,爱卡分享一手新闻、新车、评测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