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无利不起早!无论是造电动车,还是做“口罩”生意,归根结底BYD也是一家商业性公司;油车业务持续萎缩,越来越沦为品牌“负资产”,比亚迪“停产”燃油车不足为奇。
清明假期,比亚迪官宣“停产”燃油车的消息,引发业界刷屏。
乐逗汽车注意到,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不少媒体同行依旧在拿这个“新闻”说事儿。
一时间这则“既意外也毫不意外的”消息,给BYD带来了一波利好反馈,“牛逼”、“好样儿的”、“厉害了word迪”……
之所以说“意外”,主要是宣布的时间节点——为啥早不宣布晚不宣布,偏偏在2022年宣布,而且选择在了清明节假期?
而毫无意外的依据同样不难理解。
BYD本身就是靠做电池起家的,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制造厂进军汽车业的时候,一开始就在图谋“电动车”变革。
事实上,当下正当红的全球电动车翘楚——特斯拉,也是在2003年创立的,一开始同样是瞄准“电动车”这条新兴赛道。
所以尽管过去近二十年以来,比亚迪也有开展燃油车业务,但归根结底BYD在汽车领域的核心优势与竞争力,也不外乎新能源电动车这条赛道。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比亚迪“放弃燃油车、聚焦电动车”的战略选择,其实早在数年前(大致2014、2015年前后)就有过一次,彼时比亚迪的燃油车因为造型设计拉跨、品牌号召力也不行,整体燃油车销量跌跌不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多重推动因素下,包括BYD在内的不少厂家新能源汽车业务驶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所以当年比亚迪给外界的印象,一度就有战略性放弃燃油车的味道。
后面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政策的“停滞”等不利因素,陷入到了一段沉寂期。
比亚迪通过高薪挖人的方式,挖来了全球顶尖设计师(前奥迪设计总监)艾格大神,比亚迪整车的造型设计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燃油车销量跟着水涨船高。
凭设计一举扭转比亚迪燃油车颓势的艾格大神
一句话,如若不是因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短暂“受阻”,以及燃油车领域突然迎来“第二春”,早在几年前BYD大概率就已经要彻底放弃燃油车了。
有了上面的介绍分析已经不难发现,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的核心战略一开始瞄准的就是——电动车。
二十年前及过去二十年当中,之所以也在大张旗鼓干燃油车,无非在于——燃油车领域还能“赚钱”,BYD作为一家民营商业性企业,逐利的底色是毋庸置疑的。逐利是商人的本性,这无可厚非。
当然如果赚得“金钱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赚得一番好的名声,自然就更好了。
比如BYD长期以来苦苦坚持的新能源大业,以前基本上要严重依赖国家和地方政府高额补贴,如今慢慢熬出头了。
不仅赚了钱,而且因为高度契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方向、作了表率,也给比亚迪及其创始人王传福赚得了巨大社会名望和良好声誉。
再比如前两年鑫冠疫情席卷全球,比亚迪很早就“嗅”到了巨大商机。
于是在王传福的亲自调度和监督下,比亚迪汇集全公司各事业部资源和智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研制出了口罩机并在比亚迪工厂里组建了数量庞大的生产线。
实践证明,得益于王传福的战略眼光和“快、准、狠”的布局,口罩这个新建业务一度为BYD贡献了巨额的利润。这一点透过央视等媒体后来对王传福的采访,也得到了证实,“确实赚钱了”。
不仅赚钱了,和新能源汽车事业一样,口罩生意也为王传福赢得了超高的声誉和沉甸甸的奖杯。名利双收大抵不过如此。
2020年疫情爆发后王传福亲自督战口罩生产
回到当下,再来看开头这个话题。在笔者看来,比亚迪此时停产燃油车,背后的主要考量点和驱动力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燃油车销量下滑严重,对比亚迪的利润贡献更是一年不如一年;
尤其同新能源汽车领域相比,比亚迪的燃油车业务越来越有“赔本赚吆喝”的意味,既然销量不行又不赚钱,还分流了部分新能源车的宝贵产能和资源,停掉无疑是最划算的。
事实上,透过比亚迪的官方数据不难发现,过去两年燃油车在比亚迪整车销量的占比不断走低,刚刚过去的3月份,燃油车销量基本已经趋零。
其二、芯片短缺、油价上涨、多种原材料涨价的大背景下,比亚迪的燃油车业务越来越鸡肋;
要说放到以前,即便燃油车业务本身并不赚钱,但好歹还能贡献点销量数据,让比亚迪整车销量更加的好看一些,所以投些资源在燃油车业务上,算总账也还不是不能接受。
如今芯片严重短缺,油价又飙升厉害,比亚迪的燃油车业务存在的价值越来越低,甚至已经沦为“负资产”。
比亚迪王朝旗舰汉就没有推出燃油版车型
其三、燃油车型的存在,极大程度上会影响新能源车型的溢价;
这一点不利影响其实过去几年间已经非常凸出,比如秦plus燃油车型售价低至10万元以内,入门价格甚至仅为七八万元,而对应的电动版车型,售价直接涨到了十四五万、甚至更贵。
不得不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上海,造型设计及整车的底子架构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燃油版车型和电动版车型的“价格鸿沟”,对BYD的品牌向上一直起到了较大的负面拖累作用。
试想,如果燃油版的汉售价不过十二三万元,你如何让消费者说服自己接受价格翻番的电动版汉EV、汉DM?!
反观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友商,就不存在“自己油车跟自己电车对比”的情况。
乐逗观察:
众所周知,从2009年的“十城千辆”试点算起,在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大业已经发展了十余年时间。
尤其伴随着特斯拉、BYD、蔚小理等一众电动车“明星”车企的集中崛起,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关键驱动力已经从过去单向的“政策”驱动,转向了“政策+市场”双向驱动。
无须讳言,照此发展接下来三五年、甚至十年时间,新能源电动车在各领域更高比例地替代燃油车,是可以预测得见的时代大趋势。
事实上,早在前两年,全球不少国家和的确已经纷纷制定和出台了“禁燃时间表”。
在此背景下,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电动车龙头型车企代表,BYD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行业大背景,选择战略性停产燃油车,可谓合情合理。
别忘了,过去这几年比亚迪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强王者”地位,已经受到严重挑战。
尤其考虑到品牌形象、溢价、号召力等维度,BYD别说跟特斯拉掰手腕了,甚至已经被蔚来、理想、小鹏等后起之秀按在地上摩擦。
长远来看,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
低端走量注定没有前途可言,这一点比亚迪在燃油车领域,早已深受其苦。
所以趁着更多同行还没有宣布“禁燃令”,比亚迪先人一步给自家的燃油车判死刑,宣传上能赚一波巨大关注和流量不说,没有“丢掉头彩”,也算是为自己这个“新能源汽车引领者”赢得了一丝的体面。
真到长安、吉利、长城、奇瑞等随便哪一家友商,提前把这个事给干了,BYD岂不是“名利双输”?!
所以啊,比亚迪这个官宣停产燃油车的消息,的确不足为怪。
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根据搜狐汽车今年5月的报道,中国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已提升至20%,正式迈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城配物流这个占城市碳排的关键领域,正迎来从政策倒逼到价值自觉的历史性转折。
bZ5新车进化下线!一汽丰田“双向奔赴”定义合资车企新典范
汽车行业的新规,好像从来没针对过合资大厂。
智能辅助驾驶险来了!到底靠不靠谱呢
蔚来广东实现换电网络全覆盖,全国布局加速
泰国罗勇工厂投产,长安汽车加速“三步走”,开创海外出口新范本
当夜幕降临,强光眩目、雨雾笼罩、行人突然横穿等风险如影随形,传统车灯仅能照亮前方百米,而视野之外的隐患却难以察觉。
尊界对江淮汽车有哪些意义?
长安启源Q07:15万级家庭SUV的全能担当,重新定义品质出行
当引擎的轰鸣与非遗的低语在时光中相遇,书写着属于汽车工业的文化自觉。
在电动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充电速度始终是人们关注焦点。今天,我们齐聚比亚迪兆瓦闪充体验活动现场。曾几何时,充电慢束缚着电动出行脚步,如今比亚迪兆瓦闪充技术强势来袭,改写格局。此刻,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项前沿科技的神秘面纱 。
何小鹏暗讽“蔚理华”,小鹏高管暗讽日产N7,小鹏飘了?
极氪私有化退市,吉利加速资源整合
20万公里无衰减,“开不坏的大马力E混动”真实车主的靠谱推荐
【中国杭州,2025年5月15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吉利汽车”)(0175.HK)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第一季度,吉利汽车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同比增长25%。归母净利润56.7亿,同比增长264%,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新能源汽车投诉量激增,中消协点名行业三大痛点
在古今对话中,宝马要创造更负责任的未来。
5月12日,开阳实验室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安徽芜湖签约,标志着奇瑞全球开源计划首个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地。南洋理工大学是享誉全球的创新研究先锋,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走在前沿。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如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产业集群方面及相关领域人才培......
隐藏式车门把手安全争议,工信部启动强制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