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新能源车可是个稀罕玩意儿,价格高、配置低、续航短、体验差,谁要是买了简直堪当“韭菜之王”。
10年后,新能源车已走进千家万户,价格、续航、体验等虽不能说沧海桑田,至少也有了很大改观。人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街面上的能见度也越来越高。
这是技术进步的促成、是成本降低的助长、是产业发展的增进,更是政策引导的鼓舞。
从2010年到2022年,在补贴推动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渗透率从不到1%增长到30%左右。换言之,几乎每卖3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
从这方面理解,延续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也算完成了历史使命,是时候退出并将选择权交还给市场了。是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不论你准备购车与否、关注汽车与否,关于今年年底新能源汽车补贴终止的消息,应该都听说了吧。
政策来源是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而发布时间是在2021年底。
在2022年底这个节点“爆发”,一方面是因为补贴退出已成盖棺定论,天然就引得人们议论纷纷;另一方面也因为新能源厂家卖力吆喝,欲抓紧时机促进销量增长。
吆喝方式则是千姿百态,有降价的、有涨价的、有保价的,还有浑水摸鱼的。
降价代表如特斯拉。继10月初的保险补贴之后,特斯拉在10月24日官宣降价,Model 3最高降幅1.8万元,Model Y最高降幅3.7万元。
尤其是后者,为了吃补贴、提销量,通过12元的价差将起售价定在了补贴标准30万元之内。到11月8日,特斯拉限时保险补贴再次上线,根据交付时间可享8000元或4000元“优惠”。
涨价代表如比亚迪。11月23日,比亚迪发布了调价公告,将对旗下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2000元-6000元不等。
调价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终止和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但也有特意声明,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不受此次调价影响。
两大标杆选手明确表态,跟随者也是亦步亦趋。
追随降价的如福特电马和奔驰EQ系列,都根据自身状况不同程度地下调了指导价;追随涨价的如埃安,上调指导价3000元-8000元不等,但同样预留了窗口期,2023年1月1日前支付了排产定金的客户将不受影响。
当然,更多的车企只选择了保价,如吉利、长安、奇瑞、小鹏、哪吒等。所谓“保价”,大概就是在限定时间内下定,来不及上牌也没关系,车企会承担补贴差额。
但这么多保价的车企,却都有一点没说清楚:限定时间之后怎么办?
而“浑水摸鱼”的代表如欧拉。今年2月份时候,欧拉宣称受补贴退坡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2022年每卖一台黑猫都亏损超过万元,不得已暂停了黑猫和白猫的新订单。
到11月底,欧拉黑猫和白猫部分车型恢复在售状态,但指导价却在不经意间提高。更有意思的是,跟着其它厂商的节奏,欧拉也推出了限时保价政策。
不论降价、涨价还是保价,都是车企在综合研判当前市场和自身处境之后做出的选择。乍看是为了保住消费者享受国家补贴的机会,实则是为了维持车企在年末甚至明年的销量。
选择涨价的,品牌和订单都比较强势,明确要涨但划定窗口期,吸引迟疑未决的消费者下单。
选择降价的,或品牌垂危或订单告急,为冲击年度销量再添一把劲。
而选择保价的多是些平庸之辈,想要借着热度再增加一点点销量,但涨价又没有底气、降价又没有余地,只能借着保价的幌子准备随时见风使舵。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了补贴,新能源车究竟会涨价还是降价?而作为消费者,又该不该拜倒在车企呼幺喝六的“糖衣炮弹”下?
按照现有政策,非公共领域的新能源乘用车按照纯电续航里程的不同,补贴金额在4800元-12600元不等。寻常理解,取消掉的补贴大概率会直接体现在售价中,因为资本本身就是趋利避害的。
但,补贴退出意味着“政策驱动”的退出,而市场的魅力正在于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身处其中的任何人、任何车企都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从产业链来看,新能源汽车价格受电池、芯片等成本的影响较大,原材料涨则售价涨,原材料降则提供了降价空间。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的价格为6.75万美元/吨(约48万元/吨),到下半年价格将下跌35%,至4.75万美元/吨(约34万元/吨)。
另外有分析师提出,早期的缺芯问题导致半导体行业超量生产芯片,对比全球车用半导体营收趋势与汽车产量变化,前者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0%,但后者产量仅有10%。原本的缺芯状态甚至出现了供给过剩警告。
从渗透率来看,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到的2025年25%渗透率目标,我们在2022年就已经达成。
从1%到10%共耗费5年时间,但从10%到30%只用了1年。考虑到行业规律,渗透率到30%左右时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而市场也不是永远需求旺盛。
从供需关系来看,今年内汽车行业从主机厂到供应链都在扩产能,当产能提升而订单没有显著提升的时候,届时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比如比亚迪,到2023年其产能会逐渐释放出来,几大基地满产后年产能预计将达到300万辆左右。尽管现阶段订单不愁,尽管明年400万辆年销目标非常抢眼,但需求真的有那么旺盛吗?
或许,特斯拉为比亚迪打了个样儿。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2019年底投入使用以来,累计产量已突破100万辆,截至目前产能也爬坡至75万辆/年。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产能爬升后特斯拉的储备订单却频频告急,为了确保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的全链路正常运转,唯有降价促销。
基于以上多点原因,上文的两个问题也就有了相应答案:补贴退出不一定会使新能源汽车涨价,在竞争和压力之下反而是降价的可能性更大些。
特斯拉不过是将“降价”从明年提前到今年罢了。而上述各厂家的卖力呼喊,无所谓涨价、降价还是保价,也只是在透支未来的订单而已。
如此,往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会越来越卷,卷产品、卷营销、卷渠道、卷价格……
补贴退出,将加速市场的优胜劣汰。卷得动的还有机会拼出一线生机,而那些不好好造车的,就请尽快随风而去吧。
今天我们来参加长安第三代UNI-V的试驾活动,我们拿到的是2.0T+8AT的版本,我们今天的行驶路线包括城市和山路,这也让我在不同的环境下体验了这款车的操控表现。
岚图FREE+用25万的价格,做出了30万+的规格,给消费者带来越级体验的同时,对于竞品车型来说更是降维打击!
阿维塔的车一直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优雅,那么优雅毕竟不能“当饭吃”,在带娃这方面阿维塔07行不行呢? 这期奶爸座驾就给咱们安排上了!
手握14万,能拿下怎样的车?看风云A9L。车长超5米、轴距达3米,空间宽适得超乎想象;全系标配前双叉臂+后五连杆悬架,操控稳、滤震柔。如果预算充足上高配更有260km纯电续航、CDC电磁减振器,搭配高品质音响系统,舒适与性能齐飞,性价比直接拉满!
驾驶自动化白皮书发布,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了!作为M9车主,我用半年真实体验告诉你,选智驾车到底该看什么,你还在被营销话术忽悠吗?
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在纠结自己的买车预算有限,又想只用这点预算去买一辆高性能的品质家轿,那艾瑞泽8确实可以给到你一步到位的购车体验。
都是自家中大型的旗舰SUV车型,奔驰GLE VS 大众途锐,能不能里子、面子全都要?今天我们就找来了豪华品牌的代表车型GLE和一贯以中庸、低调形象著称的途锐,这两款德系中大型SUV,来看看它们之中,究竟谁更加全能。
3款热门A0级纯电车横评,谁才是年轻人的心头好?
是保时捷但又不是保时捷的感觉,尽管有空间局促、智能化滞后等问题,不过动力表现依旧是保时捷的豪华基因,且给豪华电动SUV提供了差异化选择。
兄弟们,我开M9大半年了,必须说说它的智驾。现在市场宣传太乱,这份“驾驶自动化白皮书”就像及时雨。我高速和泊车体验都超棒,高速急刹反应快,泊车哪里都能停。每月用智驾跑500公里,稳定可靠。不像有些品牌吹得厉害,实际一堆问题。选智驾车,选鸿蒙智行准没错~ #白皮书点破智驾营销乱象#......
关于极氪MIX大家看得最多的就是旋转座椅和对开门带来的各种新奇体验,那如果MIX的座椅不会转,它会是一台优秀的大五座宝宝巴士吗?
2025款新哈弗H5,硬气一次,成为“边关万里行”官媒指定座驾!
作为全球汽车市场最畅销的两门两座敞篷小跑车,马自达MX-5凭借小巧的车身比例、轻量化的车身以及绝佳的操控性体验,赢得了全世界众多车迷们的喜爱与热可。
越野不死鸟 猛士M817通过极限三连撞
探险者昆仑巅峰版对比坦克500 Hi4-T,到底谁更适合多场景出行?
2025年了,广州人还喜欢日系车吗?城中心实探日系车占比
征服新疆边关的底气!2025款新哈弗H5硬核实力全解析
你知道现在社交网络上汽车领域什么流量最高吗?不是新车、不是吵架,是事故。 这玩意火爆,原因有俩,一是因为太多了,二是因为太惨了。 大家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特别是电动车盛行的当下,大家越看越没底,就没有安全上让人格外放心的纯电动车吗? 所以,就为了让你看看纯电动车的安全能有......
001号安全证含金量有多足 马自达EZ-6:钢筋铁骨+9气囊
乐道L90前备箱秒变观景台!换电+冰箱彩电,20万出头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