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9 月 4 日晚 9:00,保时捷在福建福州全球首发了旗下首款纯电动车保时捷 Taycan。这款车在舆论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事实上,即使是首次涉入纯电动车市场,保时捷仍然在这款车上做了很多技术突破。但囿于各种复杂的因素考量,Ta 最终的产品形态和定价相对守擂的纯电霸主特斯拉并没有那么好看。下面,我从技术和市场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说 Taycan 是一款不算很好,但也不差的产品。Taycan 之所以备受瞩目或者说让人抱有极大的期待,是因为保时捷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设计、研发和工程资源。保时捷北美 CEO Klaus Zellmer 说过一句话:无论动力系统如何变化,保时捷永远要做这个细分市场的冠军。我们的第一款纯电动跑车会是一款原汁原味的保时捷,提供我们久经考验的运动性和日常通勤可用性。我想说的是,这句基本的定义深刻地左右了 Taycan 在设计、研发、三电、制造等各个维度上的工程逻辑,而 Taycan 也基本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一台电动的、原汁原味的保时捷。你不能要求一款又慢又肉的车「运动」,所以高性能是必不可少的,保时捷为 Taycan 开发了两台高性能永磁电机。Turbo S 的后电机输出功率做到了 335 kW,什么概念呢,这是全世界第一台功率 300 kW 以上的永磁电机。哪怕是前电机,功率也做到了 190 kW,放眼全球仅次于特斯拉 Model 3 上那台 211 kW 的永磁电机。永磁第一和第三世界纪录,都在 Taycan 动力总成里。但高性能电机会带来一个新问题:体积、散热都变得更难布置,尤其考虑到 Taycan 低矮运动的坐姿,这个问题更加凸显,但是我们看 Taycan 的电机规格,并没有非常大。保时捷在电机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动了手脚:Taycan 采用了「Hair-Pin 发卡式」绕组的形式来制造 Taycan 电机的定子绕组。相对传统的圆铜线绕组,发卡式绕组电机的特性包括功率密度更高、体积小型化和热导性能好,散热性要求低。Taycan 的定子槽满率做到了 70%,远超传统圆铜线 45% 的平均水平。看不懂没关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想要长续航,不能单纯的做大电池,因为大电池更重反而会增加能耗,我们应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追求高能量密度:体积重量不增加,电池组变大才是最好的。那么发卡式绕组的弊端在哪里呢?制造设备昂贵、工艺非常复杂、铜线精度高、容错性小,这些都是问题。我想保时捷选择自主研发和制造电机,一方面出于市面上并没有如此先进的电机,另一方面自主制造,更好地控制制造流程和工艺,确保产能供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当然,要有高性能,光有一台好电机是远远不够的。电控、电池都是围绕「高性能」做全面的优化。2017 年 7 月 28 日,搭载 SiC 碳化硅驱动模块的 Model 3 的交付技惊四座。来到 2020 年,Taycan 有机会成为特斯拉 Model 3/S/X 之后,全球第 4 款采用 SiC 电控器件的量产车。而电动车行业预期的 SiC 商用时间表,定在了 2021 年。碳化硅带来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损耗极低、能效高、发热极少、散热要求低、重量轻。更关键的是,SiC 在电动车上的场景并不只有主驱动控制器,在车载充电器、DCDC 转换和快充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场景,而 Taycan 的硬核之处在于提供了一体式的 SiC 功率器件,甚至就连 Ta 270kW 的快充桩,也搭载了 SiC 模块做低压交流到高压直流的转换。到这一步,在 SiC 的商用上,保时捷之于特斯拉已经不再是亦步亦趋的跟进关系,而是并肩推动行业变革的领导者姿态。最后就是电池了,Taycan 搭载了来自 LG 化学的方形电池,共 33 个模组,每个模组 396 块电芯。整个电池组最大输出功率 620 kW,电池组规格 93.4 kWh,重 630 kg,Pack 能量密度为 148Wh/kg。
上面就是一些流水账,尤其最后一点,因为过去两年高能量密度导向的补贴政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148Wh/kg 的能量密度在中国实在有点拿不出手。但这还不算完,为了满足激烈驾驶的动力需求,保时捷在立项之初就给电池组设定了两个目标:一致、可持续的高性能;超充能力。先说快充,Elon Musk 之前评价保时捷的 350 kW 是这么说的。350 kW 的超充其实没有太大意义,除非你有一个怪兽级电池 Pack 或者一个超高充放电倍率,但那样的话系统能量密度又会非常低。怪兽级 Pack,其实就是能承受大功率充电的、高度复杂且散热能力极强的热管理系统,Taycan 被说中了。
具体来说,Taycan 的电池组乃至整个三电搭载了两套冷却器和导流设备,通过相互独立的三套热管理回路:高压组件低温回路、驱动模块中温回路和高压加热高温回路,确保整个系统能实现快速降/升温。此外,保时捷还为热管理系统增设了空调导流管,通过功率超过 10 kW 的马勒高功率空调压缩机进行散热。一句话概括:这是有史以来性能最强、复杂度最高的电动车热管理系统。800V 高压超充,保时捷付出的其实不止研发适配充电桩这么简单,在这之外,电机、变频升压器和车载充电器都得重新研发适配,就像保时捷电力电子设备总监 Joachim Kramer 说的:除了电池,Taycan 其他所有与「电」相关的组件和其他电动车都不一样。这句话的背后,一方面是高烈度的研发资源的投入,另一方面,前面电池的低能量密度传递到电池乃至整车重量上已经不容乐观了,这些独立研发的组件进一步推高了 Taycan 的整备质量。但无论如何,Taycan 在「运动」这个属性上的坚持获得了回报。围绕这个基本定义,Taycan 的产品力最终做到了如下成绩:
保时捷还是特斯拉,这是一个问题。昨天,我们已经给出了 Taycan 和 Model S 的基本参数对比。但实际上这张图没能全面地反应这两款产品的差异化卖点。以 Model S 为例,特斯拉最核心的竞争力 Autopilot,并没有在图中得到体现。自 2019 年 4 月起,Model S 开始全系标配 Autopilot 3.0 硬件。特斯拉遵循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模式在媒体乃至车主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而另一面不容忽视的是,特斯拉 Autopilot 已经逐步与竞争对手拉开了差距,成长为用户体验最好的辅助驾驶系统。匹配 Autopilot 3.0 的第十版软件系统 Autopilot V10 已经开发了整整 11 个月之久,按照特斯拉 CEO Elon Musk 的说法,新版本将在两个月内发布。除了自动驶入/驶出高速匝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V10 还将陆续支持交通灯及路标识别、城市道路自动辅助驾驶和智能召唤功能。简单地说,特斯拉正在凭借绝对领先的算力优势、绝对领先的算法优势和绝对领先的数据优势,从辅助驾驶逐步过渡到自动驾驶。而这恰恰是保时捷的绝大软肋。撇开毫无想象力的传感器和芯片配置不谈,Taycan 不仅不支持辅助驾驶系统 OTA 升级,刚刚过去的整场发布会上,对辅助驾驶系统只字未提。话说回来,这也体现了 Taycan 的产品逻辑:如果这是一款原汁原味的保时捷,提供其久经考验的运动性和日常通勤可用性,那么降低辅助驾驶的权重是合理的决策。运动的 Taycan 不打算辅助你驾驶,保时捷花了大量心思让 Ta 辅助你「运动」。作为一款运动基因推到极致的车型,在悬架主动控制方面,Taycan 搭载了三腔室空气弹簧、保时捷动态底盘控制系统(PDCC)、后桥转向系统,此外,Taycan 还配备了行业顶级的前 10 后 4 活塞的碳陶瓷(PCCB)刹车盘,这四大件确保 Taycan 在低/高速频繁切换的激烈驾驶中,底盘、车身姿态、转向和稳定性高度匹配。注意,到这里,保时捷和特斯拉的产品逻辑已经出现了显著差异,大量的资源倾斜带来的不只是意料之中的顶级操控性能,还有越来越高的 BOM 成本、越来越小的空间和越来越重的整备质量。保时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牺牲了许多性能指标,只为复现燃油车上的最具差异化的优势与卖点。2018 年 11 月,特斯拉通过一篇博客详细介绍了其为 Model 3 Performance 开发的赛道模式。通过特斯拉自主研发的车辆动态控制系统(Vehicle Dynamics Controller),特斯拉改动了前后电机扭矩逻辑、能量回收、三电系统冷却和转弯辅助,实现 100% 前驱、100% 后驱或任意的排列组合来影响车辆的操控。Model 3 赛道模式很可能比不过 Taycan 的操控性能。但是注意,这是特斯拉在完全不做任何硬件改动的情况下实现的,就像拉力赛冠军 Wyatt Knox 说的那样:「卓越的操控性能、双电机和完全数字化控制,这完全改变了游戏规则。」在特斯拉没有杀入豪华汽车市场的时候,保时捷品牌的标签不止有「运动」,还有「卓越的加速性能」。今天保时捷全力以赴五年磨一剑,但 Taycan 最极限的加速性能仍然输给了四年前(Turbo S 2020 年上市)发布的 Model S P100D。过去十年来,特斯拉一直试图重新定义豪华汽车市场的 Benchmark:他们把传统豪华维度的评价基准做到极致,然后引导全行业认可 Smart is new sexy.保时捷并不认可特斯拉,保时捷不惜加入大量的顶级的硬件组件,赋予 Taycan 最传统的保时捷优势。从市场反馈来看,保时捷的产品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超过 30000 个订单是最好的证明。但保时捷别忘了:订单空前火爆的前提是特斯拉过去在操控领域毫无建树,直到 Model 3 赛道模式特斯拉才开始牛刀小试。如果让他们做一款定价在 15-18 万美元的运动车型,他们会做到什么水平?在维持和传承现有品牌价值和优势上,保时捷毫不犹豫、出手果断。可是,保时捷的 Autopilot 呢?从产品的角度,保时捷在打擂,特斯拉在守擂;从品牌的角度,守擂的是保时捷,打擂的是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