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比亚迪宋的故障率是不是全国第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近期的汽车爱好者关于比亚迪宋系列的故障率讨论较多,究其原因是该车已经成为全国汽车消费者投诉受理处置服务平台所统计投诉数量最高的车。在2023年1-8月里,比亚迪宋PLUS新能源的投诉数量是4244个,宋Pro新能源的数量是1026个,共计5270个!由于投诉量最多的前四名都是比亚迪汽车,所以只能与第五名进行对比,第五名是极氪001,投诉数量是1182个;第六名是丰田皇冠陆放,为1113个;第十名是华晨宝马X3,为721个,其他七台车都来自比亚迪。
下图是该平台统计并公布的列表。
如果你认可“发动机/电动机·混动模式转换故障”是故障的话,那么比亚迪宋系列确实是故障率全国第一的车;反之,不认为这是一个故障的话,那么宋系列的质量评价倒是不差。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你是否认可该问题属于故障,比亚迪方面并不认可其为故障,但该平台将其定义为故障。
那么什么是“发动机/电动机·混动模式转化故障”呢?
说白了就是五个字:发动机自启。
比亚迪品牌的插电混动汽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纯电动模式行驶中有概率自动启动发动机,在车辆静止的时候也有概率自动启动;这是一个很不合理的设定,发动机自动启动是有安全隐患的,比如DM3.0系列车辆的发动机从启动就会开始输出动力,在不知不觉中启动发动机会造成行驶中的车辆忽然多出一台1.5T或2.0T发动机的动力,在司机不知晓的状态下进行加速则有可能发生碰撞。
其次还有在涉水驾驶的时候如果自动启动发动机则有可能造成发动机进水损坏,在封闭的环境中,在车辆无人状态下如果自动启动发动机,尾气则有可能造成周围人的一氧化碳中毒。
再次则是发动机自动启动的过程会消耗燃油,但是具备纯电动驾驶能力的插电混动汽车可以不用发动机驱动,用纯电动模式的用车成本会低很多;反之,自动启动发动机则会提高用车成本,并且自动启动发动机又短时间运行的话,比亚迪的发动机容易出现机油乳化,这又会提高车辆的保养成本(缩短保养周期)。
这个自动启动发动机的设定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是肯定不合理的,对于第三代混动系统的车辆用户来说还有驾驶隐患的存在;所以从该平台统计投诉数量来看,其用户至少有一部分是认为发动机自启属于故障。但是比亚迪方面曾经有过解释,不仅不认可其为故障,甚至还说发动机自启动能保养发动机,然而这没有理论支持;至于其描述的发动机启动可以发电也没有意义,因为充电的成本远低于烧油发电。
情况就是这样,所以宋系列到底是不是故障率全国第一的车取决于你怎么看,如果赞同上述观点和全国汽车消费者投诉受理处置服务平台的定义,那这台车还真就是问题很大;反之,支持比亚迪并且不在意发动机自启的话,那就只能说这台车的性价比不高了,其他方面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天和MCN发布,欢迎转赞评
凭借越级的产品价值,在最近公布的新能源中型SUV销量排行榜中,长安启源Q07强势跻身周销量榜单TOP 2,再现爆款实力。
不仅重新定义了汽车新品发布的形态,更通过虚实融合、AI驱动的交互体验,构建起车企与年轻群体对话的全新范式。
【E汽车】奇瑞iCAR V27官方伪装实车曝光
【E汽车】体育营销先行一步,极狐汽车品牌力跃迁
5月21日,腾势N9第10000辆整车在比亚迪济南工厂正式下线,达成了热销交付的新里程碑。
超级e平台技术解析暨汉L唐L“兆瓦闪充”全国巡回体验会
【E汽车】示界06正式上市,限时先享价10.88万元
比亚迪与又一国际顶级盛世同框,宋PLUS成戛纳电影节接送用车!
国安大剧遇上国产汽车 比亚迪化身国家安全 “硬核担当”
长城汽车拒绝“内卷”,堪称汽车圈的一股清流!魏建军提前预判形势,发改委再提整治市场内卷!
小鹏高管称:激光雷达看得远是伪命题
v【E汽车】星途全新车型凌云400T曜夜版正式上市
Q1总营收220亿,毛利率至19.1%,极氪领克合并1+1>2
三年了!苹果终于发布CarPlay Ultra了!阿斯顿·马丁先享,想先用你得有一台阿斯顿·马丁才行~
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动态试驾,智能安全操控大挑战
科技提升体验,全系都有激光雷达,理想焕新版更好用了
魏建军锐评国产车:高端产品好做,高端品牌难,需要文化和调性!
2025年5月20日,阿维塔科技在重庆正式拉开了“2025阿维塔品牌热爱季”主题活动。据悉,首站活动将落地重庆,后续将陆续登陆南京、北京、武汉、杭州、成都、西安、广州等7个城市。
近日,比亚迪官方公布4月智驾车型销售数据,以213325辆的单月销量(占国内乘用车销量 71%)、超48万辆的累计销量(截至 2025年4月底),稳居智能辅助驾驶车型销量榜首。细分来看,王朝 / 海洋系列贡献 190617辆,方程豹、腾势等子品牌分别售出9068辆和13519辆 ......
当公务用车采购政策明确 “国产优先新能源领衔”,一场关乎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 “逆袭战” 正式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