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6月推出S7以后,深蓝的交付量就屡创新高。
比起6月8000辆出头的交付量,7月深蓝的数据直接飙升到了1.32万辆,接着8月再达到1.47万辆的新高,其中当月深蓝S7就占据着10039辆。
值得一提的是,从6月30日开始交付以后,深蓝S7仅用35天就交付出超过1万辆,打破了新能源车企单车型交付最快破万的记录。
深蓝S7的热销,似乎是锐不可当。
深蓝在打造爆款方面是有经验的。
早在去年9月开启交付的SL03身上,深蓝就曾一举成为了国内「最快实现交付破万的新能源品牌」。
不过这里面,实际还带着些遗憾。
此前深蓝CEO邓承浩在回顾去年SL03交付破万时说到——
“8月重庆高温限电,全部工厂关停,9月重新从零开始爬坡,做到了几千台,但10月整个芯片行业大范围断供,11月封控二十几天,直到12月才交付过万,整整延期了3个月。”
还好这些因素,在S7的交付里都褪去了。
在生产环节一切畅顺下,深蓝S7仅耗时「35天」就完成交付破万,火爆程度有目共睹。
之所以卖得这么好,离不开这段时间插混市场的大爆发。
根据乘联会前7个月的统计,插混车型累计卖出121万辆,同比大增93.7%,反之纯电车则是增长19.1%至251万辆,增势明显放缓。
显然,深蓝S7踩中了对的时间点。
插混市场,原本是没人看好,也没车企能做好。
具体原因,近日领克销售总经理林杰,在反思领克插混车销量时指出——
“上一代混动产品是在油车的基础上来做,由于车身结构限制,只能将电池包中置,所以电量有限、续航不足,同时电池包也会侵占车内空间。”
油改电的折中做法,最终也只能换来尴尬的市场成绩。
至于插混市场的崛起,是由理想带动起来的。
从理想ONE到L系列,原本外界不看好的增程混动路线屡战屡胜。
得益于大电池的加持,以及发动机不参与直驱的特点,使得增程产品一方面有着纯电车的行驶体验,同时也有了油箱带来的续航保障,完好解决了纯电车的续航焦虑问题。
另外,尽管增程混动技术不如多挡DHT混动的先进,同时后者对于企业的研发功底、成本控制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从用户感知层面,两者在油耗和城区动力表现并没拉开绝对差距,同时多挡DHT混动在发动机过早介入、换挡的工况下,也容易给用车体验造成减分。
有见及此,即便后来一众主张多挡DHT混动的车企,在奋力向增程路线投掷炮火,但丝毫不改后者大卖的局面。
不过只有理想来力推增程路线是不够的,何况它还是高居30万级市场,可谓远离了多数老百姓的用车市场。
于是,深蓝选择站出来。
从SL03到S7,深蓝这两款车型都坚持立足在15万级市场,给到主流用户最适宜的增程车之选。
尽管目前深蓝的主力售价只有理想一半,但前者在针对续航层面却丝毫没有缩水。
CLTC纯电续航121km/200km,结合低至百公里4.95L的馈电油耗以后,深蓝S7的综合续航达到了1040km/1120km。
得益于此,深蓝S7用户在一周的城市通勤里几乎不需要用到燃油,同时应对远途出行亦无需担心。
再者,在结合175kW最大动力输出功率以后,深蓝S7在其价位上,已然给出了超乎预期的行驶状态。
在此优势下,深蓝S7在8月实现交付破万,同时交付量亦已超越了零跑C11、问界M5/M7、岚图FREE等其它增程产品。
可以说,当下在增程混动市场上,排在深蓝前面的只有理想了。
深蓝S7的热销,与其EPA1平台不无关系。
深蓝清楚,要想解决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痛点,除去采用增程结构还不够,提升电驱系统效率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于是EPA1平台的电机采用了8层扁线绕组、转子双V拓扑构型、超低阻导线、自适应控制算法、低阻力拓扑结构优化等技术,使得整套电驱系统的最高效率达到95%。
此外EPA1采用了微核高频脉充加热技术,此举能在-30℃超低温环境下,让电池的加热速度达到4℃/分钟,助力车辆的低温充电时间缩短15%,由此改善用户在极寒天气下的用车体验。
再者,EPA1平台搭载了最新一代的域控电子电气架构,在进一步集中车辆域控制器功能的同时,也为未来整车OTA升级留下了畅想空间。
至于当中8155芯片平台的选材,就为用户带来了最直接的流畅车机体验。
在硬件达到领先水平之余,「玩出花样」也成为了各家品牌的重头戏。
一方面,深蓝S7沿用了家族的“向日葵中控屏”,当用户坐到主驾位以后,该屏幕会自动转向用户来“打招呼”,如果副驾驶位乘客想要观影时,也能让中控屏转向自己一侧来实现更佳体验。
另外,深蓝S7除去给副驾准备了带腿托、头枕音响、零重力模式的「女王座椅」以外,该车还在遮阳板位置装配了一个12.3英寸屏幕,让用户在享受舒适躺姿的同时,取得更好的观影效果。
在现时各家内饰方案同质化之下,怎么再拓展出新的应用场景,这对于争取用户好感尤为关键。
在深蓝S7这样着力创新之下,难怪此前邓承浩有底气指出,“价格战是短期行为,未来市场还是要回到理性,打价值战。”
他强调,S7的产品力非常高,深蓝对于打价值战有坚定的信心。
邓承浩交代,早期深蓝S7增程版销量占70%左右,现在进一步发展到了近80%。
放眼未来,他还是希望纯电版本能达到30%以上。
因为邓承浩从一开始就认为,「新能源动力技术路线没有优劣,只有适合」。
正因为这样,深蓝并不选择押注在增程路线,而是构建起包括“增程、纯电和氢燃料”在内的多元化体系。
在这般兼容性之下,实际EPA1平台已站在了业内的绝对高度上。
“有人问我搞氢燃料是不是噱头?其实不是的。”邓承浩解释。
“我们提出的「原力智能增程」有两项功能,一个是油电增程,另一个是在未来进入氢能世界时,可以做氢电增程,我们是把氢燃料作为原力智能增程的一部分,去解决里程焦虑、纯电焦虑。”
“每年要在氢燃料动力系统投入数亿元,我觉得是值得的。”
与之同时 ,深蓝也在2021年加速研发半固态电池的进程。
邓承浩认为,2024、2025年量产半固态电池将是相对合理的时间,也是业内非常领先的节点。
就此来看,或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一个打出「技术引领」标签的深蓝。
在此基础上,近来深蓝跟华为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深蓝战略市场部副总经理吕婷透露,深蓝是有两大战略,其中第一战略叫「电动平权」。
具体是指,深蓝通过超级增程和原力电动等技术塑造出强大产品力,让消费者能够获得新能源的全场景出行。
第二战略则是「智能平权」,深蓝通过强大的智能化科技,让消费者获得科技赋能下的美好生活。
其中华为在深蓝的第二战略当中,必然将担起重要角色。
早前深蓝曾表示,「在发力智能化、提升智驾体验方面,深蓝选择与业内知名供应链企业开放协作,以加速自身产品与功能的推出,抢占市场」,这多少已经在为华为的加入作出铺垫。
吕婷说到,“未来深蓝和华为在科技方面的探索想象力非常大,敬请期待。”
由此可见,深蓝的标签并不只有「增程」,未来它的角色,可能还会是一个“开放版的特斯拉”。
突出的科技+合适的价格,深蓝不难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当下杂乱无章的价格战下,性价比的锚已经没有了具体对象。
如何去打造爆款车型,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就在这么难的情况下,深蓝S7连续两个月取得销量突破,助推整个品牌持续创出了交付新高。
毫无疑问,深蓝S7的表现是令人意外的。
而随着深蓝“内功”的持续释放,我们相信再火的结果,也不会只是一场意外,而是「实力使然」。
北京时间5月6日凌晨,2025斯诺克世界锦标赛决赛在英国谢菲尔德克鲁斯堡剧院落下帷幕。中国选手赵心童以18:12战胜三届世锦赛冠军马克·威廉姆斯,成为首位问鼎斯诺克世锦赛的中国及亚洲选手,也是首位以业余选手身份赢得世锦赛冠军的球员。在这段充满挑战的夺冠之路上,比亚迪海狮07EV(......
貂蝉仲夏夜开进现实里 2025王者荣耀全国大赛 英雄必备东风奕派eπ007 这套装备才是史诗级
穿越“城市丛林” 全新路虎卫士演绎硬派时尚宣言
新能源车企们的风阻数据一个比一个低,动辄0.199、0.21Cd的数据让观众们看得很嗨,外国的顶尖工程师却急得在办公室抓脑袋。
2025 年第一季度,比亚迪以 21.4 万辆出口量、117.27% 的同比增速,在香港、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巴西、意大利、英国等 7 个国家和地区登顶销冠,上演 “中国汽车旋风”,比亚迪以技术攻坚与本土化布局的双轮驱动战略,持续重塑着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死而不僵?极越疑似将获“复活神甲”
解锁家庭出行新境界,魏牌全新高山开启品质之旅
最高奖励500万!阿维塔法加码打击“黑公关”
全新高山,让家庭出行从此变得智能、舒适又充满乐趣
“今年,格局注定将慢慢固化。”
全新沃尔沃XC70来了,SMA架构打造,颜值能打,预计下半年上市
技术护城河:全产业链赋能全球扩张 作为唯一掌握电池、电机、电控、车规级半导体的车企,比亚迪以刀片电池、DM-i 混动、e 平台 3.0(800V 高压快充)构建技术壁垒。2025 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增 40%,推出的 “兆瓦闪充” 技术单枪充电速度超行业 30%、双枪快 50%。
二三排平权+智慧座舱!全新高山直播展现家庭出行“满分答卷”
小米YU7即将来袭,或25万起,轴距3米,压力给到特斯拉Model Y
老挝的路况,是我每次自驾东南亚的痛,限制着我不能开薄胎和底盘低的车,真心很苦恼。今年去马来西亚,我背着三条备胎应对老挝路况,本想着胸有成竹,但今年的老挝路况竟然能让我无语...
“虽然‘打死不做增程’不是我的原话,但我的态度很明确——长城不会选择增程式技术路线。” 近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直播中首度公开回应业内热议的技术路线之争,重申对串并联混动(串混联)技术的坚持。 魏建军的表态直接回应了理想汽车CEO李想两年前的预言。
极氪管理层重大调整!林杰接替林金文全面负责营销
2025五一西南(成都)车展以“50.3万人次入场、18273台成交”的亮眼成绩收官,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现在的中国汽车,就是DAY DAY UP!”
“腹泻式”下滑,悬崖边缘的欧拉还能吸引消费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