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悄然过去,可以说这一年让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和事件不少,但实际能够让我感到惊艳的新车并不多,哪怕成为各家新势力销量担当的新品不可枚举。
回顾2023年,「价格战」是汽车圈绕不开话题,从1月的特斯拉双车调价,到3月份“12万买雪铁龙C6,真香”等话题冲上热搜,再到下半年各家新势力All in 20-30万元细分市场,但是无论“前浪”多么声势浩大,终究会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或者换一个说法:当消费者越来越无感车企们所宣传的“更高的算力”、“更大的屏幕”,以及“遥遥领先的高阶智驾”,似乎只有价格才能真正触动“见多识广”的中国消费者。
无论你用“50万以内最好、500万以内最好,还是1000万以内最好、遥遥领先、领先不止一代”来宣传——最终在真正颠覆性(超越期待)产品出现之前,让消费者感兴趣的应该是这样一个组合:让人感到新鲜并且爱用的体验+不错的价格+迅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这也是时下消费者选车的普世标准。
借用双城记开篇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比如2023年初,我最期待的便是高阶智驾真的能切实改变我们用车的习惯,就像当年iPhone 4的出现一样颠覆市场格局(这也是2022年,乃至2023年上半年汽车市场营销方向的主旋律),然而在连续试驾过阿维塔、蔚来以及小鹏的高阶智驾之后,不管是因为高精地图覆盖城市数有限问题,还是因为网络,智驾系统时常降级运行,甚至直接退出等状况,都在直接劝退仍在成都生活的我——
高阶智驾某种程度上来看真的就是L2+(再多不了一个+),远远没有达到我所期待的成为消费者选车时必然考虑的核心卖点,更不用说颠覆用车习惯,反而是越来越多车企学着特斯拉,企图重新颠覆中国驾校所教导的行车逻辑;
又比如2023年初已知不少新能源车企会陆续推出一百大几十度电池的超长续航车型,比如埃安、极氪、蔚来等等,甚至与此同时,2023年下半年各家新势力已经将量产车的风阻系数刷新到0.2cd以下,然而不论纯电续航突破700km、800km,还是1000km,续航焦虑问题始终没有被真正解决,因为消费者依然无法像加油一样“随心所欲”的补能;
此外,作为一枚“预备役”新能源车主,让我无法舍弃自家奥迪Q5L的核心原因也在于,为了省油钱购买新能源车真的省了吗?如果你和我一样认真算过二手车残值、油费、电费和目前20-30万元区间能够选择的车型,新能源车真的能给我带来更好的体验吗?
说实话,目前我还是没有完全说服自己,不知道和我有同感的朋友有多少,但至少我相信新能源车市场走向成熟仍然任重道远。
当然,不可否认,正是因为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新能源趋势的大热,新能源车带给我们的整体体验大概率是优于此前同价位的油车的(尤其是动力性能、智能化两个层面),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用之前不可想象的价格买到了心仪已久的油车。
因此,在2024年之初,我仍旧想分享一些我对于新的一年智能汽车的期待,希望这一次他们能至少实现两点。
期待一:会出现更有意思的新能源A级车么?
透过2023年最后一个车展——广州车展不难发现,2023年末到2024年上半年,可以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B、C级细分市场车型的井喷,智界S7、阿维塔12、问界M9、零跑C10、小鹏X9、理想MEGA、大众ID.7等等,在大致看完这些新车之后,我却开始思考——
那2024年A级车市场会不会有更多类似上述这些具备顶流吸引力的新品出现?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A级车市场基本上是比亚迪一家独大,宋PLUS、秦PLUS和元PLUS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即便五菱星光自称交付首月累计销量达到18294辆,但本质上它也并不是那种具有颠覆性或者说给市场带来革新感的产品。
与此同时,包括长安启源等新品牌新车型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在油改电的基础上做新能源化提升、且油电同价的思路来跟进,并没有哪款车能够给到人像目前B、C级车那样具备引领者潜力的产品,且不说400V平台或者高算力、高阶智驾,至少需要给消费者提供不同于以往A级燃油车的体验和品质。
所以目前看来,A级车市场下一个真正的王者仍虚位以待。
期待二:新技术由“奢”入“俭”
2023年全年看下来能够称得上带来颠覆性技术的车型和品牌可以说越来越少,或许蔚来ET9算得上一个,尤其是考虑到目前固态电池的规模化落地还需要3-5年的背景下,技术上的突破或许已经进入了阶段性的瓶颈期。
很明显,通过近两年的发展,整个新能源市场已经经历了硬件上卷了又卷、屏幕从大到更大、算力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TOPS、激光雷达从一个到多个的过程,其实用户的感官也从一开始的刺激,到现在的无感,甚至觉得过于同质化而找不到让人下单的“爽点”。
而造成这种感知的核心原因,就是大家其实都没有带来核心内容或者体验上的突破,大多数还是在做已有功能和体验的叠加。所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当算力和硬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出现冗余,或许我们就可以期待一下头部车企在保证良好体验的基础上,是否有可能阉割一些硬件和算力,这样更高端定位的产品或许还能够有一个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大家应该还记得,前两年汽车圈还在卷激光雷达数量的时候,从一个激光雷达,卷到后面甚至出现搭载4-6颗激光雷达的方案。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大部分车企已经回归到单颗高精度激光雷达+视觉的主流方案,因为硬件的堆叠并没有带来体验上的明显提升。
包括也有一段时间大家又在卷大尺寸AR-HUD实景屏幕,从几十寸到100寸,但在最近的新车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车企选择了液晶仪表前移的方案,这也让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技术和硬件应该出现在什么样的车型?包括近期也开始流行的光毯大灯、电子后视镜等等。
个人认为,没能带来直接体验升级的冗余硬件阉割之后,对于车企来说成本也更容易控制,或者将这部分成本花在其他层面的、容易感知的体验提升上,会显得更具实操性。
同样以比亚迪为例,你会发现在它的主流走量车型其实并没有大量运用或者引进上述这些所谓的新潮技术、黑科技,好处就是可以有效控制整个车的成本,同时去把该发挥作用的基础品质做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我会期待2024年那些真正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经济和时间上效能提升的新技术,由“奢”入“俭”的出现在更多车型上。
期待三:AI大模型上车
车机取代手机最早应该是两三年前某车企发布会后开始流行的概念,然而现在呢?
直到2023年chatGPT这颗“核弹”在生活甚至工作中出现,才让我真正开始期待AI大模型上车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或许有的车企会告诉你:我们的语音助手已经拥有大模型加持。或许你已经可以开始问它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谁更好喝、刘备是谁?又或者理想、问界、领克的车机上已经关联了超级丰富的应用生态,但显然在车上用车机取代手机不只是这么简单。
我想要的是车载原生AI大模型的出现,不仅是实现绝大多数手机能够完成的功能甚至工作,同时能够通过长时间和车主的适配、模仿、学习,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助手,至少在车上摆脱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驾仕总结
看完上述我对于2024年智能汽车三个变化的期待之后,不知道大家觉得能够实现几个呢?从我的角度来说,新技术“由奢入俭”和AI大模型上车应该是大概率发生的变化,前者关乎车企的体系化成本控制效率,而后者有可能成为2024年营销上的另一个新热点。
当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告诉我们:2023年你有哪些期待实现了or没有,2024年智能汽车你又有哪些新的期待?
文|刘朋
图|网络
4月28日晚,良品铺子同时发布了2024年年报、2025年一季报,虽然受降价策略调整等原因,公司利润阶段性承压,但随着供应链精益管理与降本增效措施落地,经营改善信号显著。
量、利双升,上汽找回增长节奏
【EV视界报道】当硬派越野风骨与极致智能科技浪漫邂逅,铁血军工强强联合满血华为,电动越野的未来走向引人遐想。 4 月 22 日,东风猛士科技与华为联袂打造的全新智能越野力作 —— 猛士 M817,即将在 “共享智举 —— 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 上惊艳全球首秀。作为东......
双线协同 快速响应——中国重汽高效服务赢得客户赞誉!
5月4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领衔开启“五一”假期主题直播,邀请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总经理王超,以及B站百大UP主“保镖的车库”一起驾车前往保定周边露营赏景喝咖啡,沉浸式体验全新高山在智能驾驶辅助、超级智舱、超级Hi4性能版智能四驱等方面的硬核实力。
五一电车出游魔幻经历:服务区充电竟然也要挂号排队?
4月29日晚间,光峰科技(688007.SH)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4.6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7%,经营现金流净额6412.73万元,同比增长424.57%。报告期间,光峰科技坚持贯彻“核心技术+核心器件+应用场景”的战略定力,聚焦AR......
2025年的新能源战场硝烟正浓,其中合资阵营里必须重视的一支生力军——北京现代ELEXIO的全球首秀。
比亚迪一季度出口 21.4 万辆,登顶 7 国销冠!中国车企改写全球汽车格局
比亚迪海狮07EV护航赵心童夺冠,全球销冠品牌再添星光
从BBA到腾势N9:为何高端车主开始“脱粉”传统豪车?
谁的薪酬最高?
比亚迪海狮07EV护航赵心童夺冠,全球销冠品牌再添星光
当“合资老将”遇上“国产黑马”,消费者该如何抉择?
北京现代ELEXIO,合资新能源反击杀招?
56物流节到67品牌客户日只需一个11,是东风柳汽1流的产品,1流的服务,也是这些年对卡友1心1意的守候。5月6日,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56物流节”。在这个专属于物流人的节日里,作为诚信央企东风集团商用车核心业务板块,东风柳汽深度参与物流行业活动,以智慧化、新能源化科技与产品......
问界对部分M8合格证有误道歉:合格证印制错误,电池类型无误
同是14万级,极狐新阿尔法S5和小鹏MONA M03,谁才是你的真香之选?
Q1财报发布后,多家车企宣布调整业绩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