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超级充电站 4浏览 2024-02-04 IP属地: 江西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Ladies and 乡亲们,拜个早年!欢迎来到「傻瓜 AI 冒险家」周末专栏的第二期,我们主打普通人也能看懂的 AI。

喜欢吃瓜的朋友们可能知道,去年 12 月《纽约时报》状告 OpenAI 的官司,这家百年老报说 OpenAI 未经允许使用了《纽约时报》数百万篇文章,来训练像 ChatGPT 这样的聊天机器人,并且 ChatGPT 在回答用户问题的时候,也时常会成段地使用这些文章里的文字,严重侵犯了《纽约时报》的版权。然后,《纽约时报》说,赔钱是不够的,你必须 order the「destruction」of ChatGPT,将 ChatGPT「销毁」。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狭路相逢,各执一词

这场官司的火药味,相当浓厚,符合《纽约时报》向来「刚烈」的个性。而且《纽约时报》还在自己发的文章里写,这场官司打开了使用「未经授权的出版作品」来训练 AI 的「法律战争」的新战线——其实在《纽约时报》之前,也已经有作家状告 OpenAI,理由也是 ChatGPT 的训练内容侵犯版权,但动静没有《纽约时报》闹得这么大。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纽约时报》并没有提出具体的金钱赔偿要求,但主张 OpenAI 的侵权行为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法定和实际损害」。《纽约时报》还说,他们在走上法庭之前,已经找过 OpenAI 和微软,但「协商」没有取得有效的结果。

那么面对着掌握报道机器的《纽约时报》,OpenAI 又是怎么说的呢?

今年 1 月初,OpenAI 发表了一份声明,表示他们不同意《纽约时报》的诉讼——「这没有法律依据」,并且指出 OpenAI 正在与新闻机构合作,创造新的机会,培训 AI 使用的内容是「公开的互联网材料」,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关于 ChatGPT 将《纽约时报》的整段内容在聊天中「吐出」的问题,OpenAI 轻描淡写地说这属于「罕见的错误」,他们正在「努力将其将至零」。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听起来,OpenAI 就像在说,我们掌握了最新的技术,还愿意跟你们合作,你们还有什么意见?而《纽约时报》的立场是,我们是有订阅制的,你不仅没有付款就使用我们的内容,还把我们的内容成段地给读者,那我们还怎么挣钱?

在另外的一篇博客文章里,OpenAI 的发言人还补充说,他们实际上与《纽约时报》进行了「有建设性的对话」,主要的协商内容是在 ChatGPT 中对引用了《纽约时报》内容的部分进行标记,所以对于《纽约时报》的这一纸诉状,他们感到很惊讶,并且失望,他们仍然希望能找到一个让创作者从 AI 技术中获益的双赢办法。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这场官司,或者说博弈,目前还没有结果。许多外媒的猜测是,法院确实有权像《纽约时报》要求的那样下令「销毁」ChatGPT,就像销毁其他的侵权或盗版产品一样,但是法院采取这种「极端」手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美国的版权法从未被用于销毁人工智能模型,而且要「销毁」ChatGPT 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得妨碍合法活动」,二是「它必须是可以防止侵权的唯一补救措施」。ChatGPT 的问题,显然要更复杂一些。

打不过就加入?

不过话锋一转,最近《纽约时报》似乎有了一种「打不过就加入」的领悟,说他们正在组建一个新的工程师和编辑团队,来试验可否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来产出新闻。当行业大佬走出这一步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们又将迎来一场内容革命了。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纽约时报》的这支队伍,将由 Zach Seward 领导。Zach Seward,是 Quartz 的联合创始人、前首席产品官、前主编和前首席执行官,一直以来都是数字媒体技术和体验的先行者,Quartz 也被称为一家「为数字时代而生的商业新闻网站」。根据《纽约时报》给员工的说明,Zach 将协助制定「How we do and do not use generative A.I. 我们如何使用/不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为记者们设计人工智能培训项目,并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和想法来拓展《纽约时报》的报道范围。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早在去年 8 月份,《纽约时报》就已经在内部会议上讨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现有工作效率,包括生成标题创意或者分析数据等,并且现在内部已经允许员工申请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但目前,我们还不知道这次《纽约时报》大举招募工程师之后,是会采用已有的 AI 模型,还是重新建立一个独立的模型。

《纽约时报》在宣布这件事的时候也强调:我们的记者还是会继续做新闻报道的。甚至最近,《纽约时报》还加强了记者简介,并且增加了记者的短视频内容,似乎也是为了对抗 AI 让创作者身份愈发模糊的残酷现实。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过去十年,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传统大媒体在快速的技术发展中不断受到巨大的冲击,阅读量下跌、广告商撤退,人们似乎只需要从社交媒体上获取内容了,传统媒体竖起的高高的「订阅墙」,也是杯水车薪,连大名鼎鼎的《经济学人》都在机场开了个小店,卖一些他们的杂志,以及更多的其他的杂物。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而过去一年,ChatGPT 的崛起无疑引发了一轮新的恐慌,如果媒体费心产出的内容,聊天机器人都可以随意抓取,那么谁来承担产出优质内容的成本呢?但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真的还需要为内容付出那么高的成本吗?

AI 是否会降低内容成本?

《纽约时报》起诉 OpenAI,回答的是第一个问题,而它转而建立自己的人工智能团队,是在尝试回答第二个问题。

那么当下的人工智能,究竟可以为新闻内容创作做些什么?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在我们日常的实践当中,AI 已经可以很流畅地进行各种语言的翻译和润色、为新闻撰写概要、为一篇报道起一些符合常规的标题、按照一定格式将新闻摘要编入邮件、撰写给读者的信息,它可以非常快速地为你提供选题灵感、搜集网络上所有相关的资料、搜索学术论文、抓取数据、分析你提供的数据并得出趋势结论,乃至进一步撰写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如果你去做采访,AI 可以为你生成采访提纲,还可以帮你把采访语音迅速转化成文字记录,并且进行要点梳理;如果你学会使用图像生成工具,它甚至可以为你生成真假难辨的照片,或者为你设计栏目的头图;如果你需要的话,你还可以训练 AI 帮你做电话调查。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但是,新闻内容当然还有许多 AI 还无法做到的部分,如果你问 ChatGPT,它会告诉你,它无法理解新闻报道当中的特定背景和文字的微妙语义;它无法进行调查性的新闻报道,因为它缺乏直觉和批判性思维,也不能解读非语言的线索;它无法进行伦理判断,因为 AI 只能遵守人类输入的规则,比如 OpenAI 规定它不能生成「脑机接口」相关的内容,它会告诉你说它不能生成,而且它只知道这好像跟伦理有关,但它并不真的理解;它无法适应可不预测的事件,而这正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意故事讲述,但是它缺乏对人类情感共鸣的理解,它的故事会缺乏深度,以及与人类的连接。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当然最重要的两点,ChatGPT 意识不到:第一,当前生成式 AI 的内容终究是基于人类已有的庞大内容库,它的东西常常是东拼西凑的,涉及侵权或者抄袭,而且常常「编起来没边」,将不符合事实的内容说得头头是道;第二,AI 并没有亲历生活的能力,它无法感知人类的焦虑,社会的起伏,当你有了想法,把数据输入给它,它可以给你提炼出线索和趋势,但是它无法预判,也无法观察。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所以,人工智能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内容制作成本,让所有机械的工作变得更高效,但是新闻报道的核心依然是人,是能够灵活应用 AI 工具来进行报道的人,最终是不是会降低成本,可真不好说。

比如著名科技网站 CNET,去年就因为采用人工智能产出报道而导致了数十篇文章内容出错,被发现之后,CNET 迅速暂停了 AI 工具的使用。现在,CNET 在网站上刊登了详细的 AI 使用政策,包括 AI 生成内容一定是基于他们自有的内容和数据,或者会有专门的编辑仔细检查信息的准确度和来源,避免出现信息错误、抄袭和侵权的情况。同时,他们在训练自有的 AI 的时候,也会着重训练其对内容来源进行准确标记,让所有创作者的内容都获得应有的认可。此外,CNET 还明确写道,他们不会使用 AI 来撰写完整的报道、进行产品评测,以及生成图像或视频。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CNET 禁止的这些,正是很多新闻网站正在采用的方法,而这也成为区隔一家媒体内容质量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

AI 生成内容并不是不能利用,事实上 AI 撰写的段落或者生成的故事,有些还是很有意思的,甚至有时候 AI 能够为我们提供很有趣的创意和灵感。但是,创作者始终应该获得尊重,AI 抄袭和人工抄袭并没有本质区别。另一方面,AI 生成内容有非常多重复的套路和内容,这显然并不能形成一个丰富的内容生态,对于人类智识的增长,并不能带来助益。

《纽约时报》与 AI 的争执:打不过就加入?| 傻瓜AI探险家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很多人已经有体会,在浏览新闻的时候总要择机多点击不同的内容,才能让自己的新闻源保持多样性,否则很快新闻源就会被单一内容占据,你再也听不见「不同的声音」,媒体如果依赖 AI 产出核心内容,呈现出来的面貌,恐怕也会是如此,甚至充满谬误。

《纽约时报》的「打」与「加入」,正是应有之义。

文章标签:
行业资讯
 
相关推荐
超级充电站 9.9万粉丝    1708作品 关注 最快最深刻最好玩的智能汽车点评
推荐作者
中国皮卡网 关注
皮卡车垂直门户网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皮卡分会理事单位。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小马闲话 关注
闲话汽车,行摄四方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