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汽车大事记 2106浏览 2024-04-21 IP属地: 湖北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一年前,特斯拉的员工们还在为公司2022年收获净利润126.83亿美元(同比增长128.8%)的优异表现而狂欢,而一年后的今天,这些员工却人人自危,担心自己下一秒钟就丢了饭碗,更多入职不到一年的新员工已经被解雇。

本周,特斯拉突然爆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轮裁员,全球逾1.4万名员工被裁,占比超过10%,事发之突然,行动之迅速,声势之浩大,令人咂舌。在特斯拉之前,车企界传出裁员消息的是极星、高合这类四五线品牌,令人想不到的是,紧随其后的居然是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但特斯拉的竞争对手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特斯拉大裁员不仅仅是该企业自身管理行为,更释放了一个信号: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如今正步入“寒冬”,这一点,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中国已经显现——4月前两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50%,这意味着电动车市场已出现阶段性见顶征兆。

物伤其类,特斯拉不好过,大部分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也在接受市场见顶带来的考验。在行业成熟度显著提升的同时,电动车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头部效应愈发凸显,新一轮洗牌已然开始。

巨头特斯拉进入调整期

在过去7年时间里,特斯拉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裁员,分别是2017年的2%、2018年的9%、2019年的7%、2022年的3%,以及此次的10%。此次大裁员,实乃特斯拉销量增长乏力、市占率下滑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根据官方数据,特斯拉2023年共交付电动汽车181万辆,同比增长38%。这一数据表面上看问题不大,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2023年的增长主要来自第二季度——交付量同比大涨83%,而从第三季度开始,特斯拉连续三个季度增长乏力,2023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交付量分别只增长27%和20%,2024年一季度交付量更是同比下滑超过8%,远低于华尔街预期。

交付量下降的同时,特斯拉的市场占有率也在下滑。

根据TrendForce集邦报告,在2023年一至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纯电汽车的市占率分别为21.8%、21.7%、18.0%,可谓每况愈下,四季度虽查不到具体数据,但从2023年全年特斯拉市占率19.9%来推算,其四季度应该是在20%以下。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特斯拉全球市占率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中国市场的滑铁卢。

全国乘联会数据显示,由于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特斯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正持续下降,2023年一季度其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份额为10.5%,而到了年底,这一数据变成了6.7%,今年1-2月更是进一步下滑至6.6%。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为22.09万辆,低于去年同期的22.93万辆,这也是其一季度交付量下滑8%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在中国市场增长乏力,特斯拉2023年出现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年度利润下降,四季度利润更是大幅下滑40%。

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斯拉轰轰烈烈展开大裁员之际,还有两位高管主动提出了辞职,包括负责电池开发的高级副总裁德鲁·巴格利诺(Drew Baglino),以及负责公共政策和业务发展的副总裁罗汉·帕特尔(Rohan Patel)。其中,德鲁·巴格利诺已经在特斯拉工作18年,被认为是马斯克的核心副手。核心高管的离去,也从另一角度证明特斯拉这一电动汽车巨头正进入企业调整期。

电动汽车市场红利正在消失

特斯拉交付量和市占率表现差强人意的背后,其实是整个电动汽车市场竞争环境的白热化。

进入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处于低迷状态,消费需求疲软。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零售量环比下降29.5%,零售渗透率为32.8%,环比也下降7.5个百分点,进入2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量更是出现双降,其中同比下降11.6%,环比下降42.1%,直到3月,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才开始出现回暖,同比、环比分别增长29.5%和82.5%。

虽然1-3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仍是正增长(22.4%),但与过去几年相比,增长脚步明显放慢,作为参考,2021-2023年的这一增长率分别是169.1%、90%、36.2%。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当红利期消褪,野蛮生长时代终结,一众电动车企面临的是竞争的白热化,这一点,最直观的体现是价格战。

2月19日,龙年春节开工第二天,比亚迪就打响了降价第一炮,宣布秦PLUS以及驱逐舰05的荣耀版车型售价为7.98万元起,让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首次下探至7万元区间。随后,五菱汽车、长安启源、哪吒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以及传统品牌中的别克、长安、现代也纷纷发布了降价消息。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很快,奇瑞、长城、一汽等自主品牌以及奥迪、沃尔沃、大众、本田等合资品牌也纷纷加入了降价大军,特斯拉旗下两款走量车型也推出了优惠。据不完全统计,本轮降价的汽车品牌至少超过30个。

令人猝不及防的是,刚进入4月,新一轮价格战又开始上演。从4月1日开始,包括蔚来、小鹏、问界、极氪、奇瑞、吉利、红旗、一汽-大众在内的10余品牌直接或间接推出了降价优惠。

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

有专家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逐渐降低为降价提供了可能性,但事实上,即使是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也未必能够盈利,有不少仍在亏本卖车。

比如,蔚来汽车2023年总共亏损207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就亏损约13万元;小鹏汽车去年103.8亿元,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损7万多元。身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一哥”的比亚迪,2023年单车利润也还不到1万元(9000元)。

另一组值得电动车主机厂重视的数据是市场渗透率。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4月1日-14日,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和批发渗透率双双突破50%,分别达到50.39%和50.19%。50%的渗透率意味着电动汽车行业开始进入成熟期,鉴于电车当前存在的续航、补能短板(尤其是在极端气候环境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很难出现爆发式增长,市场或将阶段性见顶。事实上,在电动车行业盈利模式尚未得到解决的前提下,电动车市场也很难继续获得高速增长。

随着行业成熟度的显著提升,电动车市场头部效应愈发凸显,集中度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也将加剧。

然而,对众多主机厂来说,还有一个能够对市场份额分配与行业格局重塑产生影响的坏消息,那就是新玩家小米汽车的到来。

3月28日,备受瞩目的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以21.59万元起的售价上市,这个价格无疑将碰触到包括特斯拉在内的许多主机厂的蛋糕。作为一家科技巨头,小米在智能生态圈的技术、经验以及高粘度用户群体,让其初来乍到就迎来极高的热度,不仅向主攻纯电动汽车的其他新势力车企发起直接挑战,更对众多传统主机厂带来一定的冲击。据称,小米SU7上市27分钟就收获了5万份订单,足见其影响力。

“电车之王”特斯拉全球大裁员,电动车市场的丧钟为谁而鸣?


小米新加入赛道叠加市场增速放缓,更多边缘化的电动车品牌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临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洗牌已经开始。今年1月,沃尔沃子品牌极星表示计划全球裁员15%,在此之前,其刚刚遭遇沃尔沃断供。2月春节过后,主打5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的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停产,业界认为其可能成为下一个“威马”,走向破产。极星和高合的窘迫处境绝不是个案,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高度成熟,更多边缘品牌将步威马后尘,被市场所淘汰。

文章标签:
新能源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汽车大事记 9155粉丝    6590作品 关注 行业资深人员打造,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推荐作者
弯道看车 关注
资深车评人,前《深圳特区报》汽车部主任
型车志 关注
通过独特的视角,创造有型、有趣的汽车评测视频和故事。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予墨Auto 关注
跟我们一起慢慢懂车!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