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准备买车,看到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作何感想?
如果你最近一两年,刚刚买了造车新势力的车,再看价格战,又作何感想……
很明显,进入2024年,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开始真正“上强度”了,很多品牌为了获得销量和市场份额,不仅在价格方面持续让步,而且在产品配置、功能方面,也是一增再增。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这一块,基本上隔几天就会发生一次变化,配合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4月上旬超过50%,好像国内新能源汽车,展现出的是一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状态……
但是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
常言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国内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一些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代价就是一代老车主被层层“割韭菜”。
大家可能发现了,最近一段时间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产品,尤其是价格稍微高一点的新势力产品,在硬件配置方面都比较顶,什么激光雷达、双腔空悬、8295P芯片等等,这些硬件的上车,意味着这些新车型可以实现的功能更多,但也意味着,日后这些车型依托这些硬件产生的新功能,和没有这些硬件的老车型是没有关系的。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技术急速膨胀和进步,必然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和更换速度赶不上产品和技术的迭代。这一点我们是不认同的,如果是手机,那么技术急速迭代,我半年换一个,最新的技术成果我能享受到,但是作为汽车这种又大件又贵的物件,不能随随便便就换了吧?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在技术和功能抛弃老车主的同时,这些造车新势力的新车型上市增加配置和功能的同时,还降低价格,老车型的保值率就没法看了。就比如小编2022年年底购买的理想L8 Pro,落地37万多,没有激光雷达,不支持现在的城市NOA,但是现款的L8 MAX,不仅搭载了激光雷达,支持城市NOA,而且售价只要34.98万元,新车价格便宜这么多的情况下,小编那辆L8 Pro,二手车市场价格基本上就要腰斩了,小编甚至没有到二手车市场询价的勇气!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新能源汽车都是这样,技术和功能的迭代和进步,都要以“背刺”和抛弃老车主为代价?
当然不是,目前在国内,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在各自细分领域的保值率,依然是遥遥领先的存在,为什么?一是特斯拉在国内保有量特别大,本身就有利于保持保值率,而且特斯拉的产品,在电动车领域,也代表着稳定和可靠。二是,特斯拉车型新的功能实现,不靠硬件堆砌,而是依靠软件更新实现,举个最直接的例子,就算明天特斯拉的最高级别驾驶辅助FSD在国内落地,三四年前生产的特斯拉车型,通过软件升级和付费,就能实现该功能,新车可以,二手车也可以。
尤其是第二点,造车新势力们能做到吗?不能!造车新势力今年有两点的新功能,可能去年的车型都实现不了!
那么问题来了,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豪华品牌,总是喜欢强调品牌忠诚度和复购率,也就是车主买完这个品牌的车型之后,家人也会增购或者继续置换该品牌的概率,为什么造车新势力各种卷配置,通过各种定语卷细分领域的销量排名,却几乎没有出现复购率、增购率等榜单?原因很简单,因为造车新势力几乎不可能有复购率,也不配有品牌忠诚度。
在一个造车新势力的车型上被“背刺”一回,还会继续购买这个品牌的车?
比亚迪见证赵心童逐梦夺冠,海狮07EV(BYD SEALION 7)陪伴了他攀至巅峰的每一步,这款不久前刚刚斩获了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与澳大利亚新车安全评鉴协会(A-NCAP)双五星安全评级的车型成为了他在英国训练和比赛期间的最佳出行伙伴。
4月出新更出众 上汽大众终端销售近8.3万辆
问界M8电池乌龙:三元锂变磷酸铁锂?合格证印错引争议
用户需求驱动技术变革,东风本田携“智电新解法”亮相上海车展
美学进化:点亮“金标”新识别ID. EVO概念车延续大众一贯对设计语言的严谨理解,在“理性科技”基础上注入“情绪表达”。 ID. EVO概念车并非仅凭科技立足,而是在技术之上,引入了“感性体验”作为核心设计哲学。金标大众以此车型,回应新时代用户对情绪价值与数字智能并重的......
与冠军同行:首位亚洲斯诺克世锦赛冠军赵心童
比亚迪不仅致力于提供卓越的产品,更积极践行绿色出行理念
特斯拉付费提速0.4s,小米刷圈解锁最大马力,谁值得买单?
造车新势力,已经走不通了?
新能源4月销量丨吉利坐稳第二,东风进前十,一汽也有看头
哪吒汽车将向供应商偿还4900万贷款。
Thor即将上车
2024年国内外主流车企负债情况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表现亮眼,出口量达 21.4 万辆
试驾2025款eπ007 它的产品升级点究竟在哪儿
阿维塔风阻系数造假,竟和20年前燃油车水平一样?
极氪突然退市,吉利可能在下一盘大棋 #极氪 #吉利 #李书福 #汽车
近日,乳业龙头伊利股份(600887.SH)发布了2024年财报与2025年一季报,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窗口期,公司仍旧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凭借品牌力、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等多重优势,实现了行业地位、业务韧性、股东价值等多重维度的全面进阶。
为了打消消费者心中的顾虑,同时也是推动汽车行业从价格战回归长期主义,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在2025上海车展联合发布了“双终身”质保的服务体系,所以“双终身”到底质保了啥?南北大众定终身的背后又会给中国车市带来什么深远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