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谁在围攻比亚迪?

谁在围攻比亚迪?

节点AUTO 269浏览 2024-11-30 IP属地: 未知
谁在围攻比亚迪?

撰文 / 二海 

这几天的车圈,异常的热闹。

事情起因是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邮件,被曝了出来。

谁在围攻比亚迪?

网传比亚迪邮件截图

邮件标题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落款是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乘用车首席运营官何志奇。

邮件具体内容就不再复述了,大致是为增强比亚迪乘用车竞争力,比亚迪需要整个供应链持续降本。并提出要求: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

就在行业都等“辟谣”的时候,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发文回应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

谁在围攻比亚迪?

李云飞微博截图

虽然言语中没有正面回应网传邮件的真实性,但也没有回避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就在舆论持续发酵的同时,网上又流传出一则类似供应商的邮件回复,真实性存疑,但言辞颇为激烈。   

谁在围攻比亚迪?

网传供应商回复全文

这名供应商称:“比亚迪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标杆企业,近年来的确通过极致的成本压缩策略实现了规模化扩张。然而,公司当前的做法不仅违背商业伦理,更是在无底线地透支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韧性,以及国内供应商的生存能力。这种层层压榨的模式,导致国内供应商陷入‘要么卷死,要么饿死’的恶性循环,甚至直接将优秀企业逼入破产境地,最终让行业陷入低端竞争的死胡同。”

双方颇有各执一词的意味,但商业行为,从来和情绪都没关系。

对于这件事,客观看待其实不难,只需要了解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状态、比亚迪生存情况、供应商利润情况以及此类降价对于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这几个方面,就能大致有一个判断。

 

01 事实一:要求降价,并非只有比亚迪

在汽车行业,每年的年度议价只是常规操作。是车企与供应商之间一场商业博弈,车企希望供应商降价,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供应商则要保住利润的同时获得来年的订单。

而这轮要求供应商降价的风潮中,比亚迪不是唯一,只是在浪尖。而邮件,也只是正常沟通的一种方式。

在比亚迪要求降价的前2天,上汽大通25日也向其供应商致信称,进一步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改进服务、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复杂形势压力下的生存能力,目标降本:10%。

谁在围攻比亚迪?

网传上汽大通邮件截图

上汽大通还表示,当前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突出,随着新车大量上市,市场供需失衡状况预计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导致价格战难以平息。“卷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

从2024年初开始,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降价,拉开了一轮激烈的价格战,就目前来看,远没有尽头。

近日,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就表示,汽车价格战在2025年一季度可能会再来,而且有可能比往年来得更早。

可以确定的是,要求供应商降价,上海大通可能不是第一家,比亚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家。

 

02 事实二:新能源车行业难,但比亚迪比想象中过得好

新能源汽车看似是一个“高大上”的赛道,但目前来看,能通过造车实现盈利的玩家屈指可数。

在以理想、蔚来、小鹏、小米、哪吒、零跑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中,仅理想汽车的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28.14亿人民币。零跑汽车2024年中期财报中股东应占溢利为-22.12亿人民币;小鹏汽车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现实归母净利润为-12.85亿人民币;蔚来汽车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高达102亿元;小米电动汽车2024年第三季度净亏损15亿元。

如果持续亏损,要求供应商降价,压缩成本的同时保持市场竞争力,确实无可厚非。

但比亚迪和新势力们不一样,作为新能源车巨头。比亚迪自2003年涉足汽车行业以来一直保持盈利,去年净利润313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从1至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超过329万辆,同比增长36.26%。尤其是在10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突破50万辆,刷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纪录。

谁在围攻比亚迪?

图片来源:比亚迪2024年10月产销快报

一方面销量猛增,另一方面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态势仍然耐看。

比亚迪财报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1.25亿元,同比增长24.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6.07亿元,同比增长11.47%;前三季度营收5022.5亿元;净利润252.4亿元,同比增长18.1%。

赚钱还要求降价,比亚迪目的可能只有一个:持续保持优势,进一步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

 

03 事实三:汽车供应链弱势没钱赚?未必

比亚迪一封邮件,让市场对于供应商增添了不少“同情分”。

确实,内卷之下,车企们都在极力压低成本,除了自己省,也只能从成百上千家供应商身上逼出降本空间。那么,供应商叫苦不迭的同时,还有利润吗?

答案是肯定的。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0月29日,共123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从营收增速看,前三季度86家营收呈正增长态势,占比69.92%;从净利增速看,79家净利呈正增长态势,占比64.23%。

大多数公司营收与净利同步上涨,回到半年报,有七成以上企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赚钱效应依然比较明显,至少从数据看,情况比想象的要好。

谁在围攻比亚迪?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社区

再说说本次比亚迪邮件中的接收方Sensata,中文名是森萨塔,美国独资公司,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是传感器和控制器产品供应商,每年森萨塔的传感器产量超过10亿个。

2004年,森萨塔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在常州高新区落地,目前在中国有约400家供应商。这几年来,森萨塔致力于开发本土供应链,并力争将本土化率从2021年的30%提升至今年的50%,计划明年达到60%以上。

在营收和利润方面,2023年,森萨塔营收40.54亿美元,净利润亏损390.9万美元。

谁在围攻比亚迪?

在今年前三季度,森萨塔营收30.25亿美元,归母净利润1.227亿美元,大幅下滑38.14%。

谁在围攻比亚迪?

本来就在赔钱,还要降价10%,森萨塔的曝光举措确实情有可原。

但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森萨塔近6年来销售毛利率都在30%以上,而比亚迪近5年的毛利率在20%上下。

 

04 让子弹飞一会儿

在舆论风起云涌之际,比亚迪的最大竞争对手特斯拉也参与进来了。

11月28日,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在微博发文称:“2024年我们对供应链伙伴的付款周期比去年又缩短了,现在只需要90天左右,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咱们本土的供应商,特斯拉在中国乃至全球所取得的成绩都与这些伙伴密不可分。”

说完还不忘强调:“与供应商伙伴同生共赢,通过技术革新来增效降本,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行业才能更繁荣,消费者才能持续得到最棒的产品。”

谁在围攻比亚迪?

大有一场商战已经开始的肃穆感。

对比比亚迪,有媒体也报道称,比亚迪对供应商的结款周期通常为3至15个月。长三角一名汽车供应商人士表示,比亚迪同一零配件往往交给多个供应商,供应商原本的比价周期为一年或者半年,现在缩短到三个月一次,价格较高的供应商将直接出局,颇为强势。

结款周期这一点在数据上确实有迹可循,2024年三季度比亚迪应付账款为2375.2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了559.3亿元。另外,三季度应付账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39.9%。这表明比亚迪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对上游供应商的资金占用会比较多。

回到供应商降价本身,降价压力加剧了成本控制难度,尤其在原材料价格波动背景下,中小供应商面临利润压缩和生存困境。过度降价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甚至引发供应链不稳定。当然,这是后话。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曾指出:“超出常规的降本,逼得一些厂家偷工减料,甚至造假,一旦引发质量危机,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

有行内人直言:各个车企都恨比亚迪,但人人都想成为比亚迪。面对舆论,只需要明白,这也是一个战场。

此次要求供应商降价,比亚迪到底是傲慢还是有足够的底气,我们不好说。

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个是比亚迪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让大家都有钱赚,可能关系到长久的竞争力。第二,2025年,所有汽车供应商的日子,可能不会很好过。

到底是屠龙少年还是终成恶龙,让子弹飞一会儿。

文章标签:
技术解析
 
相关推荐
节点AUTO 221粉丝    216作品 关注 节点AUTO是节点财经旗下汽车产经媒体,记录汽车产业变化。
推荐作者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xuser3801153 关注
蓝鲸车市
车宇世界 关注
车圈老干部,只做最客观的车评。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Techtec杨磊 关注
汽车ECU改装高级工程师,汽车改装维修专家。德国Techtec汽车性能
车市动态 关注
分享汽车知识,传播汽车文化。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