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欧洲电池大败局:千亿投资,难造“宁德时代”

欧洲电池大败局:千亿投资,难造“宁德时代”

汽车公社 1992浏览 2024-12-16 IP属地: 未知

近日,曾毓群在欧洲再次重金加码。宁德时代本月与欧洲汽车集团Stellantis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西班牙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各持有50%股权,共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西班牙新项目总投资预计40.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0亿元。这将成为该公司位于欧洲的第三座电池生产基地,此前在德国和匈牙利新建的两座工厂已投入运营。



一边,是中国电池巨头加速拓疆欧洲业务版图,步步为营;另一边,是欧洲本土制造商电池梦遭重创,最引人瞩目的,是北欧最大电池公司Northvolt(北方伏特,以下简称:北伏)申请破产保护,彭博社撰文评论称,这一事件,正式代表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雄心的破灭。


过去几年,欧洲一直努力建立本土电池产业链,试图打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但种种迹象表面,这一宏大的计划已接近失败。北伏遇挫,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在计划中的16家欧洲主导的电池工厂中,有11家已被推迟或取消。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韩国三星SDI等亚洲制造商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搞建设,在该区域的13个重点项目中,现阶段有10 个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未来,亚洲力量、特别是中国军团对行业的控制只会加强,当出现供应紧缩或地缘冲突时,西方汽车制造商极有可能处于竞争劣势。



“弯道超车”梦碎


博世集团监事会副主席弗兰克·赛尔(Frank Sell)近日表示,集团最新宣布的一系列裁员计划,已迫使德国约8000至1万个工作岗位面临失业风险。从最近两年的案例看,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裁员通常集中在两个关键领域——


电气化和软件。


这是汽车制造商和供应链投入的新技术领域,但欧洲公司的进展却比预期缓慢,一旦遇到盈利风险,也最容易被重组调整,或是精简砍掉。动力电池作为电气化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搭建周期漫长,在亚洲玩家已建立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欧洲后来者突围的难度越来越大。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中国现阶段供应了全球约80%的锂离子电池,全球排名前10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有6家来自中国。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技术领先,还有大规模量产带来的价格优势,这些都提升了新入局者的竞争门槛。



与此同时,美国和加拿大也在寻求产业投资,内燃机时代接近尾声,谁将主导电气化的供应链,谁就有机会在未来脱颖而出。


与之相反,如果没有强大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汽车制造商最终也会权衡利弊,新车生产将转移到供应链成熟的地区。


“北伏的目标,是绕开中国的电池技术路线。中国汽车一直强调弯道超车,这次轮到我们在电池领域超越了。”在启动创业时,前特斯拉高管卡尔森在媒体见面会时表示,北伏的愿景,是能让欧洲在全球电池竞争中与亚洲制造商“掰手腕”。


事实证明,想在中国制造商领先的动力电池赛道“超车”,难度并不小,该公司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在瑞典、德国和加拿大建厂,但后续发现,他们很难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


今年6月,宝马取消了北伏高达20亿欧元的订单,导致后者资金链断裂,成为北伏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外,北伏一直在隐瞒电池交付延迟问题,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根本不可能在2026年生产出宝马所需的供应产量。



欧洲专家表示,北伏现阶段的技术缺陷,只有经验丰富的亚洲制造商才能助其解决。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旦北伏倒下,欧洲很难再造一个电池新贵,宁德时代仅在研发部门就雇佣了2.1万名工程师,这是北伏巅峰时期全体员工数量的四倍。


想要打造本土电池制造巨头,欧洲需要努力解决研发技术人员和高能源成本的问题。与此同时,建立高效的工厂也比预期复杂,复制高产量生产的同时,往往需要对1000多个流程进行微调,因此很难直接复制中国或韩国的设施建设。


高资本要求、残酷的市场定价和低利润率,这些都基于高精度的制造环境,且车企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欧洲阵营,集体遇挫


供应链的变革,改变了欧洲汽车产业的运行基础和竞争格局,并催化了全球汽车历史上最大的结构转型。


来自电池和芯片领域的新公司日渐强势,在利润回报和商业前景上超越了更多传统零部件供应商。


早在十多年前,大众、宝马在内的欧洲制造商就开始销售电动汽车,但这些德国公司,错过了控制电池成本的机会。相反,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主导着电动汽车原材料和核心组件(电池、芯片)的生产,得益于电池成本的良好控制,能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汽车。



最大的现实是,大多数欧洲汽车制造商都在寻找亚洲伙伴生产电池,经验告诉他们,对欧洲电池供应商的等待是有限度的,不合适,只能撤离。


正如6月取消北伏订单的宝马,过去也给了北伏足够多的机会,直到量产供应实在等不下去了,才把这笔订单转给韩国的三星SDI。


欧洲本土电池产业,已经在现实中屡屡遇挫。


仅仅是过去一年,奔驰和Stellantis的合资电池企业ACC,考虑到纯电动汽车销售放缓和成本劣势,已停止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厂建设工作;大众汽车也宣布搁置位于萨尔茨吉特的第二条电池生产线,且其他电池生产线也很难满负荷生产。


北伏申请破产,无疑给欧洲本已承压的电池产业再添一记重锤。要知道,除了宝马豪掷20亿欧元大单,北伏的另一大股东大众汽车,已经为其投入高达140亿美元的十年供应合同,电池还没造出来,订单已经排到十年后了——


饭不仅喂到嘴边,还承包了未来十年的伙食,没想到北伏自己把饭碗打翻了。



如今,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又进入放缓趋势,这也给动力电池等相关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欧洲曾投入3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20亿元)发展汽车动力电池,但本土的16家电池工厂,目前已有12家遭遇生产延迟、或是取消,情况并不乐观。


而且,北伏的存亡危机、以及更多欧洲电池供应商失去光环,影响的不只是汽车新能源供应链。瑞典谢莱夫特奥(Skelleftea)市长此前曾表态称,北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关系到欧洲绿色转型和能源安全。


他呼吁瑞典政府和欧盟不要放弃北伏,避免欧洲在动力电池赛道彻底失去竞争力,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全球有高达85%的电动汽车电池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不过,这一呼吁并没有得到欧盟的积极回应,与之相反,面对失速的北伏,欧盟的态度十分冷淡。



“没有中国支持,我们无法竞争”


十二年前,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他向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提出一个问题:


德国作为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在发动机和变速箱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为何却难以在电池制造领域取得同样的成就?


彼时,曾毓群解释说,全球范围内,电化学并不被视为高端领域,许多顶尖学府及学生更倾向于金融或半导体等专业方向。但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及市场需求的不同,仍有许多大学持续投入电化学学科的研究,为电池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十二年后,欧洲烧光数亿元,依旧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他们和宁德时代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进一步拉大了。


曾毓群上个月曾做客一家欧洲金融公司高管的播客节目,围绕动力电池行业当前的技术创新和竞争格局,曾毓群更加自信地肯定了中国阵营的创新能力,并表示宁德时代“并不担心国外的模仿者”。



“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工艺流程是错误的,设备也是错误的。”


这次访谈,曾毓群更是一阵见血,直指欧洲电池制造商的软肋。而在此之前,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曾告诉欧洲媒体,没有中国电池的产能和能力支持,公司将无法竞争。


设计错误,工艺流程错误,设备错误,这些都是欧洲电池公司的通病,而这些病症,在北伏身上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遍。


北伏曾向瑞典当局提交过一份文件,透露了一个信息,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已有574名来自中国的员工。有意思的是,这些来自中国的员工,不仅要负责手里的工作,还要手把手指导欧洲员工如何干活,因为这家公司——


从研发、设备调试与使用、再到产品量产,都高度依赖中国员工,“超车中国”的梦想,还要靠中国人来完成。



外媒前两年曝光了一份内部调查,这份报告显示,北伏在成立初期,从基层工人、研发人员、项目管理中层再到董事会决策层,有动力电池相关经验的少之又少。


谁来干活?

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员工。


剩下的呢?

大部分,可以外包给亚洲公司。


如曾毓群所说,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产品,市场需要大量正确的产品来实现稳定,而正确的产品,需要正确的技术。不过,对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北伏,核心团队不知正确的产品,也不了解正确的技术。



因此,这家公司闹过很多笑话。


曾有无锡供应商向国内媒体透露,北伏欧洲员工曾将中方提供用于电池化成设备的格子,当作“收纳格”,存放干燥房里的杂物笔记本,导致物流线报错——


欧洲员工不清楚原因,却大骂说中方提供的设备有问题。也有欧洲员工用普通吸尘器吸电池切割的金属灰尘,导致出现爆炸死人的事故。


这些,都曾真真实实发生在这家欧洲企业身上,它被称作欧洲锂电池产业“最后的希望”,破产的背后,留下一地鸡毛。而业界看客并不知道的是,从2019到2024年间,这家公司还发生了26起严重事故——


有火灾、爆炸以及员工气体中毒。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32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AM车镜 关注
AM车镜是中国汽车行业具有影响力的资讯提供者。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玩车的史萌 关注
喜欢车兄弟的跟我走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未来车事 关注
孤独与世界与诗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闫闯说车 关注
闫闯说车团队会给大家带来最新,最全面的车型评测视频敬请关注。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