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杰车科技 1680浏览 2025-02-18 IP属地: 未知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把成本做低,让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可喜可贺的!而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最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呵!”近日,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余承东在朋友圈发文,疑似内涵比亚迪。此前,余承东还曾在微博上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有网就行,上网就需 5G!

熟悉余承东的人都知道,要强的余大嘴,很少这样Diss友商,而且他强调,华为鸿蒙智行仍然是断代领先。余承东所说的断代领先,是指以华为乾崑智驾 ADS 3.0 和鸿蒙座舱为核心的一整套技术方案。这套方案确实率先从“能用”做到了“好用”,但成本也高,只能搭载在20万元以上车型上。如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其他车企推动“全民智驾普及”,极大可能会削弱鸿蒙智行曾经独一档存在的智能化技术优势。

能感觉,余承东多少有点“急眼”,这一波,在智驾的声量和流量上,鸿蒙智行被比亚迪等友商抢走了不少,在销量上,鸿蒙智行也出现了增长乏力的情况,而余承东还在忙着在“四界”之外与其他车企进行“联姻”,以及为现有的“四界”产品发声,确实有点分身乏术。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鸿蒙智行曾以“问界现象”证明其造车能力——,2024年全年问界品牌成交均价达40.2万元,位列2024年国产品牌单车成交均价第一,也是均价超过40万元的唯一国产品牌,直接带动赛力斯扭亏为盈。预计赛力斯 2024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 1442 亿元到 1467 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55 亿元到 60 亿元。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然而,随着智界、享界、尊界的相继推出,华为的资源分配开始捉襟见肘。余承东曾坦言:“很多车厂想合作,但资源已不足”。其实,只是打造四个界,就已经有些吃不消,这种资源紧张直接反映在产品力上。

爆款神话终结:智界首款车型S7,一年三次上市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第三次上市后,月销也就停留在1000辆水平。

研发资源稀释:华为需同时为四个品牌设计差异化产品,从高端尊界的“百万级豪华”到传闻中尚界的“年轻化中端”,必须确保品牌调性不同,但底层核心技术并无二致。虽然余承东称“节假日都在打磨油泥模型”,但分散投入一定会导致效率不高。

这种“同‘联盟’、多产品相互竞争”的困境,本质是华为在生态扩张与资源集约之间的矛盾——当“四界”需要共享同一套智驾系统、销售渠道和用户数据但同时要分别打造品牌力和产品力时,规模效应反而成为负担。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余承东坚持“高阶智驾必须搭载激光雷达和端到端大模型”,认为“凑合能用与好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但这种技术洁癖正遭遇市场现实的冲击:华为ADS 3.0系统单车成本高达数万元,导致搭载该系统的车型售价普遍高于20万元。而比亚迪通过视觉方案和算法优化,将智驾成本压缩至5000元以下,甚至下放至7万元车型。余承东虽暗讽比亚迪“混淆概念”,但不得不承认“30万元以下车型卖一辆亏2万-3万元”。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更为严重的是,品牌溢价正在被削弱。2025年1月鸿蒙智行全系销量34987辆,环比下降29.28%。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认知逐渐从“高端标配”转向“基础功能”,华为的“技术断代领先”难以转化为市场优势。

为应对价格战,鸿蒙智行宣布,智界新S7推出3年0息、5年低息的限时金融政策,首付7.98万元起,最高可省1.7万元。这种以利润换销量的策略,进一步削弱了智驾的技术溢价。

当比亚迪用规模改写行业规则、小米以生态协同穿透市场时,华为的“技术贵族”姿态反而成为包袱。余承东的“急眼”,本质是对智驾话语权流失的焦虑。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不得不说,鸿蒙智行的“界字军团”本意是覆盖多元市场,但品牌过多导致力量分散,消费者也存在认知上的困扰。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鸿蒙智行的“多腿走路” 让余承东分身乏术

比如,定位或者价格带重叠的问题:智界R7与问界M7同属25万元级中大型SUV,前者以增程/纯电双版本和空气悬架压制后者……

比如,资源重复投入的问题:每个“界”品牌均需独立设计、营销和渠道建设,需要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到最后消费者未必认可。不少消费者分不清“四界”差异,认为“都是华为贴牌车”。

这种“多品牌迷雾”不仅消耗华为的精力,更让消费者陷入认知困惑——当“鸿蒙智行”本身尚未建立清晰品牌认知时,子品牌的过度扩张反而稀释了生态价值。

余承东曾经坦承出现多个“界”的客观原因,其原计划就只有一个问界品牌,可见其不是没有意识到品牌过多的弊端,而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调整。

文章标签:
行业分析
 
相关推荐
杰车科技 126粉丝    289作品 关注 有深度、有态度、有趣味的从数码、科技角度解读汽车。
推荐作者
GForce车研社 关注
If it isn't fun. It isn't a car.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车瘾AA 关注
聊聊车,说干货,不以老师自称,不以车评人自居,只是几个有车瘾
那啥车 关注
每一台车都有自己的灵魂;那啥车?对!我的车。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