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特斯拉FSD有三道撕裂,华为们有四道城河

特斯拉FSD有三道撕裂,华为们有四道城河

汽车公社 2462浏览 2025-02-26 IP属地: 未知

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驶向未知的加勒比海,他手中的罗盘与星图既是希望,亦是枷锁。



533年后,埃隆·马斯克将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锚定中国海岸,试图在智能驾驶的“新大陆”上插下第一面旗帜。


哥伦布并不知道,遥远的东方国度比他提早87年掀开了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的最大宝船,148米长度是哥伦布船队旗舰“圣玛利亚号”的6倍。但马斯克明白,中国智驾市场的海域,既有千帆竞速——头部供应商“华元魔大地”,自研整车厂“蔚小理极米”,也有暗礁棋布——数据合规、用户差异……


2025年2月25日,特斯拉FSD入华的靴子终于落地,但这场航行远未抵达终点。



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于:谁是智驾大航海时代的主角?何为推动产业形势变化的巨手?


在汽车公社第一时间的追问之下,华为、Momenta(魔门塔)和元戎启行这些头部供应商们,已经用微笑的应答姿态,拥抱FSD入华揭开的智驾浪潮。


电动化阶段的鲶鱼特斯拉,又一次带着智能化的新使命,重新上路。也许鲶鱼的利齿颇似鲨鱼,然而荣耀和胜利终究属于浩浩大洋。


“初见”黑与白


当特斯拉官方资讯宣布“软件更新2024.45.32.12已开始分批次推送”,短视频平台上立即涌现“特斯拉FSD入华”热搜——有人连续开了四个多小时直播,有人将FSD版车型租金炒到两万多。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FSD。”有眼尖而细致的朋友开始较真。


特斯拉官方这次并没有用“FSD”字样,而是自始至终紧扣“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名称。


“2024.45.32.12已开始分批次推送,本次软件更新主要升级内容包括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


“在通行受控道路(道路使用者通过匝道入口和匝道出口进出的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上使用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车辆会根据导航路线引导车辆驶出匝道和交叉口,在路口识别交通信号灯进行直行,左转,右转,掉头等动作。并根据速度和路线自动进行变道动作。在不设置导航路线时,会根据道路实际情况选择最优道路行驶。”



不过,熟悉特斯拉的用户,根据功能描述,以及“城市道路”应用范围,立刻识别出FSD特征:具备了城区NOA领航和高速NOA领航功能,但是对比北美版FSD V12/V13“车位到车位”的完整智驾,只能算“半个FSD”。


同时,被推送对象还有门槛,按照汽车公社拨打特斯拉400服务询问结果:需要车辆具备HW4.0硬件,客户购买了完整版FSD服务,才有可能被推送。一般来说,国内2024年款Model 3和Model Y,以及进口新款Model S和Model X可能搭载4.0版硬件。奇特的是,表示2025款焕新版Model Y反而没有被推送。


在视频和转发群里,特斯拉FSD的效果评价也褒贬不一。既有感慨于避障丝滑熟练、近似人驾的夸奖希冀,也有对闯红灯、压实线等行为的嗤之以鼻。



接踵而至的,便是对FSD在华前景与影响的两极分化观点。


“狼来了,以特斯拉在高阶智驾里的积淀与领先地位,会不会横扫中国市场?”这是悲观者的焦虑。


“中国在智能化应用方面领先,特斯拉FSD的体验并无优势,丝毫不用担心。”这是乐观者的自得。


比业外人士粗浅乐观说法,更有说服力的观点,是来自头部供应商的积极评价。


倘若说中国汽车智驾谁领先,那么两大阵营各自有代表:


自研的整车企业有“蔚小理极米”——新势力领头羊蔚来小鹏理想,手机造车的小米,以及放弃Mobileye转向自研的极氪。



供应商有“华元魔大地”——被视为中国智能化技术代表的华为、拿下长城汽车的元戎启行、定点客户最多的Momenta、以性价比取胜的大疆卓驭,以及从芯片供应商转型方案提供商的地平线,这几家在技术领先、客户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靠前。


面对《汽车公社》第一时间的采访,元戎启行CEO周光给出相当正面的回答:“FSD入华会触发鲶鱼效应,推动车企加强在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布局,让市场更拥抱智能驾驶系统,尤其是高阶智驾。对于元戎启行而言是利好。”


而笔者甚至能想象屏幕对面华为ADS管理层的笑容:“乐见其成,6.4万元,比我们ADS贵多了,终于来了个友军。”


“这对我们肯定是有帮助的,正向的。”Momenta CEO曹旭东亦是信心满满,“特斯拉进来之后,更好地去教育这个市场,就像当年特斯拉的电动车,来到中国之后,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大发展的阶段。特斯拉高阶智驾入华的话,类似事情也会再发生。”


FSD在中国初登场,便已经引发轩然大波。


FSD三重撕裂


“真是撕裂的初见——名与实的撕裂;评价高低的撕裂;担忧与乐观的撕裂。”一群朋友这样感叹。


然而,这群朋友里最有见地的颌先生却补充了一句:“这是表层的三种撕裂,特斯拉FSD真正面临的三重撕裂境地,在于中美应用场景的撕裂,数据与团队枷锁的撕裂,成本与体验的剪刀差撕裂。”


截至2025年1月,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累计行驶里程超48亿公里(30亿英里)。这个数字是特斯拉粉丝们如数家珍的宝贝,但在论坛上争吵技术高低时,经常失效于一句反问“中国和美国路况一样吗?Corner Case突发事件一样吗?”

且不说车流客流密度、交通规则遵守程度,单单道路复杂性,国内环境就并非北美可比。


中国复杂的公交专用道规则(如北京24小时禁行与分时段禁行的混杂)成为算法决策的“阿喀琉斯之踵”。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全国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超17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42.5圈,其时空规则的碎片化堪称全球独有。


这些难题的经验积累,“华元魔大地”和“蔚小理极米”早早启动,将特斯拉远远抛在了身后。而极其考验数据的智驾,往往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训练智驾有两大关键因素,”我们一帮关注汽车智能化的朋友总结,“人和数据”。然而,特斯拉很难在中国将这两个维度的力量百分百发挥出来。


之所以特斯拉会低调初登台,与数据枷锁下的“镣铐之舞”密不可分。马斯克希望将FSD引入中国市场的想法由来已久,但是国家出于战略安全考量,对数据跨境流动严格监管,因而特斯拉不得不花费数年建立本地数据中心,也因而放弃依赖全球车队数据回流的传统路径。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指出:目前,中国数据与美国的训练平台是隔离的,中国的用户数据无法离境,而美国政府也不允许特斯拉把AI模型和显卡拿到中国进行部署,用户数据和训练平台的隔离是特斯拉FSD在中国市场OTA持续迭代的难题。


根据爆料,为了解决FSD在中国本土化和完善的任务,特斯拉在中国专门“空降”了一支来自总部的团队,“特斯拉中国的团队无需从头开始训练FSD,他们会接力这帮美国工程师”。显然,“接力式”研发不得已分散了资源,对比中国厂商集齐所有资源的专攻,相当于一只手和两只手比赛腕力。


但是,对中国消费者杀伤力最大的,却是第三重撕裂——成本与体验的剪刀差撕裂。


6.4万元的FSD选装价格,高于任何本土厂商的方案。甚至连实现自动辅助变道、自动泊车等基础智驾项目的“增强版自动辅助驾驶功能”EAP,国内价格都高达3.2万元。



尽管网上流传的“弱智”评价言过其实,目前闯红灯压实线等违规操作也可以通过OTA完善,但是FSD在中国智驾面前倘若不能形成压倒性优势,那就无力支撑压倒性价格。


问题来了:“华元魔大地”和“蔚小理极米”用什么去迎战特斯拉FSD?


中国厂商的四道护城河


特斯拉FSD在海外智驾一骑绝尘,那么到中国硬刚技术,与本土厂商孰优孰劣?



到底是更信奉“马斯克真神”,还是“中国人更牛”,两种观点针尖对麦芒,不妨从技术维度进行解析。


首当其冲的护城河,是对中国场景的熟悉度。


“中国路况与美国路况差异较大,FSD入华也将面临挑战。静态场景里面,高架桥,隧道,专用车道等中国特色元素,需要专门的适配。以及中国的交通密度很大,在中国推广智能驾驶的难点不是在导航这类静态场景,而是在有很多人、非机动车与汽车博弈的场景、cut in场景,国外的智能驾驶企业需要针对这些中国场景优化系统,而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周光这样解析特斯拉FSD可能遭遇的难题,也不忘给元戎启行方案打了个广告:“元戎启行IO智驾平台的技术路径与特斯拉FSD相似,但对于中国路况,IO比FSD更有经验,尤其是遇到动态博弈的场景,IO会更从容。”



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价格,已经被中国厂商咬着牙筑成第二道护城河。


麦肯锡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付费意愿集中于1万元以下区间,这是重要的前提。


对比FSD的6.4万元和EAP的3.2万元,理想汽车智驾免费开放,华为ADS高阶包月费已降至199元。比亚迪将天神之眼系统下探至7万元级车型,五菱甚至打算进一步下探到5万元级别。特斯拉的高溢价策略或将遭遇“曲高和寡”的窘境。



难怪华为方面的回复第一句就提到价格。


第三道护城河,在于对本土营商环境的适应性。


中国厂商目前无需担心国内数据的出境问题,在法规和政策维度具备天然优势。或许有观点会指出,特斯拉可以依托高算力芯片/计算卡,在美国限制中国半导体背景下构建自身的优势——但是别忘了,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建立的体系,同样不被美国政府允许采用美产芯片。


此外,中国企业更懂中国用户。


中国智驾市场形成“技术制高点”与“普惠平权”的双极格局:华为ADS 3.0以跨层泊车、加塞预判等场景化能力抢占高端用户心智;比亚迪则通过天神之眼推动智驾功能“家电化”,目标直指年销千万辆的规模效应。


反观特斯拉,其城市NOA功能尚不及小鹏XNGP的窄路通行优化,也缺乏蔚来NOP+的跨省领航能力,品牌光环难以掩盖场景适配的滞后。


背后的产业宏观支撑,则是最为壮阔的第四道护城河。


特斯拉引以为傲的“纯视觉”技术路线,在北美依靠8个摄像头与神经网络算法实现环境感知,但面对中国特有的“鱼骨线”“导流带”、方言路牌与频繁的“鬼探头”场景,其感知模型的泛化能力备受质疑。


那么特斯拉为什么不用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除了“无需2D转3D”、“单一数据来源有利于快速响应”这些优势,最大的因素还是在于成本。


根据小马智行方面的解释,虽然在L2级智驾,特斯拉确实凭借纯视觉做到很高水平,但越是高阶智驾,越是对数据“真值”有要求。此时激光雷达的作用不可或缺。


甚至国内的主视觉路线,也和特斯拉不同,依然会保留毫米波雷达作为“保底”。



能够帮助中国市场将激光雷达单价打下来的,正是整体产业链优势,速腾聚创、禾赛、华为稳坐汽车激光雷达供应商出货量前三甲位置。如今单颗汽车智驾常用规格激光雷达价格已经下沉到两三千元水平,未来还将进一步下降。


在数据训练维度,产业链优势同样让中国厂商有底气面对特斯拉FSD。


中国《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规定》要求境内产生的数据不得出境,而美国商务部禁令禁止特斯拉在华使用先进GPU训练模型。这种“双向封锁”迫使特斯拉采用“模拟器+公开视频”的替代方案,其算法迭代效率较依赖实车数据的本土企业至少落后一个量级。商汤绝影的R-UniAD技术已证明,基于世界模型的虚拟训练可将数据需求降低90%,中国企业的本土化优势正在放大。


“短期内国内体验我们还是有信心的,我们还是可以打一打的。中长期互相学习进步,共同普及高阶智驾。”华为方面如是评价,谦逊背后有信心。


鲶鱼重现


一幅壮阔的画卷,曾在2020年之后打开。


中国汽车凭借新能源赛道“换道超车”,而特斯拉以独资工厂模式入华,则是重要推手。


当然,某些特斯拉粉丝所谓的“开源盛世”完全是无稽之谈。“特斯拉开放专利后,中国新能源车才能发展”,相当于“太阳升起是被公鸡叫出来的”。特斯拉所有公开专利均可查询,仅有福特采用过一项边缘专利,并且一旦大量使用特斯拉专利,也得对特斯拉开放自己的专利。


对中国新能源车来说,特斯拉的作用有二:拉动宁德时代等产业链企业发展;占领消费者心智,新能源车可以高大上。特斯拉入华引发的“鲶鱼效应”,恰是中国汽车工业自信的注脚。正如任正非所言:“保护主义只会培养巨婴。”也藉由开放竞争催生本土创新的进化奇迹。


那么,鲶鱼效应会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第二次出现吗?


中国消费者正在快速拥抱汽车智能化。



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中国乘用车市场NOA(导航辅助驾驶)标配量达175万套,城市NOA渗透率从2023年的0.3%跃升至1.5%。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城市NOA渗透率将突破11.6%。


汽车公社也在整理高阶智驾装车量排名,目前靠前者仍然是华为乾崑智驾、蔚小理极米和Momenta、元戎启行等头部企业。


显然,特斯拉在智能化领域的“鲶鱼效应”又逢其时,只是和当年电动化浪潮相比,形势已经迥异。


站在2025年的海岸回望,特斯拉FSD的入华更像一场“未完成的启航”。它未能复刻Model 3国产化时的摧枯拉朽,却以另一种方式重塑了产业生态——逼迫本土企业加速算法闭环、倒逼政策制定者完善标准、教育市场接受智驾的价值逻辑。



未来的胜负手,或许藏于两个隐喻之间:


特斯拉的“星链困境”:当纯视觉路线遭遇中国式复杂路况,其算法能否如星链卫星般穿透云雾?


中国车企的“郑和基因”:从智驾平权到技术出海,能否以低成本、高适配的方案征服更广阔的南洋与欧陆?


答案或许早已写在历史的褶皱中:大航海时代的真正赢家,从来不是最早出发的船队,而是最能适应风浪的舵手。当比亚迪的“天神之眼”凝视赛道、华为的“乾崑智驾”穿越窄巷,中国智能驾驶的舰队,正以集群之势驶向深蓝。


三道撕裂VS四重城河,新纪元的海岸线,波澜壮阔的胜利终将属于中国。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汽车公社 0粉丝    832作品 关注 速度 态度 深度
推荐作者
R视觉 关注
资深汽车摄影师、喜欢用视觉的角度来诠释一台车的魅力。
阿飞频率 关注
喜欢车爱聊车,喜欢把自己的爱好跟大家分享。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Soul车 关注
资讯类自媒体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