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近日,网上有消息称,奔驰中国裁员将对旗下汽车销售与金融体系进行裁员,裁员的比例大约15%,会提供高达N+9至N+11的赔偿方案。此次裁员,不仅是奔驰自身发展的重大调整,更是传统车企在时代变革中寻求出路的一个缩影。
裁员起因:业绩下滑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如果这裁员消息属实,导致奔驰中国此次裁员的直接导火索应该就是其2024年业绩的全面下滑。近年来,奔驰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波动。2022年,奔驰在中国豪华车市场还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到了2024年,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崛起,奔驰的市场份额受到了明显的挤压。2024年,奔驰在全球销量为238.9万辆,同比下滑4%,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减少了7%至68.36万辆。新能源市场竞争的加剧是导致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理想、蔚来等中国品牌凭借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方面的优势,迅速崛起,不断蚕食传统豪华车的市场份额。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奔驰提出“精干化运营”战略,进行战略收缩与成本优化。现在,传言中国区裁员约15%,且主要集中在销售与金融部门,同时计划到2027年降低生产成本10%,德国工厂产能缩减10万辆。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削减成本,缓解业绩下滑带来的压力,从“规模扩张”转向“利润优先”。
裁员结果:短期降本与长期布局的博弈
从短期来看,裁员确实能够快速降低人力成本,帮助奔驰缓解财务压力。但裁员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销售团队的变动可能会影响短期内的市场推广和 客 户 服 务,对本就下滑的销量造成一定冲击。
从长期来看,奔驰在研发体系仍在扩张,例如北京研发中心的持续发展,显示出其对长期技术储备的重视。将资源向研发倾斜,2024年研发支出达97亿欧元,主要用于MB.OS智能座舱与新一代CLA电动车等项目,试图通过技术创新重塑竞争力。这种在短期降本与长期技术投入之间的平衡,反映出奔驰在转型过程中的谨慎与决心。
近年来面临的困境:内忧外患下的艰难处境
奔驰在华销量主力仍是长轴距C级、GLC等燃油车型,而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一直不是很好。在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下,过度依赖燃油车使得奔驰难以适应政策和消费市场的变化。随着各地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不断出台,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的提高,奔驰在新能源领域的滞后逐渐凸显。再加上其市场份额的下滑,更能看出产品结构与市场趋势脱节带来的不良影响。
定价权与品牌溢价受挑战
中国品牌通过“堆料竞争”,在配置和性价比上对奔驰形成压制。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奔驰不得不多次降价,这严重侵蚀了其品牌溢价。曾经高高在上的豪华品牌形象,在价格战中受到一定冲击,消费者不再盲目为品牌买单,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价值。这一现象也反映在奔驰市场份额的变化上,由于定价权和品牌溢价受挑战,其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逐步瓜分。
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滞后
在电动化方面,2024年奔驰纯电车型销量仅18.5万辆,同比暴跌23%,远远落后于中国品牌。在智能化上,奔驰自研的MB.OS系统开发进度延迟,导致全新CLA量产推迟到三季度,错失了市场先机。而竞争对手们不断推出智能化程度更高的车型,奔驰在这两方面的劣势日益明显。在市场份额上,也体现出了因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滞后,奔驰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AM车镜总结:转型路上的关键一搏
奔驰中国的大比例裁员,是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一次大胆变革。这一举措反映出传统车企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它们要摆脱对燃油车时代的依赖,重新构建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我们自本土新势力的激烈竞争。
虽然裁员是一种痛苦的调整方式,但也是奔驰在短期内优化成本、集中资源的必要手段。未来,奔驰能否凭借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实现产品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突破当前的困境,仍有待观察。对于奔驰来说,未来两三年是关键时期,它需要加快在国内本土化布局,加强与我们本土企业的合作,真正融入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节奏。这场转型之战的胜负,不仅关乎奔驰在中国市场的未来,也将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
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车市犹如一片充满活力与挑战的竞技场。各家车企在这片战场上激烈厮杀,不仅比拼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更在财务健康状况上展开一场无声的较量。那么,将中国车企与国际车企的财务表现放在一起审视,究竟谁能在这场“财务马拉松”中跑得更稳、更持久呢? &......
丰田与中国五矿、明和产业成立合资公司
看起来很有科技感,用起来一点不方便。
合资公司成立仪式在长沙举行,丰田中国董事长上田达郎、长沙矿冶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卓晓军、五矿新能源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张臻、明和产业社长吉田毅等各方代表共同出席并致辞。这一合作标志着中日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闭环建设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财务健康状况成为了衡量车企竞争力的重要标尺。国际车企与中国车企在财务赛道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而深入剖析它们的财务数据,能让我们洞察到中国车企在全球车市中脱颖而出的独特优势。 资产负债率:中国车企的稳健底色 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
高负债≠高风险,比亚迪负债,其实是高速发展的佐证
吉利收购极氪:李书福精兵简政
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完备的供应链和激烈的竞争生态,正从“创新策源地”升级为“规则制定者”。
最近国内外车企2024年的财报数据相继出炉了,咋一看,好多车企的负债数字看着都吓人。那么为啥车企都爱“背债”呢?因为车企的规模越大、营收越高,就越需要“借钱搞事”,自然其总负债也就高了。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一听负债高就觉得这家车企要玩不转了,重点要看这些车企借的什么钱,......
赵心童夺冠,成为海狮07 EV车主,比亚迪为何备受名人青睐?
星愿销量增长解码:何以成为A0级市场“黑马”?
近期,国内外上市车企迎来财报季,2024年报和2025一季报相继出炉。在经济上行压力之下,资产负债率这一关键指标,成为衡量车企财务健康的焦点。汽车产业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前期需投入巨额资金,回报却相对缓慢,也使得高负债率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对话 | 石柏涛再回中国:奥迪布局产品大年携两家合资伙伴共同应对在华挑战
吉利银河星耀8上市:以“高价值”重塑中高端混动市场格局
终于被莲花找到小米的把柄了!
不讲伪情怀,只造真武器!全尺寸火星9越野刀锋版实力破局
航空级品质认证到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技术再获国际认可
近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许多人都觉得,隐藏式门把手要跟我们说再见了,不过在查阅了文档后发现并非如此。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电动化投入高峰期,高负债≠高风险。真正考验企业的,是能否将债务转化为技术壁垒和市场份额。当国际车企深陷借钱扩张循环时,中国车企正探索出一条规模与质量平衡的发展路径,这或将成为下半场竞争的关键筹码。
2024年全球车企财报陆续出炉,资产负债率成为焦点。数据显示,国际巨头如丰田、大众总负债均超万亿元,甚至超过同期营收,而国内车企如比亚迪、吉利等负债率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