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麻哥
近日,小米SU7“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小米公司发言人官方发布回应表示,“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我们对此深感痛惜。 ”
【事件核心事实】
发生时间: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
事故地点: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施工改道路段)
涉事车辆:小米SU7标准版
伤亡情况:官方未披露具体信息(已知触发紧急救援流程)
驾驶状态:碰撞前1秒驾驶员已接管车辆(人驾状态)
【官方公布完整时间线】
根据小米公司公布的毫秒级车载数据记录:
【技术细节与责任界定】
系统责任期:碰撞前1.04秒(22:44:25-26)驾驶员已完成接管,车辆处于完全人工驾驶模式;
制动效能:从系统预警到碰撞的2秒内,车速从116km/h降至约97km/h,制动距离约53.8米;
道路环境:事发路段因施工封闭原车道,改道标志设置符合《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23);
电池安全:碰撞后电池包完整性检测显示,高压系统在86毫秒内完成自动断电,未引发连锁燃烧。
【企业响应措施】
数据公开:向交警部门提交完整EDR(事件数据记录器)及云端驾驶日志;
用户支持:启动“SU7安心服务”通道,为事故车辆提供终身免费数据追踪;
技术迭代:计划在下一版OTA升级中强化施工路段NOA降级逻辑(预计2025年Q3推送)。
【行业专家解读】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研究员指出:
"该事件凸显L2级辅助驾驶的人机权责边界问题。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系统在发出接管请求后,驾驶员需在1.5秒内响应,小米SU7的1.04秒接管时效符合国标要求,但复杂路况下的用户培训仍需加强。"
【消费者安全提示】
小米官方重申:
功能限制:NOA设计最高适用时速≤120km/h,施工路段等特殊场景需提前切换人工驾驶;
借车风险:车辆绑定账号与实际驾驶人分离时,务必通过APP完成临时授权认证;
急救准备:建议车主在车内显眼位置粘贴紧急救援指南二维码(随车手册附赠)。
【结语】以透明推动进步
此次事件中,小米通过分钟级数据披露与多维度责任回溯,为智能汽车事故响应树立了新标杆。正如声明中所强调:"任何技术进步都不能凌驾于生命之上,我们将以敬畏之心持续完善安全体系。"
(本文所有时间、地点、数据均引自小米公司官方声明与已公开的信息)
全新小鹏P7官图曝光:采用全新设计,能和小米SU7掰手腕吗?
这款海狮 07 DM-i 不光是配置出众,16.98万元—20.58万元的价格也是非常的有诚意的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5日,比亚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欧洲总部官宣仪式。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及比亚迪副总裁李巍等出席仪式,并共同见证这一中欧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上周(5月12日至18日)新势力销量排名出炉。
奇瑞为什么在安全方面这么较真?其实说直白点就是“良心”的问题。
被申请破产、经销商维权:哪吒汽车还能“逆天改命”吗?
魏建军揭秘长城新平台有啥黑科技,可油可电可氢、混动续航400km+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颜值动力都拉满?小米YU7凭啥力挽狂澜?
特斯拉的家长模式:是科技关怀,还是过度监护?
三年之痒
80后夫妻选车记:第四代CS75PLUS Ultra与星越L终极对决
不到12万就有激光雷达,零跑B10怎么样?听听首批车主怎么说
问界M8四月上市至今,预订量超过10万台,已经成为中大型SUV的爆款。虽然它的起售价高达35.98万,但在冰箱彩电大沙发、双腔空悬、双电机、宁德时代电池、HUAWEI ADS智能驾驶辅助的加持下,依然极具性价比。
全新蓝山焕新款、理想L8与问界M7性能智能解析
2023年,我们第一次见到魏牌蓝山,当时三排座全家庭化的布局,常接触位置甚至进行抗菌处理,细节让它定调成“为家服务的新能源SUV”。去年,魏牌给蓝山更换了一套全新的内饰,今年新增全新蓝山焕新款,这些改变是想告诉我们,魏牌在为用户改变。
有高颜值,还提供情绪价值,为何阿维塔06比主持人更会聊天?
一汽-大众迎来近年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变动,将对包括市场、服务、用户运营在内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几乎涉及整个销售体系。
从被动跟随国际标准到引领技术协同,从本土深耕到全球赋能,奇瑞这么死磕安全,也给行业内那些营销式安全、参数式突破,来了一场震撼的“安全教学”——安全不是作秀和口号,也没有捷径,唯有下足“笨功夫”。
当地时间2025年5月15日,比亚迪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欧洲总部官宣仪式。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及比亚迪副总裁李巍等出席仪式,并共同见证这一中欧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特斯拉的家长模式:是科技关怀,还是过度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