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百姓评车 337浏览 2025-04-04 IP属地: 未知


现在回想起来,余承东那句“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简直不要太贴切。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公路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爆燃并导致3人丧生。事故发生后,围绕车辆的智能驾驶功能、燃烧原因以及车门锁闭等质疑冲上热搜。4月1日晚,雷军进行了回应,并表示:“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30日赶赴现场,31日配合警方提交了掌握的车辆数据。由于事故仍在调查中,我们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许多问题目前尚无法回答。”
一场事故,三条年轻生命,无论是何原因,都非常沉重。这场悲剧撕开了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安全隐忧。我们除了在等待警方的调查结果,还需要讨论的是,关于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安全与电池安全的思考。
当智驾系统成为“致命推手”,当电池安全沦为营销话术,我们不得不追问:技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车企的责任又该如何界定?
安全成业内关注的焦点
从小米汽车公布的数据来看,事故车开启NOA时的行驶速度116km/h,车辆检测出障碍物,NOA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然后是驾驶员接管,持续减速最后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车速降低到了97km/h。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表面上看,过快的车速是导致车辆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从数据的时间线来看,3月29日22:44:24,车辆处于NOA状态;22:44:25,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车辆从智驾到人驾,再到撞击起火,前后的时间差为2秒。
事故关注点在于,事故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是入门级的智驾方案,全车的智驾感知由1个毫米波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来实现,没有安装激光雷达,这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场景(夜间行驶)的致命缺陷,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能力不足,未能提前规避风险。其次是,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且车门无法开启,引发对电池安全及应急设计的质疑。
小米汽车承诺通过官方渠道公布结果,但未直接回应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等关键问题。这一切都需要等待警方最终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后,才能得到定论。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必须要承认的是,这场事故直接冲击了小米SU7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小米SU7自上市以来成为现象级的爆款产品。2024年共售出13万辆,上市一年卖出20万辆。目前最长交车时间更是长达一年之久。雷军曾表示,SU7早期订单中,有30%都是盲订用户。没有看过摸过车,便决定购入。
这是用户出于对于小米品牌的认可,更是一种热爱。此次事故中,小米SU7暴露的智驾延迟、车门应急机制缺陷等质疑,这种认可迅速流失。资本市场层面,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三日下跌,截至4月2日收盘,报44.55港元,下跌4.19%,总市值较事故发生前(3月28日)蒸发近1300亿港元。
对于销量层面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现在没有了销量周报,具体数字只能等下个月初才能得知。
全民智驾遇上了安全隐患
此前,国内的新能源品牌,有一个算一个,对于智能驾驶的普及都抱有极大的热情。在营销方面,更是把智驾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像什么“解放双手”“零接管”等极具吸引力的词汇时不时就出现在宣传语中,还有一些车企高管在发布会上宣传开车“困得不行”就用智驾,“打着瞌睡开回来”,还有媒体也在宣传类似的内容,甚至还有用户拍摄驾驶员在车上吃饭、睡觉等的视频,营造出智驾技术已完全成熟的假象。甚至,在2025年,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品牌都发布了智能战略,要在全系车型搭载。中国车市也由此掀起了全民智驾的浪潮。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4年中国具备L2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达到57.3%。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可能会接近65%。同时,据中信证券研报测算,2025年搭载NOA方案的乘用车新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渗透率超20%),搭载城区NOA方案的新车销量有望达到300万台(渗透率达10%-15%)。
正是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也出现一部分车主过度信赖“辅助驾驶”的误区。
实际上,目前的智能驾驶系统仍然处于“辅助驾驶”范畴,需要驾驶员全程监控。而且,现在有些智驾功能的开发处于半成品上市+后期补丁"的开发模式,就像买新房预售一样,现在还住不了,将来还得进行OTA升级。
你要认为它是虚假宣传吧,车企会有一整套逻辑缜密、叙述清晰的说辞,反正你听完之后是无法反驳。也就是在这样的引导下,消费者在营销的引导下,容易对智驾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开始放心大胆地享受所谓的新鲜体验,从而陷入到危险中而不自知。

小米SU7事故反思,竞争要从功能PK转向安全优先!

客观地说,小米SU7此次事故,也给中国的新能源车市敲响了安全警钟。车企在研发和验证环节要拿出百分百的责任心和敬畏心,要把消费者安全放在首位。这几年,中国新能源车型在产品迭代、技术研发方面的节奏十分激进,通常在15个月到24个月之间,有部分车企已经将周期压缩至15个月以内,甚至有车型一年之内完成三次换代。而传统车企仅在设计和验证阶段就要耗时14个月。
以上,形成鲜明对比。再炫酷的技术,再先进的算法,也弥补不了生命的珍贵。同时,车企应负起对消费者的安全教育责任,在售前和售后环节加强对智驾等新功能的风险提示。
百姓评车
业内观点,尽管“智驾平权”是一个大趋势,但是如果只为了抢占技术先发优势,而罔顾产品的验证环节,完全不顾及产品的安全性,势必会造成消费者对智驾的信心,从而让智驾出现倒退局面。
在大多数时候,安全和技术领先之间并不冲突,先进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小米SU7事故给到整个行业最大的影响就是,今后的市场竞争必须从功能性向安全性转变。如果类似的伤亡事故再出现一次,无论是哪一家品牌,都要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
而这样的情况,是谁都不愿意面对的。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百姓评车 4383粉丝    4608作品 关注 汇聚来自百姓的汽车声音!
推荐作者
大内密探零零车1 关注
汽车媒体从业14年,记者,中汽联车手,爱卡十年工作经历,超卡
SCC超跑俱乐部 关注
SCC超跑俱乐部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海阔试车 关注
汽车圈里摸爬滚打,一起聊聊汽车的那点事
玩车专家V 关注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
二手车大智慧潘 关注
中国二手车自媒体联盟联合发起人,行业深度观察者。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