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回归一个吉利”再现大动作:吉利和极氪签订合并协议!

“回归一个吉利”再现大动作:吉利和极氪签订合并协议!

e汽车 2622浏览 2025-07-17 IP属地: 未知

回归一个吉利,是李书福的“合纵”棋局,更是吉利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本文首发于E汽车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E汽车记者 Carrie

编辑|十三叔

2025年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股票代码: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股票代码:NYSE:ZK)正式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收购除其已持有股份外的全部极氪股份,极氪股东可选择以现金或置换吉利汽车股份作为对价。

这是“极氪宣布私有化”以后的又一重要进展。同时,这也标志着《台州宣言》所规划的“回归一个吉利”战略,从愿景正式驶入激流勇进的深水区。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企业,吉利汽车始终将投资者和用户的利益置于核心位置。此次合并旨在打造双赢局面。我们将全力以赴,推动合并后公司实现更卓越的发展,为全体股东创造持续的长期价值。”

坚定“回归一个吉利”

时间回溯至2024年9月,李书福发布《台州宣言》时,提出“战略聚焦、战略整合、战略协同、战略稳健、战略人才”,明确了回归造车的初心,为吉利接下来的发展定下基准调:告别过去“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粗放扩张,转向以“回归一个吉利”为核心的深度协同与价值重构,其核心要义直指“消除内耗、攥指成拳”。

随后,“大吉利”便开启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整合举措。

首先,将几何、翼真等新能源品牌并入吉利银河体系,关闭独立运营体系,集中资源发展高端智能电动品牌,进一步优化品牌布局。

其次,是极氪收购领克。2024年11月,极氪启动收购领克51%股权的计划,并于2025年2月14日完成交割,领克成为极氪科技集团旗下非全资子公司。这一举措使得极氪和领克在品牌定位、技术规划等方面实现协同,秉承“极氪向上,领克向宽”的战略。

接着,还有极氪与吉利汽车的合并。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的全部股份,若交易完成,极氪将实现私有化,并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7月15日,吉利汽车与极氪科技正式签署合并协议,这是吉利“回归一个吉利”战略的核心步骤,将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吉利控股集团去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一个吉利行动’进展顺利,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极氪回归:一场蓄谋已久的“关键合龙”

在《E汽车》看来,此次吉利汽车对极氪剩余股权的全盘收购,正是“回归一个吉利”战略棋盘上最具象征意义与实质突破的一步。

可以说,这次合并是“回归一个吉利”蓄谋已久的操作。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终结资本分散化,统一价值锚点。极氪作为吉利体系内高端智能电动品牌的先锋,自登陆纽交所之日起就承载着独立融资与价值发现的期望。然而,中美资本市场的温差、中概股面临的监管不确定性,使其股价长期承压。此次通过换股或现金方式将其完全纳入港股上市的吉利汽车主体,意味着其价值将被更完整地映射到吉利汽车的整体市值中,不仅可以提升资金募集与使用效率,还可以统一决策链条,稳定股权结构。

其二,打造技术协同体,释放“1+1>2”效能。极氪并非简单的财务并表对象,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是吉利体系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旗舰试验田”与“能力输出源”。合并完成后,极氪在高端纯电架构、超快充技术、智能座舱领域的领先成果,将加速向吉利、领克等品牌下沉普及,提升全系产品竞争力;彻底打破品牌藩篱后,基于SEA浩瀚架构等核心平台的规模化效应将成倍放大,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同时,这也让用户数据、补能网络、软件服务等核心生态要素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构建覆盖全价位段、全场景的“吉利生态圈”,提升用户粘性与全生命周期价值。

其三,顺应地域变局,主动战略避险。极氪从纽交所退市,也隐含着对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审慎考量。在中美博弈长期化背景下,减少对单一境外资本市场的依赖,回归港股大本营,有利于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与市场波动,确保核心资产安全与发展自主权。

组织大手术:为“一个吉利”清淤疏脉

极氪的回归,并非孤立事件。

近期,外界频传吉利内部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组织架构大整合。其中有消息明确表示,“大吉利”将分列成两大事业群,一是吉利银河事业群(包括吉利银河、中国星两大事业部),二是极氪领克事业群(包括极氪、领克事业部)。

对此,《E汽车》向吉利有关人员求证,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但多方人员均表示,吉利确实正在经历大调整期,而最终结果尚未确定。

这场“刮骨疗毒”般的组织变革,目标直指根治“大企业病”:消除内部资源争夺、重复建设、决策链条冗长、市场响应迟滞等顽疾。它从体制上为“回归一个吉利”铺设了跑道,确保极氪回归后,其技术、品牌、用户资产能够真正在统一框架下无障碍流动与增值。

其中,最为明确的是将分散的研发资源与采购权限强力收归集团层面,设立统一的技术研究院与供应链公司,确保技术路线一致性与成本最优。

比如,极氪与领克完成合并后,迅速实现研发协同。其在座舱与智驾方面成功推进平台化建设,仅用3-4个月时间便实现智驾系统共用,研发的合并不仅带来效率的提升,技术的通用,更带来了可观的降本效应;还有,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吉利宣布成立全新电池产业集团——浙江吉曜,将原有的金砖电池、神盾短刀电池,统一为神盾金砖电池品牌,实现吉利自研自产电池安全系统与电芯产品的“强强合体”,加强了供应链的协同与整合。

而正在经历调整尚没有完全确认的,恰是吉利的渠道协同体系,《E汽车》将持续关注相关信息。

协同成效初显与整合深水区的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在吉利战略调整与组织整合稳步推进的同时,吉利系品牌在2025年上半年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根据最新的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吉利控股集团总销量达到193.16万辆,同比增长30%,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劲增73%,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2%。

这一积极信号,印证了协同效应的卓有成效。统一的技术下放、集中的营销资源投放、渠道的部分共享,已经开始产生化学反应。

然而,这仅仅是漫长整合征程的起点,接下来,吉利将面临整合的深水区挑战。比如,激烈的价格战与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下,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能否快速转化为可见的、可持续的盈利改善?整合完成后的超大型一体化集团,该如何避免官僚化、保持创业公司的敏捷?

但这些都已经不能阻挡“回归一个吉利”的步伐。

写在最后:

回归一个吉利,并非由李书福个人意志而决定的。它恰是吉利在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与全球化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放眼全球,大众集团强力整合软件部门CARIAD、丰田重构电动化战略并加强内部协作、Stellantis集团持续消化合并后的协同效应;国内的车企,比如比亚迪和奇瑞等也都在经历深度融合。

这些无不昭示着“合纵”已成为头部车企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此番吉利对极氪的完全整合及配套的组织大手术,是一次极具魄力的战略先行。当中国汽车工业从“量的扩张”迈向“质的竞合”,吉利能否真正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中刻下自己的坐标?答案,就在这条充满勇气却也布满荆棘的回归之路上。

文章标签:
新能源
 
相关推荐
e汽车 1117粉丝    6183作品 关注 汽车资讯独家解读,行业内幕深度挖掘,产品信息抢先预报。
推荐作者
电车男EVman 关注
第二懂新能源车的男人
汽车新说 关注
一个有关于汽车的漏网之语,正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明白说车 关注
明明白白了解车,轻轻松松驾驭车!明白说车,坚持原创!
车轮哥 关注
记录老外在中国的汽车生活。
郑谊 关注
汽车行业分析师,汽车产业研究员
新车部落 关注
与新车部落一起玩转汽车行业!
华南车市资讯 关注
立足华南区域,打造本地化的汽车资讯,接地气的专业汽车报道。
全部爱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