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咖号首页 开智驾如何保命:事故中活下来的4个生存法则

开智驾如何保命:事故中活下来的4个生存法则

优视汽车 3270浏览 2025-04-08 IP属地: 未知

2025年被称为是“智驾元年”,随着车企们将高阶智驾产品逐渐开始下放到主流价位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接触到智能驾驶。但是很多车企在营销传播的时候往往模糊“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边界,过度夸大现阶段智驾的功能性和安全性。这对于很多普通小白用户来说,就会造成很多认知误区。


这种认知误区轻则倒还好,严重的就有可能在使用上造成意外发生。我们可以看到,每次有因为智驾造成的事故发生,总会有许多人问为什么某某功能没有发挥作用?为什么雷达没有检测到障碍?为什么……等等。



智能驾驶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但多数用户对这项技术的认知仍停留在“科幻阶段”。所以,在我们上车开启智驾之前,下面这些事情是必须要清醒认知的。


AEB不是百分百的“保命”功能


自动紧急制动(AEB)是目前车企在宣传智驾安全性的时候喜欢强调的一个功能,当车辆检测到前方潜在碰撞风险时,AEB会先发出预警,若驾驶员未及时反应,则会自动启动制动。这两年,AEB的启动工作速度不断提升,目前主流车型的AEB‌工作速度范围都在 5km/h-135km/h之间,最高的甚至已经做到了150km/h。



很多人都会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触发自动紧急制动(AEB)当作车辆规避风险的必然结果。然而事实上,除了速度是否处在上面的工作区间以外,AEB的触发还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首先是对障碍物的识别是有局限的。比如某车企的说明书里就明确写明,AEB功能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纯视觉感知与激光雷达在识别障碍的范围和精度上也不一样。第三,不同车企对于AEB触发的标定策略也可能不同,有的车企保守,宁可不刹也不愿错刹,有的车企则是激进的逢险就刹。第四,一旦在系统预警时人工接管了车辆,AEB就不会触发介入。


所以,目前的AEB还不是百分百能够准确触发的“保命”功能。



视觉感知系统也许比人类更易“致盲”


目前车企的智驾技术路线基本上就是两种,一种是依赖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另一种是激光雷达融合感知方案。其实一般来说,不管是哪种方案,如果软硬件的上限足够高,大模型训练的数据足够海量,训练时间足够长,能力都会强于普通人类司机,体验也都不会差。


但是,至少在目前来说,两种方案都还有尚且不能补足的短板。纯视觉方案在特定环境下存在“失明”现象,主要是由于其在弱光、复杂路况下的感知能力不足。强光下摄像头动态范围仅120dB,不及人眼的140dB;在逆光场景下的识别延迟可达0.4秒;前车溅起的水雾可使视觉系统丢失车道线长达3.2秒。



成本较高的激光雷达,有更远的探测距离、厘米级的测距精度可以有效弥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缺陷,但不能避免雨雪沙尘等极端天气的干扰。但是即使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目前也没有人敢断言可以保证100%的障碍识别准确率,毕竟现实的交通环境要比训练场景复杂得多。


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车企会抛开两种技术路线硬件性能上的差异,而仅从功能上模糊的统称为“高阶智驾”。这就很难让用户搞清楚自己爱车的智驾能力边界到底在哪里。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车辆的智驾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车坐不开”也许会让你的“肌肉退化”


很多普通人对智驾的向往就是“车坐不开”,但是坐久了,往往会让人的警惕性和肌肉记忆减弱。真正的安全,藏在千万次打方向形成的肌肉记忆里,在反复看后视镜培养的空间感知中。为什么有些司机遇到紧急情况能秒反应,而有些人却手忙脚乱?答案就在这里。


比如,右脚的条件反射,只要感觉周围环境不太安全,立马就得从油门挪到刹车上方。遇到紧急情况,第一反应必须是踩刹车,而不是乱打方向盘。换句话说,人类开车的时候,手脚的肌肉和精神都是时刻保持着轻微紧张的状态的。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驾驶者开启智驾系统时,大脑活跃度下降40%,反应时间延长1.5倍,驾驶者的注意力、身体都处于松弛状态。一旦出现状况需要被动接管智驾,就要在短时间内重新进入一个紧张的状态,这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特性、应激反应能力、肢体动作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年轻的新手司机,本身驾驶技术还不够熟练,又过度依赖于智驾,应对风险时的反应和操作更加难以把控。因此,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动作上,人工接管都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极大概率出现驾驶员反应不及时的失败状况。所以,即使开启了智驾,也不能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适度保持一种精神和肉体集中的状态随时接管还是必要的。



不要期待车企为你的智驾事故买单


现阶段,不管是哪一种技术路线的智驾,无论车企如何吹嘘自己是“高阶智驾”,从法律法规上来说都属于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责任通常由驾驶员承担。车企在产品说明书里,往往也都会有种种的免责条款。


除非驾驶者能够有办法证明,事故原因是由于车辆系统缺陷导致。但这种“自证陷阱”,一旦跳进去,后期的时间、人力财力成本都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涉及智能辅助驾驶的交通事故中,超80%的责任被判定由驾驶员承担,仅不足5%的案件因车辆系统缺陷确认车企责任。



结语:


在L3正是商业化落地之前,我们脑袋里一定要有一根炫: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目标是辅助我们开车,而不是替代我们开车。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本质。记住:在智能驾驶时代,最危险的故障不是系统死机,而是人类对方向盘的信仰崩塌。(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文章标签:
试驾测评
 
相关推荐
优视汽车 7.5万粉丝    1.3万作品 关注 知名汽车新媒体,视频好看,文章有料。
推荐作者
汽车鉴闻 关注
汽车媒体技术编辑 汽车售前售后事儿,用车养车百家通
排气管 关注
排气管是汽车圈车企高层以及从业人士关注度最高的账号。
凤眼观车 关注
来一起快乐的撩车吧!
晓生说车 关注
晓生说车,与你一起畅聊汽车!
来试车 关注
汽车视频自媒体 试驾评测 汽车工作的Vlog 每周持续更新
悦行江西 关注
和你分享有趣、新鲜和汽车有关或无关的事!
旅行体质 关注
我将持续更新我近几年在全世界各地旅行的见闻,有视频有图文!
靓车大咖会 关注
了解最新汽车资讯,汽车养护知识
全部爱咖号